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1)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2)

【云帆视点】生、新、奇、丽雅韵多——诗词语言创新初探作者:陈佑昌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3)

作者简介陈佑昌,安徽宿松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学高级教师。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县诗联学会副会长,县诗刊执行主编,县老年大学诗词班指导教师。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4)

生、新、奇、丽雅韵多——诗词语言创新初探陈佑昌

诗词创作,一方面要继承传统,另一方面又要着力创新。诗词创新从哪里入手?我认为最切实际、最有效的是语言的创新,因此,下面从三个方面来谈谈诗词语言创新的问题。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5)

一、为什么要重视语言的创新?

著名诗人、中国当代诗词研究所所长蔡世平说:“诗词创作,乃至任何文学创作,说到底都是语言。人们是通过语言感知诗的意境,融合诗人的情感,进入诗的美好意境的。可以说,语言就是前提,语言就是一切。”

中华诗词学会原副会长罗辉说:“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给予读者最重要,或者说唯一的东西,就是语言。”

中国自然资源作协驻会签约作家、著名诗人刘能英,在点评何其三一首诗作时,对此说得更具体、更透彻、更切合实际。

金陵看宫殿旧址

何其三

问谁能有百年身,去岁芳菲已作尘。

请看六朝宫殿里,已无一个六朝人。

刘能英点评:转结句虽与“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义同,但能用不同的语言道出相同或相似的诗意,也非易事。况人之情绪自古以来,不外乎就是去国还乡,伤时感世,乐山乐水、忧国忧民等之类的,海量的诗人,海量的诗词,其实就是各自不同的语言不断翻新,反复咏叹这些人类共同的永恒的情感。这是她诗词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诗词语言创新的真谛。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6)

二、诗词语言创新的目标是什么?

著名诗人、北京诗词学会原常务副会长李增山认为,语言新有三个特征:一是有时代感,不像古代的;二是有个性,不像别人的;三是有变化,不像(自己)过去的(《以死追求一“新”字》)。只有“三不像”,才能摆脱古人和别人的影子,找到“自己”,且不断改变自己。

著名学者和诗人周笃文,把诗词语言“新”的特征,从另一角度提炼为四个字,即“生、新、奇、丽”。

所谓“生”,就是追求语言的“陌生化”效果。清代文学家刘熙载云:“诗要避俗,更要避熟”。(《艺概·诗概》)也就是说别人熟知和常用的字、词、象尽量不用或少用,要写出别人既熟悉又有陌生感的句子。

所谓“新”,即新颖、新鲜。独创的别开生面的意象、词句是吸引受众的一道灵符妙药,具有无比新妍的艺术效果。须知“喜新厌旧”是人的本性和共性。

所谓“奇”,是奇异、奇警、奇创之意。司空图《诗品》中云:“意象欲生,造化已奇。”说明新奇感是一切艺术的前提,也是医治平庸的要药。

所谓“丽”,是绮丽、美丽、清丽、丽彩的意思。诗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当然要丽、要美、要有魅力。曹丕《典论·论文》中云:“诗赋欲丽”。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7)

三、诗词语言怎样创新?

认识和标准问题解决了,诗词创作中,怎样去努力实现目标呢?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联想、想象求新。著名诗人刘章说:“没有联想便没有诗;没有才华横溢的联想,就没有才华横溢的诗人。”因为联想和想象是艺术形象的重要手段,是进行形象思维基本方式,所以诗词作品实际上是联想和想象的结晶。

怎么想象呢?南朝刘勰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之说,当代诗人艾青则说得更具体,他说“想象和联想是情绪的推移,是由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翔”(《诗论》)。也就是说,当想象和联想发生,诗思便可完成从这一事物到那一事物的飞跃,会出现神来之笔,会使作品“窑变”。

杜甫的《绝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由眼前所见之“雪”、“船”,实现到千年以前的“雪”,万里以外的“船”的飞翔。

