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湖北大冶,可是近代中国可是鼎鼎有名,这从黄石市众多著名企业名称上就可以看出近代大冶的影响,如湖北百强企业-大冶有色、大冶特钢(新冶钢),名字上都有大冶的痕迹。洋务运动后中国最著名的汉冶萍钢铁联合体,其中就包含黄石的大冶铁矿和大冶特钢(新冶钢),成为了近代中国发展工业的标志性企业。
黄石大冶因为诞生了中国最早的铜矿冶炼遗址,是华夏青铜文明发祥地之一,也被誉为“青铜故里”“千年铜都”。黄石大冶诞生了亚洲最早的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远东第一”的水泥厂,湖北最早的铁路、电厂、煤矿,黄石大冶是中国近代工业起源地;“一井”(利华煤矿矿井)、“二坑”(铜绿山古矿冶遗址采坑、大冶铁矿露采天坑)、三炉(大冶钢厂炼钢炉、有色冶炼厂炼铜炉、华新水泥厂窑炉),五个工业遗产聚集在同一座城市,全国独家进入世界工业文化遗产预备名单,黄石大冶是五大工业遗产“世界唯一”聚集地;加上大冶铜绿山古矿冶遗址,已于1994年列入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黄石市成为了世界唯一的双遗产城市!
一、城市概况
大冶市为湖北省辖县级市,由黄石市代管,位于湖北省东南部,长江中游南岸,和该省鄂州、咸宁相邻,西部和该省省会武汉市接壤。
素有“百里黄金地,江南聚宝盆”之美誉,有着3000多年的采冶史,1000多年的建县史。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建县,取“大兴炉冶”之意,定名为“大冶”。1994年大冶撤县建市,先后被列为全国首批资源枯竭城市、湖北省城乡一体化试点市。
全市国土面积1566平方公里,辖10个乡镇、4个城区街道办事处、1个国家级高新区和1个国有农场。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大冶常住人口87.1214万人。
二、历史建制变革
周夷王八年(公元前880年),楚王熊渠(子爵)攻杨越至鄂(今鄂城、大冶),封其次子熊红为鄂王,县地属楚国鄂王辖地。(楚国得大冶铜绿山之铜,从此走上称霸之路)
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楚,取郢为南郡,时县地在南郡境内。
三国时,蜀汉章武元年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孙权自公安迁都于鄂(今鄂城),改鄂为武昌,并割鄂之南部建阳新县,以武昌、下雉、阳新、柴桑、沙羡、浔阳等六县为武昌郡。时县地在武昌郡之武昌(今鄂城)、阳新两县境内。
魏黄初四年(公元223年),孙权将其郡治迁至夏口(今汉口),又改武昌郡为江夏郡,县地在江夏郡之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西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又改江夏郡为武昌郡。以武昌、鄂、阳新、沙羡等七县为属地。时县地在武昌、鄂、阳新三县境内。不久,武昌与鄂县合并,仍为武昌县,时县地在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东晋安帝义熙元至四年(公元405—408年),下雉县并入阳新县,此时仍为武昌郡,县地属武昌郡之武昌、阳新两县境内。
南朝:宋孝建元年(公元454年),置郢州于汝南(今武昌),时县地在郢州武昌、阳新两县。
随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阳新为富川,不久,改富川为永兴,时县地在武昌、永兴两县境内。
唐代,县地在鄂州武昌、永兴两县境内。唐末,南方的九国兴起,县地在吴国境内。唐哀帝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吴国将永兴县和武昌县各划出相邻的一块地盘,置青山场院,进行大规模采矿、冶炼,时县地在吴国鄂州境内。
杂货君:北宋之前,大冶黄石两地要么归属武昌(武昌郡武昌县),要么归属阳新(古代又称下雉、富川、永兴)管辖,黄石大冶阳新三地早有渊源。
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始建大冶县。
