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无论你在《今日头条》,或是在《知乎》《贴吧》等地方提问“哪一部国产电视剧评分最高”类似的话题,想必榜首答案,毋庸置疑,一定会是《走向共和》。张黎导演对自己的要求甚高,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走向共和》《大明王朝1566》等杰作正是体现他的这种品质。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

▲ 豆瓣评分

在豆瓣评分中,《走向共和》和《大明王朝1566》都是9.7的评分,然而在历年最成功的国产电视剧排行榜中,《走向共和》也始终力压《大明王朝1566》,霸榜多年。《走向共和》秉承公正、写实的态度,导演组筛选演员之良苦用心,演员演绎展现之一丝不苟,以及后期制作的精益求精,均堪称呕心沥血,因而一经播出,即成为最无懈可击的影视作品。

由于种种原因,《走向共和》的播放量并不多,何况其首播年份特殊;然而,但凡用心看过这部剧的,一定会为止震撼,甚至些许引以为傲。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2)

▲ 豆瓣排名:No.1.

二、《走向共和》高度还原历史事件

历史剧《走向共和》所涉及到的历史时段,大约是从1894年到1917年,仅仅24年的时间,然而却涵盖了这个历史时段内的几乎所有重大历史事件。

从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开始(1894),同时进行的还有颐和园工程、甲午中日战争,紧接着,是在战败后签订《马关条约》(1895)。随后,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首,发动“公车上书”,促使光绪皇帝宣布变法(戊戌变法,1898)。再随后,就是义和团运动(1898),义和团在清廷的怂恿下制造了“庚子拳乱”(1900),八国联军以此为由,入侵中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同时,慈禧太后向八国(十一国)宣战。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3)

▲ 慈禧太后强行代光绪皇帝向十一国宣战

然而,以李鸿章为首、由盛宣怀联络的东南半壁,包括张之洞、刘坤一、许应骙、袁世凯等地方督抚纷纷宣布“拒不奉诏”,史称东南互保(1900)。北京失陷,慈禧太后挟光绪皇帝逃亡西安(1900),同时电召已下放两广总督的李鸿章回京,与八国联军议和,议和的结果就是《辛丑条约》(1901)。此次条约签订,也加速了李鸿章病症恶化,不久去世。

日俄战争(1904)的爆发,加速了清廷的立宪,因而派遣五大臣留洋(1905),到1909年时预备立宪。然而,革命的速度却更快,武昌起义(1911)的成功使得清廷迅速奔溃,孙中山在南京建立民国(1912),在南北议和(1912)过程中,袁世凯以迫使清廷退位的代价,换来了民国大总统。在袁世凯当大总统期间,发生著名的“宋教仁遇刺案”(1913)。后来,袁世凯在杨度、袁克定等人的鼓动下称帝(1915),仅83天后退位,不久后因尿毒症去世。1917年,张勋拉出溥仪、康有为等人,实行“复辟”(1917),结果被段祺瑞讨伐,复辟无果,段祺瑞完成了“三造共和”。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4)

▲ 袁世凯称帝

这是整个电视剧囊括的历史片段。然而《走向共和》剧中大部分的情节,几乎完全符合历史真实。尤其有些历史事件——譬如东南互保、三造共和等,连历史课本都未能提到,却在《走向共和》中如此生动地演绎。《走向共和》的高度还原,不仅在于真实,而且在于极为公允。近代史上,因为“弱国无外交”,国家被迫签订不平等条约,致使许多人物都遭受到并不公正的评价。而《走向共和》并没有受此掣肘,只是根据事实进行演绎,未失公允。

三、《走向共和》高度还原真实人物

与其说《走向共和》还原了真实历史,不如说《走向共和》是还原了真实人物。在上文我提到过,“导演组筛选演员之良苦用心”,在真实的历史中,比如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凯、孙中山、伊藤博文等诸多名人,都是留下照片了的。这一点,给了剧组极大的限制,因为导演要据此筛选演员;相比《大明王朝1566》可以不加选择地使用演员,《走向共和》要难得多。

然而结果却是,《走向共和》一炮走红。张黎导演曾要求演员“神形皆似”,同时要求演员“试戏”必须得到剧组全体成员认可,因此,最后的演员角色、演绎过程都达到无可挑剔的地步。下面我们举出几个例子: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5)

▲ 李鸿章

为了挑选李鸿章的演员,剧组在全国范围内遴选。由于李鸿章出场时就已经71岁,因而选择的余地不多。最后,选择了年近70的王冰老先生来饰演李鸿章。王冰的李鸿章不仅年龄接近,而且形神貌完全相似;同时,王冰以其卓越的演技复活李鸿章,成为《走向共和》中最大的看点。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6)

▲ 慈禧太后

为了使得人物形象贴近慈禧真实形象,《走向共和》剧组请来了已退休的国家一级演员吕中老师。年过六旬的老太太为准备饰演凶狠贪婪的慈禧而大病一场,而剧组却耐心等待老人康复,方始开机。我们只知道慈禧老太后的“贪婪奢侈”、“阴险狠毒”,然而她终究是凡人,而只有在《走向共和》中,慈禧才贴近历史真实。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7)

▲ 袁世凯

坊间一直在讨论“谁饰演袁世凯最好”的问题。然而答案显而易见,就是《走向共和》中的那一位。这一点,也是袁氏后人认定的。《走向共和》剧组看中并发掘孙淳,而孙淳也为此特意“增肥”,下了不少功夫。因此可以说,“孙淳饰演袁世凯最好”,并不只是说说而已的。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8)

