诺兰信条最新解读(看完诺兰的信条)(1)

▲《信条》海报

《信条》近些日的口碑可谓大起大落,起起伏伏。从上映前云霓之望的神作,到上映后的口诛笔伐,评分跌落,也不过短短几天时间。

我不是诺兰迷,但是一个潜在的佛系诺兰粉。之所以说潜在,是因为我酷爱看电影(却既不留心演员也不留心导演),看的多了就挑剔,今年才发现能让我至今津津乐道的电影几乎都是出自诺兰之手;至于佛系,尽管我爱其电影,也欣赏其人,但并不会为他所遭受的批评站出来说几句话,不管是有道理的批评还是没道理的批评,不被批评的导演除了庸俗还有什么意思,批评本就是一个伟大导演应得的。

所以,今天我不是作为影评来讨论《信条》,而是聊一聊电影中所展现的因果观。为何要聊因果问题呢?不仅仅因为这是个哲学问题,还在于,这个问题导致了观众对于影片的理解鸿沟。

电影中有句核心台词——

“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

这几乎也成了诺兰告诫观众的观影原则,然而,这是项极难的工作,我们几乎都感受地倍感艰辛,原因之一,是线索密集情节复杂,看一两遍难以重构剧情;还有另外的一个原因是,影片所展现的因果观(理解情节的基础),有悖于我们的直觉。

诺兰信条最新解读(看完诺兰的信条)(2)

整部电影处处充满了这种与我们直觉产生巨大张力的奇妙情节(循环):

主人公无名氏被招募加入“信条”组织,最后发现,其实他就是这个组织的创始人,他成了他自己行动的原因。

未来人想收买过去人为自己做事,就找到了Sator,因为回顾一下历史就能发现(发生的已经发生),历史上就是Sator被收买了,所以找到Sator,Sator之所以被选中,因为是他被选中了。

(不熟悉情节的人会觉得有点绕,我举个类似的例子:我现在要穿越回战国时期给一个人送锦囊,教他统一六国,我该找谁呢,肯定找秦国的嬴政,因为历史上就是嬴政统一了六国,他之所以统一六国因为我给了他一个锦囊,我之所以给他锦囊,因为是他统一了六国)

这些情节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其巧妙之处就在于,时空可以穿越(逆转),只要能时空穿越,就有可能出现这类异常的因果观——非线性因果观。而这种因果观与我们直觉大不相符,很容易导致观众在观影时产生直觉错位,这种冲击感会使我们回味许久,《前目的地》、《降临》、《环形使者》都是如此,导演们很会玩类似的把戏。

所有玩弄“时间”主题的电影几乎都会面临“祖父悖论”,祖父悖论简言之,就是当你穿越回过去,在你父亲出生之前,杀死你的祖父,如果你的祖父被杀死了,你就不会出生,你如果不出生,也就不会有人杀死你的祖父,那你还是会顺利出生。祖父悖论的背后就是因果问题,在这里,循环的因果链条被自己给弄断了

诺兰信条最新解读(看完诺兰的信条)(3)

那么,我们正常的因果链条或者因果认知是如何的呢?

思庐哲学发的一篇文章(A)导致一位高中生从此爱上了哲学(B)

其中,就本事件而言,A可以导致B,但B 不可以导致A,并且,总是A在前,B在后。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因果次序性(不对称性),称后者为因果时间次序性(不对称性),这种因果观几乎是几千年来人们(包括哲学家)默认的立场。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前”因“后”果,原因总是在前,结果总是在后,这种认知突显出了因果关系与时间的紧密联系(时间是因果的基础)。

休谟认为,因果关系由三个环节构成,空间上的接近,时间上的连续和关系上的恒常,其中时空是因果关系的基础。从亚里士多德开始,哲学家们就认为时间是均匀等质且不可逆的,在康德(先验感性论)那里,时间的等质性更是代数的基础。然而,如果我们传统的时空观存在问题或者说客观上我们的时空变了(可逆),那以此为基础的因果关系也会因此变化,由原来的因果链条,变为因果循环,我们不妨称前者为线性因果,称后者为非线性因果

