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大多只有一姓一名。但在古代,人们的姓名远没有这么简单。在通常的情况下,古人除了姓和名以外,还有字(表字)、号等。

我们今天常说的某某人叫什么名字,其:“名字”一词,在古代包括“姓”“名”“字”三个部分,三者各有各的性能和作用,是三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依存的部分。

所有古人的字号(古人的第二名字)(1)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

一般说来,古时候的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

所有古人的字号(古人的第二名字)(2)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我国古人的称谓远比现代人复杂,他们有姓名又有字、号。这种姓名字号的并存,既适应了当事人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情况下的需要,也为中国的姓名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