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恶的一面,但是我们却向往善。
1.
87集大剧《如懿传》终于落下帷幕。恶事做尽的炩妃,被乾隆帝赐毒药折磨而死。观众直呼过瘾。
可被炩妃陷害的皇后如懿{周迅饰},虽一切被澄清还了清白。但在被陷害的过程中,皇上狭隘的思想和下作的行为,让如懿彻底寒心,愤然断发{过去断发视为大逆不道}。皇上更是龙颜大怒,将其再次打入冷宫,并有了废后的端倪。
其实,这样的结果都是皇上的多疑所致。尤其对侍卫凌云彻,使用的下作手段,让如懿心凉如冰。
那个曾经说,“有我在,你放心”和“万人之上,朕太孤独”,如懿便来了。她不在乎皇后的位分,而在乎皇上从此不再孤单。那时,青梅竹马的情意孕育的爱情多美好。
可琴瑟和鸣的日子,终抵不过有些嫔妃们的嫉妒和离间。皇上的誓言与承诺,在一次次挑唆中慢慢被瓦解,变成薄情寡义。
当如懿被嫔妃们陷害,深陷冷宫时。差点被放火烧死,被毒蛇咬死,都是凌云彻一次次出手相救,才保住性命。
如懿感激他,就让侍女惢心做了双鞋子送给他,并在出冷宫后,继任了皇后的位子,帮他谋了一份好差事:御前侍卫。
两人之间可谓是过命的交情,早已凌驾于男女之上,是一种相惜相知。
皇上木兰围猎时,伺机皇后位的炩妃买通杀手。在杀手对如懿实施刺杀的千钧一发,凌云彻扑倒在如懿背上,挡住刺来的剑,再次救了如懿。自己却身受重伤。
按理说,皇上应赐他护风驾有功,予以嘉奖。可是,他却在炩妃地挑唆下,邪恶的认为,他俩定有私情。加上那双鞋子,也成了炩妃陷害两人的证物。
更令人不齿的是,皇上为了泄愤,不但阉割了凌云彻,还百般羞辱如懿。让他侍奉如懿进餐等等。种种行为,让如懿彻底寒心。心底仅存的那点“有我在,你放心”的情意,消失殆尽,心也随之而死。终因郁郁而薨,但走的安详。
当一切尘埃落定。皇上心中悔恨不已,深感愧对如懿对自己的一往情深,怀念之情终日挂怀,在人生的最后一刻,割下一缕白发与如懿的断发放在一起,驾崩而去。
他悔恨,是因为没有客观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没有以善意去理解凌云彻救人的应急反应,更没有站在如懿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如懿对凌云彻的好,全因他几次的舍命相救……
可见,客观看待事情,以善意的理解去诠释过程中的“不妥”,结果才不会冤枉好人。
真正的信任,是相信你所不相信的。
2.
作家刘墉在《说话的魅力》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很值得我们借鉴。
一次,袁太太出门,看见几位邻居指指点点,并有意躲避自己。于是,便问与自己交好的萧太太。碍着面子,萧太太才告诉她:“好像有人看见你家老袁跟个年轻女人。” 并告诉是洗衣店的老板娘说的。
自然,袁太太心里很是气愤。她直接来到洗衣店,质问老板娘:“你怎能散布谣言呢?”老板娘拿出一张袁先生与一个年轻女子的合照,说:“这是早上从你家先生,送来清洗的衣服兜里找到的。”
袁太太接过一看,顿了顿,说:“告诉你,这位是我美国回来的表妹,你以后不要乱说闲话,幸亏是我照的。”老板娘见状,连连道歉。不但平息了这场风波,还给自己和老公都解了围。
当老袁回到家,袁太太气得当即掌掴了他一巴掌。老袁没有承认是不正当关系,而是同事。但也是灰溜溜的。关起门来解决私人问题,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然,袁太太在外处理事情的巧妙,更是高人一等。细细想来,也是在善意的理解下,把事情相对做成圆满的。既阻止了谣言散播,又不失体面。
哪怕老公真的出轨了,即使是离婚,也没有家丑外扬,更没有让别人当街看笑话。
假如当时是恶意的理解,就很难控制情绪,甚至会怒火中烧。在外和在家,极可能爆发战争:在外大骂“造谣”的人,在家闹成鸡犬不宁。这样一闹,里外都不是人,反而得不偿失。只要是争斗,没有谁是赢家。
明明自己是受害者,却亲手把自己毁成了恶人。不但无人支持,还会被骂成泼妇。或许老公也会由愧疚转成无所谓。
可见,恶意与善意的理解所注定的结果,会截然不同。
很多时候,我们用善意去理解一件事,才是好的结果。逆转的思维可以把负面的一些东西,带动成正面的。因为凡事都有两面性{从不同角度看同一件事,结果是不一样的}。
3.
