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曲靖日报-曲靖新闻网

天境皇境圣境帝境(天开胜境)(1)

滇南胜境坊。

天境皇境圣境帝境(天开胜境)(2)

石虬亭。

天境皇境圣境帝境(天开胜境)(3)

石龙古寺内的石龙。

天境皇境圣境帝境(天开胜境)(4)

鬻琴碑。

天境皇境圣境帝境(天开胜境)(5)

滇南胜境坊石狮。

天境皇境圣境帝境(天开胜境)(6)

胜境关关隘城楼。卢志章摄

明永乐11年(公元1413年),贵州设立布政司,贵州行省建立。公元1453年,新科进士洪弼(浙江淳安人)出任云南巡按,代天子巡视云南,于宣威岭(今富源胜境关村)驿道之上立云贵两省界坊——滇南胜境坊。自此以后便不断有人在驿道旁勒碑立坊,修寺建庙,逐渐形成一个壮观的古建筑群。时至今日,毁损的古建筑已大部分修复,并被定为省级文物予以保护。建筑是凝固的历史,由于记载甚少甚至没有记载,使得现在的人们在还原这些文物所蕴含的神奇而丰富的历史人文内涵的时候遇到了不小的困难。我由于工作的缘故,收集整理了一些资料,有了一些心得,便不揣冒昧地写成此文。水平有限,穿凿附会难免,敬请方家指正。

■古驿道

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在元凿驿道的基础上修筑滇黔驿道,后多次重修。现存古驿道长约2公里(云南段约500米),为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重修,保存完好。从公元1393年至1937年滇黔公路修通前的500余年时间里,滇黔驿道一直是云南进入中原的主要通道,对国家的统一以及云贵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和长治久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尤以贵州为甚。明时云南去京万里,往来仅黔中一线,横贯贵州,沿途皆为土司管辖的地区,山高谷深,崎岖蜿蜒,盗贼出没无常,行路充满艰险。尝有滇省官员数度上疏重开北向四川南达广西的驿递,以其道宽且近,未获允行。古之行旅由黔入滇抵达滇黔交界“滇南胜境”坊时,常生喜悦之心,实因最艰难路段已结束,即将抵达此行的目的地——云南。

驿道为官道,一般百姓不能在上行走。对于赴京赶考的举人,可凭教育机构出具的凭条,在沿途驿站换马和乘船。1936年3月29日,肖克率红二方面六军团从胜境关出发,沿古驿道抵盘县,与贺龙所率的二军团会师。现在人们常沿着这条古驿道,开展重走长征路活动,来缅怀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滇南胜境坊

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云南巡按洪弼于宣威岭驿道上立云贵两省界坊——滇南胜境坊。坊高13.32米,宽11.2米,三间四架十二楹柱,重檐翘角,屋脊饰以瑞兽。牌坊作为礼制性建筑,有指示或表彰的功能,常见的有进士坊、烈女坊等。滇南胜境坊两种功能兼而有之。牌坊西向主匾额题有“滇南胜境”四个金字。滇南即云南,滇南胜境的意思是云南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指示云南地界。牌坊东向主匾额为“固若金汤”,坊上楹联云“太傅坊标于万里畏威怀德百代常新”,故此坊又叫太傅坊(沐氏数人加封太傅),是对沐英及后人充总兵官世守云南的旌表。明代经略云南,沐氏之功居多,为一代重倚。沐英自奉命留镇,平麓川,擒阿资,攻袭应援,追逆荡略,大小之战,二十有六,著定边之功。太祖曰“汝在镇,朕无西南之忧也”。英亦筑城垣,设卫御,治水利,立屯田,兴学校,垦荒地,推广先进生产技术。历经数年,云南经济社会得到极大发展,几与内地平。固若金汤的另一含义是云南为西南屏障,有漫长的边境线,在国防上有独特地位。远有元跨革囊,近有修通滇缅公路、滇西会战,皆事关生死存亡,可见一斑。所谓“百代常新”,是指沐氏自黔宁王沐英至沐天波,凡二王一侯、一伯、九国公、四都督,与明相始终,震慑一方,威权最重,拟于亲王。