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化实为虚,由眼前的“巴山夜雨”想象在未来夫妻相聚时的欢乐情景。

现代运用联想和想象构思诗句,成功的例子更多。如:

“村姑浇菜提清水,半桶蛙声半桶霞”。(周明扬《浇菜》)由“清水”想到“蛙声”和“霞”。

“捧起朝阳抛落日,红轮是我健身球”。(刘章《散步偶成》)由“朝阳”、“落日”想到“红轮”,且进一步想到“健身球”。

诗是生活的审美超越,借助想象,可以美化诗句,深化诗句的内涵,可以变日常生活为艺术。不过,在充分发挥想象的时候,一定要把握好神与物之间的“连接线”和“基本度”,否则,想象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离奇古怪了。不过话又说回来,写作时肯动脑子去想,总比不想要好,“险觅天应闷,狂搜海亦枯”(唐·卢延让《苦吟》)想得多,自然就会培养出想象的能力。有了一定的想象能力,也就不愁生、新、奇、丽的好句了。

(二)艺术手法求新。诗是高雅的艺术品,是最具独创性的精美的语言艺术。既然是艺术品,是语言艺术,故写作时,一定要恰当的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

那么,最常见、最实用、最有效的艺术手法有哪些呢?

1、用比兴。毛泽东在《给陈毅的一封信》中说:“诗要用形象思维,不能如散文那样直说,所以比兴两法是不能不用的”。毛泽东虽比兴并提,然质有不同,“比”是借物为喻,“兴”乃托物喻情,共同点是都不离“物”(形象)。也就是说,比兴都是借助具体的、生动的、典型的物象来抒情言志,因此,比兴的婉曲、借托更加适合诗质的表达。如: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通过一连串新异的比喻,描摹了卫庄公夫人的美丽,形象在目,倾心动容。

咏物诗,往往借助比兴手法,请看刘礼鹏的《烟花》“拔地冲天气势雄,千姿万态献娇容。可怜魂断烟飞处,几许繁花一瞬中”。(《中华诗词》2017、7期)写物耶?写人耶?语意双关,寄意巧妙,把某些人钻营、上爬、荣贵、幻灭的一生,压缩到烟花施放的短暂瞬间,其讽刺味、荒诞感极强,耐读耐品。

2、用修辞。写文章用修辞能增强表现力,写诗更要用修辞。用不用修辞,结果大相径庭。从美学角度看,不用修辞,就是直接地、纯客观地表述,就如一碗白开水,一眼看到底,引不起受众的兴趣;用了修辞,能让诗句变新、变活、变美、变亮,能让诗空灵缥缈,脱离平庸,闪耀亮点。从语言学角度看,用修辞,便于描述情节和塑造形象,且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鲜明性。古今诗人无不注重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这是一首怀古诗,最大特点是对比手法的运用。老屋易主,燕子改换门庭,无形中揭示出一条社会发展规律——荣枯兴衰总是在不断变化的。内含极其丰富,用笔又尤为曲折,因而成为千古名句。

李增山《偕妻游张家界》“张家界上李家游,万座青山两白头。我看夕阳红一点,宛如老伴少时羞”。(载《中华诗词》2013、4期)此诗用语极其率真朴素,但诗味、情味极其浓郁,人人都喜欢,流传甚广,就是得益于不仅用比兴,还有借代、复沓、对比映衬等等修辞手法。

当代著名文学家钱钟书,在他的《谈艺录》中说:“中国诗文有一种描写手法,古代批评家和修辞学家,似乎都没有拈出,宋祁《玉楼春》词有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把事物的无声状态,说成有声音的波动,使人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钱先生指出的这种感觉,现在叫通感。古人早就用了这种手法,只是理论上没有指出和总结出来。如杜甫“巴山春色静,北望转逶迤。”(《伤春五首》其二),“色”乃视觉所至,“静”是听觉的范围,在视觉里获得了听觉的感受,毫无疑问,增强了表现力和感染力,受众肯定感到新鲜。

