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内科门诊,经常会遇到因心脏早搏就诊的患者,因缺乏相应的医学常识,很多患者会因伴有心慌、胸闷等症状而出现紧张焦虑,甚至滥用药物,也会有患者对心脏早搏重视不足导致严重的后果。
“
多数患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包括:
早搏危险吗?需不需要治疗?
平时需要注意什么?
若您也存在着相同的疑问,那就请您接着看一下您应该知道的关于心脏早搏的常识和误区。
什么是心脏早搏?
人都说“生命不息,心跳不止”,心脏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泵”的作用,通过不停歇的心脏跳动让血液循环起来。
那心脏跳动的节律是谁决定的呢?
简单的说,心脏存在着精密的电信号传导系统,而这个系统的最高司令部,就是窦房结。正常情况下都是窦房结决定心跳的节律,并通过像电线一样的心脏传导系统传到心房和心室的肌肉,并由电活动转变为心肌的收缩产生心跳,正如多数人心电图提示的“窦性心律”就是正常的心律。
但是由于疾病或一些特殊情况,心房或心室可以出现提前激动,从而在窦房结之前发出心脏跳动的指令,这就会形成心脏的早搏,故从早搏的来源上分又可以分为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
得了心脏早搏有什么症状?
心脏早搏是否引起症状是因人而异的,发生早搏时比较常见的症状是:
突然感觉到心里“咯噔”一下;
突然有在电梯上失重的感觉;
感觉“心跳间歇、心跳偷停”等;
心慌、胸闷或者其它不好描述的症状。
当然也有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症状与早搏的危害并不是完全成正比的,不能简单的说症状越重就代表着病情越严重,反之也不能说没症状就代表没有风险。
得了心脏早搏有什么危害?
首先要指出的是,早搏并不能等同于患有心脏病,早搏可以发生于心脏病患者,也可见于健康人群。
有资料显示,在无症状的人中,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可发现,50%的人出现早搏,且随年龄增长有增加趋势。对于早搏的危害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1、是否合并心脏病
不合并心脏病的早搏一般多发生在情绪激动、精神紧张、睡眠饮食欠佳、腹泻、劳累、过度饮酒、饮用浓茶、咖啡等情况下,这种早搏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会危及生命,也不会影响预期寿命的,特别是房性早搏,几乎没有什么危险性。
而对于合并心脏病的早搏而言,其危害性更多的取决于心脏疾病本身。
2、早搏数量的多少
临床上将每小时30次或以上的早搏称为频发早搏,而小于该标准的称为偶发早搏。相对而言,偶发早搏对身体影响微乎其微,而频发早搏存在导致心脏扩大甚至心功能下降的风险。
因为出现早搏时心脏的射血能力通常是下降的,长时间过度频繁的早搏(如24小时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在1万次以上)对心功能是不利的,需要心内科随诊。
3、早搏是单一的还是多源的
临床中判断早搏的危害时,其在心电图中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若心电图上,早搏有着多种不同的形态,可能提示存在心肌缺血、心肌炎、心肌病等心脏病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早搏都需要治疗吗?
如前所述,多数早搏危害很小,尤其是房性早搏,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那么发现早搏后是否不需要就诊呢,当然不是。根据2014年欧洲心律协会、美国心律学会,以及亚太心律协会联合颁布的专家共识,对于所有已知的心脏早搏,均应到心内科门诊进行专科评估。
医生会根据相应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动态心电图等检查,并综合患者基础疾病,及主观症状评估风险及治疗方案,换句话说,发现早搏需要专科医生帮你评价早搏风险并指导治疗。
具体说,经医生评估后
1、若您存在早搏相关的症状,但没有心脏病,除非早搏数量很多、症状很重,一般不需要用药,即便用药其主要目的也是缓解症状,而不是完全控制早搏的出现,也不建议长期服药,毕竟所有治疗早搏的药物,都可能存在,引起其它类型心律失常,或其它不适症状的副作用。
2、若您是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或心肌炎等疾病的患者,当合并早搏出现时,因存在一定的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甚至猝死风险,应在心内科医生指导下,积极用药处理治疗原发病,并可以应用β受体阻滞剂等缓解症状,并预防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发生。
3、若室性早搏数量多(一般24小时大于1万次或早搏占总心率的20%以上),或合并晕厥、持续性心慌,或心脏已经扩大或家族遗传病史的患者,应尽快就医,必要时行心脏电生理检查甚至行心脏射频消融术治疗。
早搏应该如何预防?
早搏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除了器质性心脏病外,日常生活中很多因素及疾病都可能影响到早搏的数量及相关症状,早搏数量也是时刻在变化的。
1、对于经专科医生评估过,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早搏患者,应该避免不必要的紧张和焦虑,尽量避免劳累、情绪激动、失眠、大量饮酒、吸烟、喝浓茶、喝咖啡及刺激性食物,保持生活作息规律及乐观情绪。
2、对于伴有心脏病,或其它疾病的早搏患者,应积极治疗原有的疾病,如有心肌缺血,就应该首先争取改善心脏供血;若存在低血钾,应积极补钾尽快纠正电解质紊乱;若存在甲状腺功能亢进,应积极控制甲亢;若早搏是服用其它药物导致,应尽快停用可能药物等等。
总之,心脏早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常见,当它出现时请您不必惊慌,正确认识早搏,改变易导致早搏的生活习惯,并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必要时的治疗才是您最正确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