▲ 孙中山

马少骅有着一张天然和孙中山相似的脸。因而《走向共和》剧组很顺利地选择了马少骅。马少骅也承认,自己“用热情和真心演绎孙中山”,尤其最敬佩孙中山的“天下为公”。这张比较图中,左侧为真实照片,右侧是《走向共和》剧照,“两兔傍地走”,谁能辨清真伪?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9)

▲ 伊藤博文

伊藤博文是甲午战争及《马关条约》时期的首相,是明治维新的主要人物之一;在历史中,他的贡献多,地位崇高,性格坚强,因此伊藤博文的演员并不容易。《走向共和》剧组最终选择了平田康之。在演绎中,演员同样有着坚毅的眼神,尤其注意的是,右脸颊上的那颗痣,说明了剧组在细节上处理的多么完美。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0)

▲ 张之洞

除了满脸的络腮胡子,“张之洞”人物的刻画,最精确的就是他的光亮的前额。虽然这在清朝时期就必须的,但在张之洞身上,他的“光头”却分外明显。国家一级演员廖丙炎的本来就发际线向后,饰演剃发的张之洞时,反而显得极为自然。另外,不得不说的是,张之洞另一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眼袋下垂。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1)

▲ 康有为

康有为的形象同样“神行皆似”,尤其是他的八字须下,一副傲慢的表情,简直类比一人。前期的康有为领导“公车上书”,而后期却成为顽固的保皇党,尤其在最后,“张勋复辟”时康有为成为“复辟功臣”,和张勋一起演绎了这场闹剧。而演员孙宁则将康有为这矛盾、顽固的性格演绎的淋漓尽致。

诸如此类,《走向共和》中还有很多人物角色,都是经过大量的筛选最终确定,并尽可能“神行皆似”。除了以上所举的例子,还有光绪皇帝载湉、盛宣怀、梁启超、段祺瑞、徐世昌,甚至连幼小的宣统皇帝溥仪,都具备这样的特征,《走向共和》剧组真可谓良苦用心。

四、《走向共和》演员组演技超群

无论是主角,还是配角,甚至是一些看似不起眼的群众角色,《走向共和》都能把握的极其到位。据统计,《走向共和》所邀请的国家一级演员,就多达11位,包括吕中(饰慈禧太后)、马少骅(饰孙中山)、孙宁(饰康有为)、戈治均(饰荣禄)、韩再芬(饰沈玉英)、廖丙炎(饰张之洞)、马小宁(饰小德子)、贾兆冀(饰赵启霖)、蔡伟(饰黄兴)、尚印泉(饰阎敬铭)、徐敏(饰奕劻)等。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2)

▲ 光绪皇帝

这其中,像沈玉英、小德子、赵启霖、阎敬铭等都是相对戏份较少的角色,然而《走向共和》仍然使用了这些“国家一级演员”级别的演员来出演,可见其到底是下了功夫的。

另外,还有王冰(饰李鸿章)、孙淳(饰袁世凯)、李光洁(饰光绪皇帝)、矢野浩二(饰明治天皇)、平田康之(饰伊藤博文)等著名演员,虽无“一级演员”的头衔,但其演技仍然无可挑剔。其中王冰的李鸿章形象、孙淳的袁世凯形象均已成为经典。

五、同时采用多种语言、多国演员

当下中国的影视剧,没有几部作品敢使用外语,同样也没有几部作品敢邀请外国演员;在一些荒诞神剧中,本该属于“外籍”人员的角色,不仅是由一个中国演员来担任,还能说出一口毫无加工痕迹的中国话,荒唐可笑,毫不知耻。而《走向共和》这部剧中,全无这样的荒诞不经,一切都秉承最真实、最现实的场景来演绎。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3)

▲ 明治天皇

众所周知,《走向共和》是一部近代历史剧。近代史上有着为数众多的“洋面孔”,而这些“洋面孔”就包括了日本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俄国人等,比如剧中的伊藤博文、明治天皇、陆奥宗光、莫里逊、海因里希、纯子、瓦德西、各国公使等。因此,在《走向共和》电视剧的拍摄过程中,邀请了矢野浩二、平田康之、汉斯、桑名涌等大量外籍演员,同时,所有的外国人均使用“本国语言”,日本人讲日语,英国人讲英语,俄国人讲俄语——对于电视剧而言,这本身就是很了不起的了。根据历史情境,剧本中也确实安排辜鸿铭、盛宣怀、伍廷芳等人做翻译。

六、采用对比手法,强烈反衬人物形象

《走向共和》之所以成为经典,还在于其采用对比手法。电视剧是影视艺术,但凡为艺术,一定会用到表现手法。而“对比”就是《走向共和》中多次用到的。

最经典的一个对比,就是日本明治天皇为了提前购买“吉野号”,不惜发誓“每日一餐”,而且这一餐只是普通饭团。然而,镜头切换到大清国。慈禧太后自己的六十大寿,御膳房摆出了118道山珍海味,慈禧太后仍极为不满,张口训斥。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4)

▲ 明治天皇发誓每日一餐

走向共和高分神剧(一部无懈可击的历史大剧)(15)

▲ 慈禧太后不满寿宴

这样的表现手法,在整部剧中都很多。这一切都反映了“新”和“旧”两种势力、两种力量的对比,也体现了这个社会,要从“专制”走向“共和”所面临的困难,同时也说明“走向共和”是一段漫长的路程,并非一蹴而就的。

参考

《帝国的回忆》/方激

《<走向共和>的内幕故事》/《南方周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