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宋)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1)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2)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

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

《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

“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

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3)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长安指汴京。本句是诗人因记起朋友被追而向汴京望去,然而却有无数的青山挡住了诗人。

境界就变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与挫级有力。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满怀忠愤的情感。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4)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词情词景又做一大顿挫。

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无疑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景象。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5)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6)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

南宋官员、将领,豪放派词人,有“词中之龙”之称。

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早年与党怀英齐名北方,号称“辛党”。

青年时参与耿京起义,擒杀叛徒张安国,回归南宋,献《美芹十论》《九议》等,条陈战守之策。

先后在江西、湖南、福建等地为守臣,平定荆南茶商赖文政起事,又力排众议,创制飞虎军,以稳定湖湘地区。

由于他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故而屡遭劾奏,数次起落,最终退隐山居。

开禧北伐前后,宰臣韩侂胄接连起用辛弃疾知绍兴、镇江二府,并征他入朝任枢密都承旨等官,均遭辞免。

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抱憾病逝,年六十八。宋恭帝时获赠少师,谥号“忠敏”。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7)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

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西望长安不见家全诗(人间词话西北望长安)(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