宋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升永兴县为永兴军,次年改永兴军为光国军,县地先后属永兴军与光国军。
元世祖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升永兴军为兴国路,隶属于江西行省;元至元三十年(公元1293年),兴国路划归湖广行省,县地属兴国路。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兴国路为兴国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将兴国府降为兴国州,县地先后属兴国府和兴国州。
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县地属武昌府;雍正元年至十三年(公元1723—1735年),分湖广行省,设置湖北省,县地属湖北省武昌府。
杂货君:大冶自北宋建县到清康熙年间,始终归兴国管辖,黄石大冶阳新三地始终为一个整体。
三、下辖乡镇变迁
公元967年大冶建县后,分为4个乡:东为永丰乡,西为宣化乡,南为安昌乡,北为四会乡;原额编户32里。
明孝宗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改为25里。
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改里为图。永丰乡辖7图,即流水图四、章山图一、道士图一、坊市图一;宜化乡辖5图,即顾县图二、宫台图二、果城第一图、果城第二图;四会乡辖7图,即茅潭图四、兴国图一、云程图二。另有保安镇、黄石港市、石灰窑市、道士状市、换缘桥市、姜桥市、栖儒桥市。
同治年间(1862~1874年)改图为里,全县4乡25里68堡。乡里仍旧。全县68个堡:四会乡分18堡,即县市、五里、石磊、金桥、东方、南河、铁山、长虹、驾虹、三山、北练、河泾、换绦、城山、古塘、松山、鳖山、黄土等堡;宜化乡分16堡,即石鼓、土桥、乔店、金山、保安、黄土坡、吴王、横山、月山、司徒、梅山、茗山、杨桥、洋湖、多宝、弥陀等堡;安昌乡分13堡,即马叫、姜桥、南昌、分流、凉亭、龙济、永清、南方、马岭、长岭、天台、讲堂、栖儒等堡;永丰乡分21堡,即蛟潭、枫树、尚和、吴王、白坟、猫矶、道士状、袁家湖、黄石湾、石灰窑、五庙、黄石港、申明、泉塘、吕甫、七花、凤凰、宋皇、桐城、杨岭、杨泽等堡。
小知识:
百户为里,置里正一人,五里为乡,置耆老一人。里正掌按比户口、课植农桑、检查非法、催办赋役。一般由县司选勋官六品以下及白丁清平强干者充任。宋朝里正负责督催赋税,参与推排户等,编造五等丁产簿,故演变为乡役名。
《萧山县志》曰:“改乡为都,改里为图,自元始。” 康熙《漳浦县志》说“都、图”为明制,曰:“明制,城中曰坊,在乡(指乡村)曰都,每十一户为一甲,十甲为一里,每里一图”,并说“都、图”为赋役而设。
寨堡是社会动乱时民间用来自卫的一种防御工事 ,其形式可上溯至魏晋时期的坞壁。 一般“高山为寨 ,平地为堡”。一遇兵灾 ,民众即以寨堡为藏身之所 ,保全性命和财产。湖北自宋代以来 ,每逢兵荒马乱之世 ,即有大批民众依山结砦自保 ,并且逐渐由仅是依靠天然洞崖避乱发展到大规模的人工修筑寨堡自卫。 这种情况到清代发展到高潮 ,无疑与当时动荡不安的时局有关。
清嘉庆初年 ,湖北王聪儿等人领导的白莲教起义爆发 ,席卷川楚陕甘豫 5省 , 咸丰年间 ,又爆发了太平天国起义。 而八旗军队已失去其往昔的英勇 ,腐朽的清廷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起义洪流渐感不支 ,只得下旨让民间倡办团练 ,行坚壁清野之法以对抗起义军。 湖北地处战略要地 ,也再次成为战争的主要战场 ,各地士绅遵旨纷纷创办团练 ,招募乡勇 ,以图自保。一般而言 ,团练的设立主要是为了保卫乡里 ,以守为主 ,一般不远攻。 既然以防守为目的 ,如果缺乏必要的防御工事 ,也很难起到保卫家园的效果。 因此有了团练 ,必须以团寨与之相匹配才能达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在湖北创办团练的过程中 ,即有人指出: “办团练而不结寨谓之虚团。”于是各地在创办团练的同时 ,纷纷“筑寨堡以卫团练 ,更建碉卡以卫寨堡。”
清代湖北寨堡的修筑主要集中在嘉庆、咸丰和同治年间 ,其军事防御的意图十分明显。
四、历史名人
大冶历史上最有名气,家喻户晓的说法是“一贤二仙三阁老”:
