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位于杭州余杭城区东南侧,地处城西科创大走廊地理中心、未来科技城中部,距离南湖科学中心2公里、未来科技文化中心3公里,是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南侧高速出入口的重要门户板块及轨道交通网络的重要交汇节点,承载着极大的经济发展潜力。科创产业发展的赋能,带来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尤其是未来科技城的快速发展。由此,无论是展现开拓进取的余杭形象,还是纾解急剧增长的交通压力,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已然成为余杭区品质建设的关键节点,该地区的规划和建设对于聚焦高质量发展的余杭区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成为引领该地区发展的关键。

01基地现状与核心难点

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范围:东起东西大道,西至禹航路,北抵文一西路,南接杭徽高速,合计约4.38平方公里,其中核心设计范围约2平方公里、实施建设范围约0.99平方公里。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

区位图

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处于未来科技城创新产业带、湿地湖链景观带和品质生活带的交汇区域,坐拥山、水、湿地和田园景观,生态格局良好,周边汇聚了人工智能小镇、梦想小镇、菜鸟产业园、中泰产业园等众创新平台,未来高端技术人才集聚,地铁5号线、16号线与13号线在此交汇,TOD基础与创新发展潜力兼具。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2)

周边产业汇聚

然而,规划区内部交通混乱、权属复杂、公共设施配套不完善、空间品质低下、城中村拆迁安置、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该区域发展受阻,城市形象亟待更新,急切期待一次全面的评估和梳理。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3)

空间要素:山-水-田-城-产

为此,在依托山水底色、提升现有产业、激活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整合周边地区资源,在新区建设与存量更新相互融合及共同推进下,如何打造城市门户的“城景交融”、实现区域交通的“高效畅联”、实现数字时代下的“产城融合”,成为此次城市设计面临的挑战。

02国际视野,定位未来

规划遵循上位规划及区域发展要求,立足科创大走廊,引领全国,面向国际,以“数智门厅,链接节点”的入城口魅力形象塑造为基础,以数字产业升级为目标,推动数字产业集群聚集,推进“科-产-城-人-景”有机融合,为余杭区打造集数字科创、企业孵化、研发智造、商务商业及公共服务、人才交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宜居宜业、产城融合的现代化、国际化、绿色化科创门户地区,在提供全新工作和生活方式的同时,搭建功能复合的服务型产业平台,成为城市功能高质量发展的标杆。规划以“链接”为理念,通过交通、功能及生活三个层面的链接,借助公共空间体系的优化及轨道交通枢纽的带动,促进城市产业、空间及功能的转型与更新,确立三大设计目标:产业上,植入创新产业,激发区域价值新能量,打造世界名城数智策源地,成为下一个数字变革的新标志;形象上,重构城西都市面貌,引领区域融合新空间,树立城西走廊形象风向标,打造城西精彩魅力城市门户;功能上,围绕公共交通枢纽聚合其他城市功能,构建未来社区品质芯窗口,打造大城西未来生活消费与体验中心。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4)

整体鸟瞰图

03社群转变,秩序重构

随着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功能的导入及城市肌理的更新,未来的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必将持续地吸引人才,人群结构也将由原来的以老余杭市民为主逐渐向更加多元化的社群结构转变。这同时也带来社群主体对空间诉求的变化,人们将更加关注居住工作环境的多元化、时间成本的优化、城市环境的质量、公共服务的水平、文化活动的蓬勃、城市治理的创新与包容等等。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的价值重新被认知和挖掘。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5)

社群结构的转变

基于目标、资源和需求三大导向的融合叠加,规划采用公共交通(地铁)引导、生态环境(官山公园)引导和人才驱动(需求)引导三大开发模式,促进满足具有可识别性空间特色的构建以及内部城市秩序的重构。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6)

三大导向模式图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7)

三大引导开发模式图

规划区形成“一核多廊,三片多中心”的城市空间格局,以活力绿化体系融合三大功能片区发展升级。以官山公园为生态核心,以绿廊通道串联各功能片区,合理利用生态资源,建立开放、绿色、人文的城市公共空间框架,融入“湿地湖链”;同时以公共交通枢纽聚合城市功能,以生态公园融合高品质公共生活,形成三个功能片区:

数字科创活力区:以凤新路地铁站为中心,以菜鸟总部为支点,沿东西大道发展,打造以数字贸易、数字金融信息服务为主题的数字科创活力园区,并与菜鸟总部产业单元协同打造金融服务中心和科创服务中心,构建商业商务社区的公共生活。

智造应用孵化区:以禹航路地铁站为中心,以凤凰工业园升级为基础,以数字科技的产业化应用为导向,以智能中试实验突破科技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孵化,打造极客创新中心和综合商业休闲中心,构建产业社区的公共生活。

综合配套服务区:以老余杭地铁站为中心,以公共服务和居住为主的综合配套服务区,提供居住、教育、医疗、商业等城市功能,汇聚人流,构建商业活力中心。在生活单元形成邻里生活中心,构建生活社区的公共生活。

功能片区内发展不同主题的关键节点空间,展现多元的城市风貌及生活场景。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8)

空间布局规划图

04五大策略,创新引领

依托自然生态本底,结合杭徽高速老余杭互通的改建工程,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在合理利用生态资源、优化交通组织的基础上,引入创新产业,梳理功能业态,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打造优质生活圈,促进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规划通过五大设计策略,为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的美好生活创建生活、就业、教育、休闲、购物、社交等各类场景,构建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生活。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9)

