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1)焉,其终也已(2)”,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论语学习第191天?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论语学习第191天(一起通读论语第165课)

论语学习第191天

【原文】

17•26 子曰:“年四十而见恶(1)焉,其终也已(2)。”

【注释】

(1) 见恶:被人厌恶。见,表示被动的助动词,相当于“被”。

(2) 也已:语气词。

【译文】

孔子说:“到了四十岁还被人厌恶,他这一生就算完了。”

微子篇第十八

【原文】

18•1 微子(1)去之,箕子(2)为之奴,比干(3)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注释】

(1)微子:商纣王的同母兄长,见纣王暴虐无道,遂出走。

(2)箕(jī)子:商纣王的叔父。他进谏纣王不听,便披发装疯,被贬为奴隶。

(3)比干(gān):商纣王的叔父,屡次强谏,激怒纣王,对他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便剖开了比干的心。 《红楼梦》第三回林黛玉一出场,有一句描写:“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说黛玉比比干心窍还多,形容冰雪聪明。

【译文】

微子离开了暴虐的商纣王,箕子装疯被商纣王贬为奴隶,比干劝谏却被杀害。孔子说:“商朝有三位仁人啊!”

【原文】

18•2 柳下惠为士师(1),三黜(2)。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3)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注释】

(1)士师:典狱官,掌管刑狱。

(2)黜:罢免不用。

(3)枉:不正。

【译文】

柳下惠当典狱官,多次被撤职。有人说:“你不可以离开鲁国吗?”柳下惠说:“按正直之道事奉君主,到哪里不会被多次撤职呢?如果不按正道事奉君主,又何必离开祖国呢?”

【原文】

18•3 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1)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2)。”孔子行。

【注释】

(1) 季氏为上卿,孟氏为下卿,季、孟之间就是上卿下卿之间。

(2) 吾老矣,不能用也:我老了,不能有什么作为了。这句话是齐景公说的,还是孔子说的?我们倾向前者。如果是孔子说的,这里应当这样表述:“孔子曰:‘吾老矣,不能用也’。遂行。”

【译文】

齐景公讲到对待孔子的待遇时说:“像鲁君对待季氏那样,我做不到;我用介于季氏孟氏之间的待遇对待他。”(不久又对人)说:“我老了,不能用孔子了。”孔子便离开了齐国。

【评析】

齐国国君齐景公,素无主见。当时执政的大臣晏婴(也称晏子),是一位很有作为的贤臣,但他是反对儒家主张的,不同意齐景公给孔子封地。齐景公听从晏婴的意见,自然不会重用孔子。孔子只好离开齐国。

【原文】

18•4 齐人归(1)女乐,季桓子(2)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

【注释】

(1)归:同“馈”,赠送。

(2)季桓子:鲁国宰相季孙斯。

【译文】

齐国人赠送歌姬舞女给鲁国,季桓子接受了,三天不上朝。孔子于是离开鲁国(孔子当时55岁)。

【原文】

18•5 楚狂接舆(1)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2)?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3)。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注释】

(1) 楚狂接舆:接孔子之车的楚国狂人。这个狂人不知其名,就以“接舆”命名了。《论语》里的隐士往往以其行为或特征作为名字,便于称呼,所谓“以其事名之”。李白有诗:“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即典出于此。

(2) 凤兮两句:凤鸟盛世而出,乱世则隐。这里以凤鸟比孔子,劝孔子认清现实。

(3)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谏,规劝。追,还赶得上、来得及改正。

【译文】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的车旁走过,他唱道:“凤啊,凤啊,你的德行怎么如此衰败了呢?过去的已经无法规劝,未来的还来得及改正。算了吧,算了吧!今天的执政者很危险啦!”孔子下车想同他谈谈,他却赶快避开,孔子无法和他交谈。

【原文】

18•6 长沮、桀溺(1)耦而耕(2)。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3)焉。长沮曰:“夫执舆(4)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5)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6)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7),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8)。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9)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10)。”

【注释】

(1)长沮、桀溺:两位隐士,不知其名,因其在水边耕作,故称沮、溺。 长的意思是身材高大,桀的意思是健壮魁梧。总之是在水边耕作的两个大个子。

(2)耦而耕:耦耕就是两人并肩用耜(sì,翻土农具)耕作。

(3)问津:寻问渡口。津,就是渡口。 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4)执舆:即执辔,辔是马的缰绳。平时是子路的活儿,现在子路问路,孔子代其执辔。

(5)滔滔:形容纷乱动荡。

(6)谁以:靠谁。以:凭借,依靠。

(7)而:同“尔”。辟:同“避”。

(8)耰而不辍:耰,音yōu,用土覆盖种子。 辍,停止。

(9)怃然:怅然若失的样子。 怃,音wǔ。

(10)与:参与。易:改变,变革。

【译文】

长沮、桀溺并肩翻土,孔子路过,让子路去寻问渡口。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天下到处动荡不安,靠谁能改变这个现状呢?你与其跟随(孔丘那样)躲避坏人的人,为什么不跟随那些逃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平土覆盖种子。

子路回来告诉给孔子。孔子怅然叹道:“人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不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能和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清明有道,我就不会参与变革现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