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岗教师70大寿坐棺材体验出殡(家祭无忘告乃翁)(1)

自古以来我国就讲究家学渊源,家庭教育也是为学校教育做前驱塑造人心的定海神针。从孔子时代的孔鲤趋庭,我们几乎代代都有脍炙人口的庭训典故,从颜子的开辟家学的《颜氏家训》,到后世有名的《了凡四训》《朱子家训》,我们的教育的出发点始终是从家庭就开始启蒙时代的。从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到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家族传承和国家大义也始终联结在一起,我们的传统时代就是在家族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形态,现在也仍然有着极大的影响。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我们经常提到的这个后天的“习”就是最初从家庭环境中习得的做事做人的风格习惯,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也是最重要最关键的老师,因为父母所能教育的阶段,刚好是对于孩子的人格和能力形成的最关键的时刻。而父母所能教育的最根本的途径,也并不是在于特意和孩子教导什么,而是在于以身作则,父母的言行举止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样。甚至这种榜样效应乃延伸于胎教,当年苏洵发愤读书时诞下苏轼,大苏也因此继承老苏的激烈昂扬,后来苏洵在年长之后渐渐沉淀踏实,此时诞下苏辙,小苏也继承了老苏的稳重凝练。苏门二子,加上门生苏门四学士,不可谓家学不丰富深远,可见只要做父母的一身正气,勇往直前,子女自然起而效仿。故要做好家教,必先教好自己。

当然做好自己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还要注意和子侄辈的沟通。我们古代不乏有名人高士,但不见得个个都家学流传,就是因为各人对家教的重视程度是不同的。曾国藩在戎务繁忙之间不忘和家里子弟持续通信,《曾国藩家书》彪炳当世,里面是从曾国藩求学出仕乃至最后步步高升的过程中,一直都在持续不断和家中子弟保持联络,在家书中谆谆教导,遍及每处细节。因此曾国藩本人虽然忙于官场,但家中子弟深受影响,人杰辈出。曾氏能以一人之影响,成就后世汉族官员的迅速发展,其与人的沟通和教育方式乃功不可没。大翻译家傅雷送子西洋深造,虽然远隔千万里,但以家书相通,《傅雷家书》中充满关爱的情感,也是事无巨细都会关照指导,也为最成功的家教典范。而如齐桓公等不善于家教,则最终诸子混乱,闹得政败人亡。而清朝自努尔哈赤以下,从来都是带诸子同时上阵,于阵中互相合作扶持,择战功卓著者为新领袖,其他诸子也都服膺,这就是成功的家教了,与子侄保持联络沟通,而且以公平权威方式保持平衡,则不但不会家族分裂,而且会团结向心,内部团结则可以所向披靡。

所以古往今来,但凡能做成事业、对后世形成重大影响者,往往善于教育,在我国尤其表现为善于家教,我们自古一脉相承的孔孟之道,也因孔孟二家的家学一直源远流长,绵延至今。孔子自孔鲤而至孔伋,故能使学问历三代而不断,且有观点不断更新发展。成吉思汗起事时曾向族人展示一把箭簇无法折断,用来比喻族人的团结一致。古代是以家族为基础联结社会,而现代社会则以民主法治为基础,但家庭教育依然是我们进入文明的第一步,因此仍然需要为人父母者先把自己文明化,进入和深入现代文明,再以此影响孩子。家族团结、接受现代文明之浸淫,都需要为人父母者以身作则进行全面教导,同时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的持续和沟通的方式,我们做父母的走在前面,为孩子打开一个通向现代和未来文明的大门,让孩子明白身后有我们在支持,勇敢地用自己的方式去探索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