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绿发会宣传部收到一份来自基层一线为打造生态农业16年呕心沥血的一封来信:论生态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方向。信的作者是对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景象充满无限向往的一对平凡夫妻——苏康成和宫玉萍。怀着这份向往,他们“毅然决然”地来到山东省烟台市的海阳市徽村,却发现“此景非彼景”,目之所及,全是贫瘠的土壤、杂草丛生……放弃还是坚持?夫妻二人选择了“扎根”。这一“扎”就是16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开启古耕家庭农场的模式,承包起山头,尝试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致力于打造生态农业经验。这封信是苏康成和宫玉萍十数年探索的结晶,特全文发表,与更多热爱农村、情系乡土的志同者分享,助力乡村振兴。

按|Wendy 审|Tammy 编|Angel

原创扶持

《论生态农业与农村的发展方向》

苏康成、宫玉萍

癌症,目前在农村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大量的化肥、农药、除草剂铺撒到农田里,改变了土壤原有的生态环境,使原本就处在中国的“贫硒带”的胶东半岛,硒元素愈加匮乏。而人类常年食用缺硒的农产品,导致人体对包括癌症在内的四十多种常见病的抵抗力大大降低!因此,探索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势在必行。

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由于其对环境友好、对人的健康有益。因此,生态农业取代化学农业将是历史的必然。目前,日本的农业的发展轨迹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然而,在中国真正从事生态农业的企业,大多都(约90%)处于亏损状态。日本的三家株式会社,在莱阳合资成立的“朝日绿源”也因亏损于2019年底退出中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生态农业举步维艰?

古耕家庭农场是通过从事生态农业建立起来的,始于2004年初。我们们养过畜禽、种过粮果,十余年来惨淡经营,深感始终处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制约下,要想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必须打破这两项制约瓶颈。

现仅对突破自然环境的制约,谈一下认识和具体做法: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发展生态农业的必备基础,即对“山、水、林、田”进行综合治理。

一、山

乡村振兴农业先行(来自基层声音助力乡村振兴)(1)

自然状态下的山,涵盖了多种功能,如多样性生物的栖息地、涵养水源、净化空气、防灾减灾、健康养生、美学价值等等。早年,人们对山林过度砍伐、竭泽而渔,“光秃”的山丧失了其诸多生态功能。后来,人们意识到危害后,又开展植树造林,但由于缺乏对大自然的深入了解,选用的树种单一…… 自然界原已存在的相互制约的动态平衡机制被打破,导致病虫害严重、山火频发,这些自然灾害或许远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承包的一座百亩小山,松干蚧严重、十几年遭到邻山四次大火的侵袭,终成一座荒山。在当地镇政府的协助下,我们在荒山上竖起了“生态综合试验区”的牌子,尽量减少人员的进入,实行封闭管理,以减轻人为破坏。主要是依靠大自然超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来恢复自然生态。其次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前提下,主要做了以下三项工作:

(一)规划防火型山林

减少松树占比,试种多种乔木,利用乡土树种栎树,嫁接落叶型的欧洲红栎。最终目标是将此山建成一道自然防火屏障,起到阻断未来山火蔓延的作用。

因为,当下漫山的荒草,再连接燃值高的松树,已成为胶东半岛面临的生态难题:一旦失火,难控难救!

我们在一次大火中,发现了两个的现象:第一个是四面烧毁的山林中唯独保存下一片松林正是由于它的密闭度高,抑制了地面杂草的生长,当时火在大风的作用下快速穿过才得以幸免;第二个是一棵落叶型欧洲红栎,在周围松树被烧死的情况下,它的树干半面也已烧焦,却依然存活了下来。正是受到自然现象的启迪,我们才提出利用落叶乔木,构建自然防火带,又称“生态防火墙”的建议,在向多方呼吁没有结果的情况下, 不得已才开始以承包山为实验点进行长达十年的生态实验。

(二)培育海绵型山体

在半腰修道,拦截雨水,改变流向,减轻火势叠加,解决水土流失,引水归流,逐级“筑坝”,迫水下渗。利用山体存储雨水。

(三)建设“公园型”山野

对松树从小开始整形、修剪,培养成风景松;将栎树改接成秋季变色的彩叶风景栎。利用山形地势形成的小气候,露天栽种桂花、梅花、腊梅等木本花卉,以此提高山林整体的观赏性和美学价值。“山野公园”与城市公园最大的区别是突出一个“野”字,尽显自然韵味,为今后发展乡村游打下基础,该项目尚处在前期的试验阶段。

