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明志

我的家乡恰好在“老湘乡”版图的中间那个位置,绝对算是正宗的湘乡人,我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在这里启蒙,在这里接受教育,结交着湘乡朋友,感受着这里的民风民情,十几年来耳边每天都有湘乡方言的音调。

小时候觉得湘乡话难懂土气,后来在大学,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若偶尔说出几句湘乡话,他们定然投来各式各样的表情。

湘乡话的特点(湘乡话原来你那么美)(1)

毛主席母校 湘乡东山书院

大概是到了高中时,随着知识量的增加,逐渐觉得湘乡方言其实很有味道。然而,许多成长和生活在湘乡的本地人都不愿意说湘乡话,甚至许多家长要求孩子从小就不讲湘乡话只说普通话,这样实在不必。湘乡方言究竟美在何处?与大家分享一些我的体会。

古 典 美

本地出土的文物证明,湘乡建制于楚国晚期。因此,湘乡话的源流和形成当然也很早,刘文洪先生认为湘乡本土方言最终形成于唐宋时期,乃官话余脉。且不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如今的湘乡调,我们现在都能从日常的湘乡话里找出许多古老词汇。

蒋军凤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提到了湘乡方言中的“凭”字。《离骚》中有“凭不厌乎求索”之句,这里“凭”是“足、满”的意思,而湘乡方言里也习惯将“满”作“凭”,例:“这个碗里的水快要凭了”。

湘乡话的特点(湘乡话原来你那么美)(2)

湘乡市水府庙库区风景

古文中表示“说话”的词有多个,常见的如“白”“曰”“答”,湘乡话里也可见到这些词。本地人在交谈时若有旁人不知趣地突然插话,就会被指责为“答野白”。湘乡话里形容“大声叫喊”用“叽曰的”,如:“三伢子啊,现在大家都睡了,你莫叽曰的罗”。这些当代白话中已不用的词汇在湘乡话里都很好的保留了下来。湘乡话里形容速度快有时会用“射矢”一词,如“李四看见他家菜地里进了牛,射矢一样地就跑过去了”。“矢”即广义的“箭”,速度像射出的箭一般,自然不是一般的快了。

湘乡话的特点(湘乡话原来你那么美)(3)

湘乡滨江风光带规划效果图

杨慕如先生在其书中还说到“皂”这个字。他说“皂”在湘乡话里就是“错”的意思,如“这道题做皂了”“今天的作业我皂得一塌糊涂”等,他引述《北史·魏临淮王传》中“中山皂白太多”、张亮采《中国风俗史》注“今俗谓不辨黑白,曰不分青红皂白”,说明“皂”就是指代“黑色”。杨慕如先生认为皂白不分即黑白不分,又引申到“是非不分”,故“皂”就是“非”之意了。段献奇先生在其文中谈到了“晏”字,文中说湘乡话里“晏”是“晚;迟”的意思,如“起得晚”就是“起得晏”,而《幼学琼林》中有“日上已三竿,乃云时晏”,《笠翁对韵》中有“林对坞,岭对峦,昼永对时晏”,这两者中的“晏”都是讲的时间“迟”。

湘乡话的特点(湘乡话原来你那么美)(4)

曾处“老湘乡”版图内 今属娄底市的娄星区

避 讳 美

古时的人们害怕天灾人祸到来,于是用了很多词汇来代替事物的原称,即“忌讳”。据说袁世凯统治时期,就将“元宵节”易名为“汤圆节”,因为“元宵”与“袁消”谐音。

湘乡话作为一支古老的方言,自然也存在这种现象,如本地人把“芹菜”叫做“富菜”,因为“芹”与“穷”谐音,谁都讨厌穷,于是干脆把“穷”喊为“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样的避讳在人们眼里显得无所谓了。

湘乡话的特点(湘乡话原来你那么美)(5)

湘乡田野景色

在解放以前,华南地区的老虎特别多。笔者的爷爷回忆,曾亲眼看到过一只大老虎从对门屋里的庄稼地缓缓走过。古时候,百姓因被虎伤害致死的事件也常有发生,于是民众对老虎产生了很大的恐惧感,所以有意识的将老虎称为“老虫”,从语言层面上消除这种恐惧感。关于“老虫”这一避讳,不止在湘乡话中有,在很多的古典小说、方言中也有。棺材,湘乡人一般不讲“棺材”这个词语,湘乡话里一般称棺材为“料”或是“木”,说一副木即一副棺材。

形 象 美

一支完整的方言当然蕴藏着大量俗话谚语,而探寻这些俚语的源流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报”这个字在湘乡话里用得很奇特。比如,妻子厌烦丈夫出去打牌喝酒(或者干其它不正板的事),她就会大声说道:“你又出去报死啊?”或者“你又出去报莫子(什么)?”;通常对家人或关系比较好的人形容对方去干不正经的事也会用“报”字,例:“我屋里叔叔今日清早就不晓得到哪里报去了”。

很多人认为“报”在这种语境下是贬义,就觉得“报”是“报死”的缩写,因为本地人将报丧称为报死,但这种解释其实忽略了一个逻辑:本地人一般只会将“报”字用在关系好的人身上,对于自己不熟悉的人,是不会说“某某出去报去了”(这样说别人肯定得挨骂),这就说明“报”字虽是贬义,但绝不是恶意中伤人的词语;且,如果“报”是“报死”之意,那妻子骂丈夫出去“报”了,这岂不是咒自家死人了?

湘乡话的特点(湘乡话原来你那么美)(6)

湘军作战图 据说湘乡话曾因湘军统帅曾国藩受褒奖而差点成为官话

笔者认为,这湘乡话里的“报”字源于古时的“处死报街”一词。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对于重要刑犯处死前都会押解其上街游行,即“处死报街”,而湘乡方言的俗语里则保留了这个词语,这不仅说明湘乡话的悠久,也体现出了方言的趣味。

方言蕴含着独特的价值内涵,因为它融入了一个地区历史文化,而方言里特有的俗话谚语更是人民长期生活经验的总结,是集体的智慧,有着重要的传承价值。笔者在本文中所例举的只是湘乡话的凤毛麟角,但这足以让我们感受到湘乡方言的美。

当然,更多丰富有趣的东西还有待专家和研究爱好者从诸多方面进行厘定和考证,希望后来之人能够加入湘乡方言研究的队伍,不断开拓探索,将这古老的语言展现在大众面前。

写于2014年4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