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说年俗

每逢春节买票苦,春运来临回家难。这事,放在古代,也一样。春节回家这一老大难问题,不会因时间洪流的滚滚向前悄然失趣。

古代春运都怎么过(古代也有春运)(1)

课堂上,老师告诉我们,自打周朝开始,就有了春运。不过,此春运非彼春运,远不是今天大家伙儿在微信上一拥抢票,排长队找黄牛,加速加速再疯狂加速的思维方式所能想象的。古代人是另一种玩法:父母在,不远游。大多数老百姓过年都不挪窝,本来就一直在家待着,没有外出务工人士,只有广大公务员(朝廷命官)和企业家们要来来回回跑,是春运的忠实粉丝。

古代的春运,费劲在路上,这是今天总乘坐高铁飞机的人民群众难以想象的。

在殷商时期,统治者们就高度重视道路问题,比如,我们非常熟悉的安阳殷墟考古,就发现了很多车马坑。步入大秦王朝后,秦始皇修了大量公路,在全国形成了条条大路通罗马的交通网络,直道、轨路(相当于秦朝的高铁)等都亮相了。不过,那时候的高铁,是木轨,轨道都是硬木头,下面垫上枕木,形状和样式和今天没啥大区别,只是上面运行的是马车。

古代春运都怎么过(古代也有春运)(2)

↑殷墟马车示意图

既然说到了车,就接着来谈谈运输工具。

史料记载,早在4000多年前的黄帝时代,车就出现了。车的驱动方式,主要分为人力和畜力。

就人力车而言,一路发展下来,陆续出现了辇(就是轿子前身)、痴车、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这些车型,在古代公务员和商人的短途春运历程中,都先后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非凡作用。

古代春运都怎么过(古代也有春运)(3)

而在长途春运里,光靠人就扛不住了(会累得吐血,毕竟现实生活中没有神行太保戴宗),需要大牲口顶上,比如各种马、骡子、牛、驴,至于是赤兔马汗血宝马还是瞎眼骡小瘦驴,就看乘车人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了。这就不得不涉及春运票价的事了。

古代交通,有三个体系:官办、商办、民营,但不论哪个,都不是白给的,毫无疑问收费。春运期间,自然较贵,物流和运输成本都不低,和今天相比,方式上没有过大区别。有史料说,唐朝的时候全国春运费用统一,不能大于一个最高价,也不能小于一个最低价。

比如,在唐代春运期间,若车载1000斤,行走100里,要花900文钱:每驮100斤,走100里,要花100文钱;走山坡道路,花费120文钱。但即便走的全是内岭道山路,要价最高也不可以超过150文钱;走平坦小道时,费用再低也不能低于80文钱。人背、扛、抬,二人顶一驮收费。

以开元年间为例,当时的九品官,级别和今日的股级干部差不多,一月大概能挣3817文,日收入约127文。以“二人顶一驮”来说,抬着100斤的东西走100里,每人可以得50文钱,以每天走50里来说,日收入25文钱,这在当时可买大约25斤大米。可见,运费还真不算高。而若走水路,会更便宜,自然成为春运首选。

参考文献(资料来源:NTSL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

《我国春运有关问题研究》,汪鸣 谢雨蓉主编,人民出版社

《辞旧迎新过大年-春节》,王早早,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1日

《古人如何应对春节“回家难”》,倪方六,《晚晴》,2016,000(001),62-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