二、水

乡村振兴农业先行(来自基层声音助力乡村振兴)(2)

水是自然界中最为重要的生态因子,是生命之源、发展之基。生态农业如果以破坏自然环境为代价从事生产,枉谈生态!华北平原就是前车之鉴:打井抗旱,越抗越旱。抽深水井浇地种粮,得不偿失。而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硬化面积在不断扩大,现在农村改善人居环境,也加入到这个行列。雨水不再下渗、存蓄、涵养,而是快速排入大海。所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有待专家论证,但缺水是不争的现实。

古耕家庭农场,成立之初确立了种养结合的生态模式,而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缺水!几年一轮回的大旱,毁掉前期栽种的各种果树制约了养殖业规模化发展。雨水!唯有雨水才是解决山地缺水的唯一希望。我们在原有的溢洪道上,逐级扩挖、“筑坝”,形成一道道可蓄可排的“水利设施”,与下游的一眼大口井构成了全新的生态系统:拦蓄——下渗——潜流——涌出。这种类似自然界山泉水的形成过程,不仅水质清澈、甘甜,而且在大旱之年,更显出优势:水在山体中运行的“滞后”性。在雨季来临前,全年最旱的节骨眼上派上急用,此工程若能进一步完善,能真正意义上彻底解决水土涵养的问题;除此之外,如果将它建到小型水库的源头上,还能解决逐年淤库减容的难题。

三、林

乡村振兴农业先行(来自基层声音助力乡村振兴)(3)

胶东地区的树林,主要分布于山上,是农业生产的生态屏障。但火灾和病虫害却极大地削弱了其生态功能。经我们多年的试种和观察,发现杜仲树是山地绿化的首选树种,这种落叶乔木能有效抑制地面杂草的生长,而且牛羊还喜食秋冬落叶。这样就不会形成可燃物在地面堆积,也几乎没有病虫害。其次是流苏、山杏、柴穗槐等,由于这些落叶乔、灌木组成的隔离带穿插在松、栎树中,能有效解决山火蔓延、病虫害频发等生态问题。

四、田

乡村振兴农业先行(来自基层声音助力乡村振兴)(4)

古耕家庭农场先期承包的67亩土地是全村最瘠薄的山坡地,称为“山石硼”。土层15~30cm不等。天干地薄,种就赔,不种就荒,使得人们进退两难。为彻底改变这种田地的先天不足,我们开始采用人工,后改用小型挖掘机,挖条形深沟,再自然风化,任杂草生长,放牛羊啃食,粪便还田;循环数年后复耕,不仅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加速农药、化肥代谢分解,而且永久性地加深了土层厚度(将近100cm),提高了农田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这种做法与朝日绿源的方法不谋而合,但开始的时间更早。包括筑坝拦水等生态工程,都是受自然启发的原创,遗留下的先期工程记录下了古耕家庭农场探索生态农业的艰难历程。

如此规模地对自然环境进行的综合性改造,再回来种粮,收获当然是可观的。但如何让这一块改造后的“净壤”实现应有的价值?只有和旅游业(康养)结合,才能步入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的轨道!

【注】自然灾害频发如干旱、推高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导致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直接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

农村的发展方向

确定发展方向是首先要明确目标,并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我们都知道健康生活的三大“奢侈品”是:天然洁净的饮水、自然健康的食物、高含负氧离子的清新空气。在中国健康养老已形成巨大的市场需求,城市大批的退休人员都在关注良好的养老方式和地点,而能同时具备这三项条

件的最佳地点,无疑在农村。我们农村的终极目标无疑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双丰收,据此,开展乡村旅游业是实现目标的最好途径。

农村以自身的生态优势,在吸引外来消费群实现直供的同时,也得到了资金、技术、信息的支持、观念的提升、环境的改善,实现土地、劳力、宅基价值的最大化,避免了农村的凋敝,最重要的是更新了的生活观念能够与时俱进,与外界同步发展。

如果说为发展上个新项目,只能是战术上的调整,那么发展旅游业则是战略性的调整。就胶东半岛而言,发展规模化农业与平原相比似乎并无优势。但广袤的丘陵、多样性的地貌等等,为打造一个全新的业态提供了一个足够大的“空间”。因此,胶东半岛发展旅游(康养)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发展旅游(康养)撬动社会资金助力生态农业发展二者相辅相成。

因此在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乡村旅游(康养业),这就是在农村有着无限前景的发展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