平面图

1. 优生态:打造生态城市门厅规划以官山及水系为基础彰显自然骨架,衔接凤新路北侧的马鞍山运动公园,融入城西“湿地湖链”,并通过“引水、汇绿、筑点”,确立以官山公园为中心、以指状渗透的水系绿道为生态网络的城市公共空间发展框架,打造一系列免受交通干扰的公园和广场,容纳丰富的城市活动,进一步巩固“景”与“城”的有机融合的空间关系,展现余杭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宜居品质,成为人文、空间与自然交融的城市热点地区。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0)

模式图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1)

入城口效果图:绿色、开放、新风尚

2. 理交通:打造高效流量中枢借助新的交通框架及“一口(高速入城口)五站(地铁站口)”的交通条件,通过地上、地面、地下的立体分离以及设置专用匝道等方式,重点建立多维分离的城市高效快速交通体系,对外加强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与快速交通系统的衔接,对内则提供灵活的支路系统,并整体性地提升慢行体验,实现快慢分离、客货分离和人车分离,实现高效的交通疏解。鼓励多元的出行方式,提供高质量的公共交通服务,将公交站点、自行车租赁点与地铁站点融合,构建一体化换乘设施,实现零距离公交换乘系统,提升交通效率。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2)

模式图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3)

效果图

3. 引产业:打造数智变革高地紧扣城西科创大走廊产业导向,衔接北部以及东西部创新资源,依托现有产业的支撑,抓住数字经济机遇,聚焦创新流量引擎,构建“数字贸易”与“数字应用”为核心的双产业集群,营造数字化全面赋能的产业环境,进一步促进产业服务升级,改造提升低质低效的传统产业,打造科技与应用相融合的产业新社区,构建从创新研发-孵化智造-金融贸易的全创新产业链条。规划落实数字贸易、数字货币、产业孵化、数字智能应用与实验孵化、创业金融服务等产业与配套板块,进一步促进城市功能新植入、升级与兼容,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4)

模式图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5)

活力科创区空间意向

4. 定功能:打造活力未来社区随着数智产业的导入,增加了新的工作和投资机会,吸引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社群结构的转变带来了需求的变化。规划依托官山公园、狮山公园、TOD站点等多个复合活力源点,通过功能空间的叠加和互动,营造多元且高质量的城市生活场景,打造优质生活圈,在增强地区的凝聚力和活力的同时促进更多社交活动的发生。新业态、新消费和新体验在为街区注入鲜活力量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城市肌理的更新和重构,从而对人才产生持续的吸引力,创造生态、生产、生活“三生有机融合”的城市业态空间和生活空间环境。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6)

模式图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7)

特色街区空间意向:不同街道,采用多样化的空间组织方式,承载不同的公共活动

5. 塑形象:打造可识别城区以官山生态山体为背景,以水道绿廊为基础,结合禹航路站、凤新路站、老余杭站三个TOD站点建设及公共空间,精心布局标志性建筑群,建立具有强烈城市意象的标杆地区和可识别的城市界面,引导沿街业态组合及建筑风貌,强化余杭自然生态的山水基底以及创新发展的产业特质,构建充满科技创新魅力、商业商务活力、未来生活体验想象的杭州城市西大门,增强了人们进入城市的仪式感,助力余杭“靓城行动”,深化“全域美丽大花园”建设,展现余杭城市新风尚。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8)

模式图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19)

城市天际线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20)

风新路站(东西大道沿线)效果图:数智、创享、科技、高效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21)

老余杭站(老城活力源)效果图:多元、复合、共享、活力

05弹性管控,激发价值

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通过对用地混合、开发强度、交通组织、界面形象、建筑退界、塔楼形态、开放空间等要素的弹性管控,强化从入城口到中心公园开敞大气的魅力入口形象,鼓励创新创业人才的汇聚与数字科创产业的发展,在进一步激发未来商业活力、优化品质生活复合功能以及场景打造的基础上,应对未来开发的不确定性,也为后续具体地块的详细设计提供必要的指引。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22)

建筑控制指引

作为活力聚焦点的禹航路站、凤新路站、老余杭站三个TOD站点地区,引领城市空间结构的优化和公共服务体系的重构,成为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重点进行开发控制指引的地区。为此,规划依据交通区位、主要服务人群及周边地块现有功能的不同,进一步明确了三个TOD站点的发展定位,提出了开发规模的控制建议,并重点针对站点及周边地区做了详细方案设计及地块图则,提出包括开发、交通、开放空间、地块界面、建筑风貌在内的地块控制指引,有效指导下阶段的设计和建设。规划依据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整体城市形象形成、拆迁难易程度、土地供给时序、潜在项目招商等因素制定科学合理的分期开发计划,同时提出关于城中村拆迁安置、凤凰工业园改造升级以及工业用地“占补平衡”的建议。

余杭三号线规划图(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城市设计曝光)(23)

TOD开发控制指引

杭徽高速余杭入城口区域,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构建可识别的城市门户区,成为余杭繁荣、活力的城市生活的催化剂,成为杭州城西发展的又一典范和样板,吸引多元投资,促进入城口区域未来的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