线性因果

1→2→3→4……

Ⅰ→Ⅱ→Ⅲ→Ⅳ……

甲→乙→丙→丁……

非线性因果

诺兰信条最新解读(看完诺兰的信条)(4)

我们可以看出,在这种非线性因果中,每一个都可以成为自身的初始原因,也都可以成为自身的最终结果,就像《信条》剧情所展现的那样。如果,一个完整的非线性因果链条是独立的,与世界其他因果链条无涉的话,这个因果链条是可以消除的,因为他们的消失,并不影响其他因果链条的运行,世界仍旧正常运转。

但是,这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是以电影剧情为例,主人公无名氏加入信条并成立信条组织这是一个大的因果循环(T),但我们知道,主人公肯定是他母亲生的,就信条这个循环(T)而言,主人公小时候的因果链条仍是正常的,他也只是线性因果链中的一环。此外,即便是循环因果链T,其中的各个部分也可能会产生分支的线性因果链,比如,主人公买了一身名贵西装,接待的售货员因此得到了一笔奖金,而售货员凭借这笔奖金买了学区房,因此她的儿子受到了良好教育,从而成了世界首富。在T中,各个项也能会引发不参与T循环的线性因果链

诺兰信条最新解读(看完诺兰的信条)(5)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发现,如果时间可逆,那么就会出现非线性因果链条,并且,可以与线性因果链条相容。但是,非线性因果链条仍要面临“祖父悖论”的挑战,影片多次提到的一个立场是,认为祖父悖论并不存在(平行时空可以消解这一问题),而影片表达的另外一个原则——“发生的已经发生了”,又能避免祖父悖论,因为既然你已经出生了,就是既定事实,你就没法去杀死你的祖父,并且,如果你回到过去,实行刺杀你祖父的行动,这一行动也早已发生过了。如此一来,《信条》的剧情又会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主人公已经阻止了世界毁灭(发生的已经发生了),那他如果不去建立信条组织,不去招募人员(从而招募过去的自己)会怎样?这本身也是一个悖论。

其实,这说到底还是“祖父悖论”的变种,平行时空可以避免祖父悖论,但是却无法形成非线性因果链条。按照平行时空理论,如果我穿越到过去,会产生一个新的时间线(平行世界),那么我杀死的祖父就不是我原来时空的祖父,我也就不会消失。这样一来,就能避免祖父悖论,但是,每个时空的因果链条仍然是线性的,所有的穿越都不会影响原有的时空因果链,也就不会形成循环因果链了——信条组织的循环也就不能产生。所以,平行世界和非线性因果不能协调,电影就会面临要么放弃循环因果链要么放弃祖父悖论的解决的困境。

本文不是要讨论“祖父悖论”或解决“祖父悖论”(那实在是太麻烦了),主要目的是介绍时间逆转导致的非线性因果链条与我们的直觉(常识)相悖,这是导致我们观影理解困难的一个原因。我们的因果观是建立在我们时空观之上的,对大众而言,我们对时空的认知是经典时空观,对因果的认知也是线性因果观,一旦要求我们去理解电影中所展现的那种可逆时间下的循环因果,自然会出现认知上的鸿沟(就我而言,认为这里面始终存在悖论)。

诺兰信条最新解读(看完诺兰的信条)(6)

最后,我们再回到那句核心台词——“不要试图理解它,感受它”,其实,我们是可以(用理性)理解它的,但是想感受(用时空直觉)它,却难以办到,因为我们不具备这种直觉。不过,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理解诺兰这句话:想要真正理解它,不只是理性上推理的通而已,而是要真正建立一种非线性的因果直觉,从而轻而易举地感受它

作者:说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