最近,我和先生遇到最挠头的事情。老爷子快九十岁了,仍独自在老家生活。不管他身体有多健康和能自理,都不是我们做儿女让他独自生活的理由。毕竟,年岁大了,有个小毛小病的,也无人照顾。
以前,我们曾不止一次的动员他来城里。那时老人只说,过不惯城里的生活,农村空气好,种种菜园子,既能运动筋骨,又能吃到绿色果蔬,和邻居们唠唠家常,生活自由自在。
可是,现在却不同往昔,年岁太大了。于是,我和先生决定接老人来城里一同居住{他又不想去别的儿女家}。
可这次老人却大发雷霆:“难道你们要把我接到楼里,想憋屈死我吗?不想让我长寿吗?……”
话虽说得难听。但其实,老人无非是不想拖累我们,认为自己还能自理。知道我们一整天必须出去工作。会担心,会惦记他在家里会不会磕了碰了,去外面遛弯会不会走丢,等等。
当然,老人的担心不无道理,也正是我们心里的硬伤。但哪有事事周全的,总比把老人留在农村要好的多,至少我们早晚能照顾他。
可是,老人就是固执的坚持。于是,我想到一个折中的办法:接老人来城里的老年公寓。那里设施齐全,医疗、娱乐等自成一体。关键是与同龄人在一起,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不会有孤独之感。同时,也解了老人对儿女们的“不想拖累”,更方便我们去看望。
可这一想法,却遭到先生和亲人们的反对。认为老人有儿有女,送去老年公寓就是不孝顺。甚至曲解我的意思,不想赡养老人。结果弄得很是郁闷。
在我看来,儿女们只是思维固化和思考草率。忽略了老人的快乐比儿女们的脸面更重要。
当然,这些矛盾的形成,多半是固执的一方不能善意理解对方的不同意见,而发生冲突的。
其实,把心摆正了看问题,看到的才是真正想要的结果。
4.
在《少有人走的路》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生活是复杂的,常常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好的,一种是坏的,还有一种是不知道是好是坏的中间地带。
很多时候,我们正是处在这不好不孬的中间地带。而如何深化决定,也许善意的理解才是我们最该使用的理念。
对于亲人或伴侣之间,发生的矛盾, 很大程度是因为有恶意的存在,才理解偏颇的。想法不一,本是常态。不管正确与否,都应该予以理解,而不是耿耿于怀的猜忌。
猜疑往往代表着没有善意。它很怪,不猜疑时,想不起猜疑。若是猜疑,就处处感到可疑。
就像乾隆假如不是猜疑,以善意的理解,客观看待事实,就不会负了如懿的一腔真情,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悔恨。
所以,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修养,学会换位思考,学他/她之长,补己之短,多用善意去理解对方,才能促进自己的心走向正念,也只有正念的方向,才能让日子过得幸福。当然,前提是设定好底线。
卡内基说:要记着,幸福并不是依存于你是什么人或拥有什么,它只取于你想的是什么?
只要爱人之间本着坦诚相待,互相尊重,才能在复杂的社会里,不焦虑。打造自己安静的一片小天地。
善意的理解,也是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它所成就的好,都来源于我们的自律和做人的本真。
作者简介:云淡风轻,自媒体平台撰稿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