牌坊副匾额为“万里晴空”“滇界风霜”“黔疆阴雨”“滇黔锁钥”,则是描述了雨师好黔、风伯好滇、贵州多雨、云南多风的天气特征。这一特殊天气亦是划分滇黔的参照——即“以天为界”。界划天然,充分体现了古人的智慧。形成这一特殊天气的原因是由西南暖湿气流和北方冷气流共同作用形成的昆明准静止锋(云贵准静止锋),其锋面常年位于宣威岭上空。在准静止锋面的笼罩之下,云南方向碧空如洗,贵州方向则阴雨绵绵。以至于咫尺之隔,坊上黔向石狮身覆青苔,滇向石狮则身披黄土。

■石虬亭

明代治理云南,亦发挥宗教教化之功能,倡导佛法。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颁圣旨遣僧徒来云南,命在曲靖等处,每三十里造寺庵一所,自耕自食,教化一地之人。同时亦设置了僧正司、僧会司等相应的宗教管理机构管理宗教事务。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滇南胜境坊附近发现天生石龙两条,蜿蜒似活。其中较粗壮的为雄龙,因头向云南方向而名云南龙;纤细的为雌龙,其头向贵州方向而名贵州龙。两龙呈相交状,相交处有泉水渗出。宛如龙战于野,正合阴阳交则万物生的传统思想,有生生不息之意;加之昆明准静止锋面的原因,天空中暖湿两股气流相遇,风云变幻,泾渭分明,仿佛地上石龙云气升腾所致,呈现天地感应的神奇景象。正如亭上联云“虬龙伏地,云气凌霄”。有司便于此处建石龙古寺,以祭祀石龙,后毁于战火。寺前建有一亭,因云南去京万里而名为万里亭、接官亭,为迎来送往之地。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平夷撤卫设县,云贵总督王继文令重修境内古迹。即亭故址置屋三楹,施茶济渴,作迎来送往之用,亭子改建在石龙旁。后云南巡抚郭瑮以亭前石龙是虬(弯曲的小龙)而非龙更名石虬亭。嘉庆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林则徐赴滇充云南乡试正考官,曾在此休息,其《滇軺纪程》里有“有滇南胜境木坊,右为关圣庙,左为石虬亭,有石蜿蜒,地中虬形,小坐。”

■关帝庙

明初由于罗贯中《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流行,有关关羽的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等故事情节脍炙人口、妇孺皆知。关羽以勇立功、以忠事主、以义待友,立业、立身、立名,仁义礼智信兼备,最高封建统治者便不断加封关羽,树立楷模,以网罗天下豪杰为我所用。至明万历年间,关羽被三次加封,最后被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震关圣帝君”,成为统辖人鬼神三界的神帝,相应的全国各地建设了大量的关帝庙。平夷卫为入滇第一卫,地处滇黔交界,军人、官商行旅往来频繁,实为建设关帝庙的绝佳地点。万历二十三年,在胜境关驿道旁(石虬亭前)开始兴建关帝庙,借由关羽的神威永保滇黔两省的安宁。至清朝,关公信仰更甚,数次重修。康熙三十四年平夷撤卫设县,云贵总督王继文重修。道光十七年,巡抚颜伯涛重新改建,大其规模。光绪九年,绅民重修。庙前设有下马石,官商行旅行至此处便常常下马,入庙祈求平安。庙前柏树又名八卦树,长得十分高大,为庙中梵修的道士依八卦方位而栽。这些道士也敏锐地观察到天空中冷暖气流相遇而形成的云之风贵之雨的景象,希冀借由这些高大的柏树伸向天空,以采天地阴阳之气,来增强自身修炼的功力。现庙已被毁,八卦树亦只剩一棵孤独地屹立在风雨之中。