这种修辞方法,今人用的更多。如:

“小楼夜闭南天月,门缝蛙声挤进来。”(邢敦岭《近水人家》)前句变视觉为触觉,后句变听觉为触觉。

今年《中华诗词》第4期,有作者王志伟一首《乡间晚景》“三五炊烟送晚阳,荷锄汉子影悠长。一溪霞里红如带,缠住蛙声与稻香。”变视觉、触觉为听觉和嗅觉。

3、用反常思维。反常思维也叫异类嫁接或错位嫁接,它用打破惯常的思维方式,非正常地观察思考事物,表达情感,看上去好象有违物理,甚至近似荒诞,但能给人眼前一亮,喉头一热,心头一颤的美妙感受。

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诗中不见敬亭山秀丽的山色、溪水、树木,却将山人格化,成为与诗人相对视的友人,这是何等新颖的反常思维?诗句清新脱俗,人们非常喜欢,所以模仿者众。但湖北省现任诗词学会会长段维另辟蹊径,在《偕妻回乡避暑》中云:“白头相守望,如对敬亭山”,以人比山,形容夫妻无言相望,情亲毕见。可见,运用反常思维,能使作品常写常新。

叶宝林的“花鸡梳院落,铁勺炖黄昏”,鸡怎能梳理院落,铁勺又如何炖得了黄昏?这是属于跨越物理界限的反常思维。

还有用不对称的事物相互搭配,形成失衡态势。如:

刘章的《山行》“秋日寻诗去,山深石径斜。独行无向导,一路问黄花。”黄花无声,怎能问?这是有声对无声的失衡。

田成明《放风筝》“童心放到夕阳里,悄把星儿都点燃。”童心怎能放到夕阳里?星星怎能点燃?这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的失衡。

彭美根《老屋》“蜘蛛网系童年梦,铁锁斑留游子拳”,这是无生命与有生命的失衡。

以上这些均是通过错位嫁接,形成新的意境,成为妙句。

还有一种颠倒位置的反常思维,如被选入《中华诗词优秀作品选》的郑雪峰《夏日西湖杂诗》中,有“梦影他年留一笑,夕阳写我到西湖。”本是“我”写西湖的夕阳,却颠倒过来,写成“夕阳写我”。

从以上诸例看出,用反常思维的方式很多,它能使诗句“生、新、奇、丽”,会使情感抒发更富有张力,更容易使受众获得无理而妙的美妙感受,从而引发审美共鸣。我曾经写过一首《夜灌》的七绝,“赶水南园踏月行,一锹踩出满沟星。清流仿佛知人意,为我弹琴到晓明。”用锹踩出的若是水,就俗,而用“满沟星”,句子就新了。我想能在《中华诗词》上发表,吸引编辑眼球的可能就是这一句。学习这种方法,虽然说不易学,但也不是太难。2019年我写《【天净沙】农家》的曲,最后一句是“向阳藤下,老翁翻叶寻瓜”,虽然有画面感,但我读来读去,总感觉过于平庸、平淡。怎么改?正在思索之际,窗外一阵风吹来,吹走了纸稿,顿时脑子灵光一闪:风——清风,何不把“老翁”换下来,把“清风”嫁接上去?“清风翻叶寻瓜”,句子就新了,我一时喜不自禁,心里比吃了蜜糖还甜。

运用反常思维要注意两点:一是从整首诗看,要符合一定的道理,意脉有一定的关联,能唤起受众的联想,也就是既“反常”,又“合道”,不合道不行;二是不可多用,调味品多了就伤口味,不可入口。

诗词语言创新手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思想上重视,写作中多实践,平时多感悟和总结,就一定能写出时代感强,受众喜欢的好作品来。

有关中华诗词魅力的演讲稿(高端视点陈佑昌)(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