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隍庙,在封建社会,一般来说只要是建有城池,也是建县,那么就会建一座城隍庙,取意用于保护一县的平安,在封建社会中,这城隍庙在各种生活中是占据很大位置的,而到了现在,也依然香火旺盛,同时也是个游玩的好地方,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揭阳城隍爷巡城?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揭阳城隍爷巡城(省内最大的城隍庙)

揭阳城隍爷巡城

城隍庙,在封建社会,一般来说只要是建有城池,也是建县,那么就会建一座城隍庙,取意用于保护一县的平安,在封建社会中,这城隍庙在各种生活中是占据很大位置的,而到了现在,也依然香火旺盛,同时也是个游玩的好地方。

当然,在有些虽然没有建城也有城隍庙,那是因为那个地方属于有一定重要性的,像棉湖虽然没有建城,但那里就有一座城隍庙,棉湖在旧时是属于副县级地方来的。而揭阳有两座城隍庙,一座在城内,另外一座就在现在属于揭西县的棉湖镇内。

今天去的这座就在现在的广东省揭阳市的老城内,从进贤门城楼往揭阳学宫这条路直入,不用到学宫,在旁边往学宫广场边的大路进去,揭阳城隍庙就与学宫广场并排在一起。

今天来到这,人非常多,好多人来这里拜神,也有像我一样的来看看这城隍庙有多气派的。

这就是揭阳城隍庙了,在进入城隍庙前还要经过一座巨大的牌坊,非常的气派。

城隍庙前的大牌坊。

大牌坊上写着“城隍庙”三字。

文物保护单位。

正中大门上的牌匾“城隍庙”,城隍庙主要供奉着城隍伯公。

旁门“也有今日”牌匾。

在大门楼边坚有一块有着一定年代的碑刻“重修城隍庙碑记”。

在钟楼与鼓楼各保存着明朝年间建城隍庙用的青砖。

城隍庙后的城隍夫人殿,供奉着城隍夫人。人太多了,就随便照了几张。

雷神庙,与城隍庙并排,既独立一座又是相通的,在城隍庙内有门可通雷神庙。

揭阳城隍庙是广东省内现存最大规模的同类古建筑。位于揭阳东门城隍街,建于宋绍兴十年(1140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县丞许德重建。为省级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揭阳城隍庙建筑融合了明清建筑风格和潮汕地方传统工艺特色。主体建筑为木、石承载结构,力学结构科学严谨。大殿四壁仅仅起着防护作用。建筑结构防震性能很高,历经明代以来几十次地震,巍然不动,成了今人研究古代建筑的标本。

据《揭阳县志·坛祠》载,城隍庙在城东解元坊,深二十六丈,广八丈。城隍庙庙宇以大殿为中心,南北一中轴线,左右两廊、两厢为对称建筑,三进院落。主要建筑有牌楼、大门、大殿、钟、鼓楼、后殿(夫人厅),总面积有2000多平方米。 城隍庙兴建迄今为止已有600多年,期间历经兵燹和自然灾害,屡遭摧毁破坏,但每次都能得以葺复重建,修建经费大多由善男信女、海内外侨胞、社会热心人士捐款。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义民宋廷春等捐资重建;嘉靖七年(1528年)由主簿季本增修;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邑人罗经泰倡建前亭及两旁钟鼓楼;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由邑人蔡俊、吴以汀、谢烈、宋汝翼、谢焘、宋仲勋、朱君陈等又重新维修;雍正九年,(1731年)合邑绅士重修;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知县刘业勤捐俸重修。1993年在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市文化局的领导下,组建城隍修缮办公室。邀请省、市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多次前来实地考察论证,并按照《文物法》“不改变原状”的原则,全面进行修缮,整座地坪提高60厘米,同时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建了牌楼,修复钟、鼓楼、拜亭、龙虎井等。

这是是以前的照片,现在在重修不方便照相,望大家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