一贤指的是明代大儒万子斋(大冶茗山乡杨桥村人,又有说法认为万子斋就是万祯,乃是南宋理学大师朱熹弟子,淳祐三年进士)。
二仙指的是仙人东方朔和铁拐李。
三阁老指得的是大冶历史上出了三个宰相级台阁重臣--明代的吕调阳,清代的余国柱和柯瑾。
吕调阳:(1516 —1580),字和卿,号豫所,大冶茅潭港吕家村人(陈贵镇),明朝中期名臣。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榜眼,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官至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万历八年(1580)元日,卒,赠太保,谥文简。
大冶茅潭里〈今陈贵镇〉人,早年随父迁居广西发迹,1555年,任礼部尚书,和张居正一道做明神宗皇帝的老师。当时皇帝年幼,他就编了6卷《帝鉴图说》,相当今天的《看图识字》,列举历代帝王可以做的“善举”和不能做的恶事共117件,绘成图画,加以文字说明,作为皇帝读本。1574年,吕调阳为宰相,和张居正同掌朝政,实行了一些新政,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余国柱:(1624年~1697年) ,字两石,号佺庐,清朝早期名臣。湖北大冶人茗山乡余祠村人,顺治九年进士,康熙年间官至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据记载,《大清会典》、《清一统志》诸书皆出其手。
顺治九年,余国柱考中进士,历任兖州推官、行人司行人、户部主事、户科给事中。三藩之乱,上书论筹饷之策。历任左副都御史、江宁巡抚。依附于宰相明珠,迁左都御史、户部尚书等。康熙二十六年二月(1687),授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光禄大夫,入阁为相,累迁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受到御史郭琇弹劾,罢官思过。
余国柱拜相后,关心地方文化教育,被大冶人尊称为阁老,他还到东方山捐资修建亭阁,在东方山弘化寺山门牌楼上的“三楚第一山”这五个字,是他亲笔所写。清史有传。
柯瑾:(1715-1786)派名增修,字淳倩,号禺峰,大冶陈贵镇石堰柯庄人,生于清康熙己未(1715年)古历七月十三日子时。早年入武昌府廪生,先后任职经魁、进士、翰林院编修、侍讲、典试、广东道监察御史、钦差巡视淮阳漕务、钦差巡视通州漕务等,卒于乾隆丙午(1786)正月廿日,时年七十一岁。
柯瑾乡土观念较重,不但常常省亲、展墓,在朝中还暗中照顾大冶。据说他是乾隆皇帝的宠臣,能出入宫闱之中,有一次他在御花园里将糖稀写上“江西无关税,大冶无麦粮”等字样(到江西做小贩大都是大冶人),蚂蚁闻到甜味,都爬上去被粘上面,乾隆皇帝路过此地发现蚂蚁排成一行字,便好奇地念了一遍,不料柯瑾随后赶来,跪在地上说“谢主龙恩”,皇上说:我只是随便念念。柯瑾立即答道:蚂蚁排字乃是天意,但愿君无戏言,皇帝无奈,真的下了一道对大冶人特殊照顾的圣旨。
柯瑾曾回归故里游览天台山,并留有《初秋留别天台山》等诗作。
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名留青史的人物
徐祥(1332年-1404年),大冶(今属湖北)人,明朝将领。元朝末年跟从陈友谅,后在江州归顺朱元璋。靖难之役有功,明成祖即位,论功封兴平伯,食禄一千石,为十四位因靖难之役封伯者之首。永乐二年(1404)去世。
敖天印(1824—1909)字辅臣,祖籍黄石经济技术开发区金山街办王坛村人(原大冶县四颗乡)。清未著名将领,以军功官至总兵,赏加提督,钦授“振威将军”封号。
敖天印戎马生涯近五十年,在近半个世纪的军旅生涯中,敖天印为清廷立功无数。还曾驻防台湾,修建台北城墙。勘探琉球,为清廷沿海驻防提供可靠依据。晚年率凯字军驻防福建长门,将长门一带海防打造成立体攻防兼重的海防前线。清廷称他“才艺兼优,谋猷克壮”“每战必克”“百姓倚为长城”。
五、历史科教文化
杂货君查大冶有记载以来,有进士三十二人(宋朝9人、元朝2人、明朝10人、清11人)
南宋淳祐三年进士万祯是万子斋?
另有资料认为清顺治六年己丑科大冶进士为周琼而不是周复
杂货君查大冶有记载以来,有举人一百一十五人(明朝42人、清73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