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巧不成书,无巧不成词,“倒行逆施”就是这样一个“巧合”之词。缘何如此之巧合?还得从“逆”字说起。

《说文解字》对“逆”的解释让人有点儿晕:“逆,迎也。”把“逆”解释为“迎接”之意,确实让人费解。不过,《段注》进行了补充解释:“逆迎双声,二字通用。今人假以为顺逆之逆。”又引用《方言》说:“逢、逆,迎也。自关而西或曰迎,或曰逢,自关而东曰逆。”

言之凿凿解释了一堆儿,还是让人一头雾水。追根溯源,还是看看“逆”字的字形演变。

“逆”字的甲骨文字形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1)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2)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3)

金文字形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4)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5)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6)

小篆字形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7)

隶书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8)

“逆”字由“辵(或从止、或从彳)”和“屰”构成。从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看,“屰”原本是一个脚朝上头朝下的倒立的人形,也就是“大”的倒立形。为了能说得清楚,我们看看“大”字的演变。其甲骨文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9)

金文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10)

小篆是

峄山碑逆字怎么写(峄山碑字解16逆倒行逆施是)(11)

从甲骨文字形看,“大”像有手有脚的人的正面形象。

从“逆”字的古文字资料看,其主要构件“屰”是倒立的人形,不论甲骨文、金文,大都从“辵”,有的省为从“彳”或“止”,但其主干部分则一律是倒写的“大”。到小篆时字形为什么有了较大的变化?是因为“逆”字在传承中发生了偏差,有个别的“逆”字,中间一竖出了头,于是变成了从“牛”,也有讹变为与之形近的“羊”形,这是文字使用过程中的讹变现象。究其本义,还要从其最初的甲骨文字形中去探究。

“逆”字演变中,除了“屰”的变异外,“辶”也从“辵”、“止”、“彳”及其组合不断变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其都是与行动有关的构件,说明“逆”的本义与行动有关。“屰”字本来是一个人头顶着地手脚朝天的“倒悬”形象。这两个部件构成的会意字,表示对面的人向着自己,迎面走来。如此看来,《说文解字》所谓的“逆,迎也”就容易理解了。

段玉裁说“逆”的本字是“屰”:“后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废。”“屰”的本义“不顺”,也与“逆”之“不顺”、“抗拒”等义相近。如此看来,“逆”的本意应该是“不顺”,是“顺”的反义词。

最后我们再看一下“倒行逆施”这个词,“逆”的构词中有个倒立的人,“逆施”与“倒行”真是完美的组合,你说这是不是一个“巧合”之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