■鬻琴碑

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浙江钱塘人(今杭州)孙士寅出任平彝(今富源县)县令。任职期间清正廉明,洁己爱民。至康熙五十一年卸任时,两袖清风,囊空如洗,竟无返家的路费。百姓捐送,分文不取,只将自己上任时随身携带的一把古琴卖做路费。临别时百姓依依不舍,自发结队相送,牵衣流涕,至十数里之外。为褒其美德,追怀其德行,绅民捐银于驿道旁立遗爱碑。至光绪年间,因原碑毁损,平彝县令韩再兰重新勒石立碑为鬻琴碑。平彝拨贡李恩光有诗赞曰“来携此琴来,去鬻此琴去……三年课绩循良奏,百姓见肥使君瘦,长途再将羸马驱,空囊只有焦桐售……”此碑1997年重修,现立于清风亭内,为富源县党风廉政教育基地。

■遗爱坊

遗爱坊建于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为纪念鄂尔泰在西南成功推行改土归流而建。牌坊为大木坊,东向匾额为“忠孚化成”,西向匾额“德崇业竣”,意为“道德高尚、忠诚守信、事业成功”。

改土归流始于明朝。明初平定云南时,为迅速稳定云南的政局,不得已在云南设置了一系列的土司(土官)。根据政治经济发展水平,在府州县由流官统治;在落后的地区,土流兼治,同时任命土官世袭;在更落后的地区,则设宣慰、宣抚、安抚、长官等司,不派流官。并从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和法律上对土司的势力加以限制和削弱。由于朝廷掌握着土官承袭和司法的最后判决权,常趁土司绝嗣、争袭或犯罪等原因,停袭土官,改设流官,建立中央直接统治的地方政权,是为改土设流。清朝在云南实行改土归流,是明代改土设流政策的继续和发展。清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鄂尔泰出任云贵总督,他在实践中认识到土司制度的弊病和危害,提出“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雍正大为支持,提升鄂尔泰为三省(云南、贵州、广西)总督,在西南数省推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在政治上废除分封土司和世袭制,在经济上取消奴隶制和农奴制残余,就必然遭到奴隶主和农奴主势力的强烈反抗。鄂尔泰先是用武力平定了反抗最顽强的东川、乌蒙、芒部三处土司的联合反抗,而后在滇西南和滇东北的一些地区则采取“剿抚兼施”的策略改土归流。所有被革职的土司皆被安置到江南诸省,即民间传言之十八土司下江南。鄂尔泰推行的改土归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边防和国家统一。

1933年,平彝县(今富源)重修遗爱坊。在《重建鄂文端公遗爱坊碑记》有清楚记载“往昔鄂文端公,以雍正三年总督云贵,戡定川桂,屡奠黔疆,民得其所,烽烟以息。回戈憩马,兴文讲艺。更改土归流,消弭蛮触之争,地方感其德,建遗爱坊于此地,以纪勋劳。颜曰‘德崇业竣、忠孚化成’,盖纪实也……”现坊已不存,只遗此碑。

■胜境关楼

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太平军已定都南京,并向湖南进军,西南局势变得紧张起来。平彝地处滇南门户,乃要冲之地,知县施仲麟守土有责,奉命于胜境村外约500米的两山之间驿道之上修建关隘城墙。城墙长37米,高7.8米,厚8.3米,城墙上建有关楼。两边高山植被茂密,易守难攻。关楼左侧山顶建有瞭望台,关楼前架两门大炮,构筑了一个完整的防御工事。关楼1990年重修,城门上刻有“胜境关”三个大字。关隘城楼横架在古驿道上,城依山雄,山因楼秀,组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是摄影的好去处。

明代在云南推行的屯田制度,带来了大量的汉族移民,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云南的面貌,是云南历史上至关重要的一件事情。清朝推行的改土归流,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巩固了边防和国家统一,其历史影响一直延续至今。某种程度上说走进胜境关,便是走进明清两朝经营云南600余年的历史。作为昔日云南的东大门,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喧闹,渐渐黯淡下来。但这些文物承载着历史,寄托着人们的情怀,是历史的见证者,是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保护和利用好这些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者:耿文准/文卢志章/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