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时候聊一聊《曹刿论战》了。除了65岁以上老人,表和我说你读书少、没文化哈,我国可是全面普及9年制义务教育好多、好多年哒,这《左传》中的名篇,雷打不动地印在初中语文教材上都几十年了。
我关心的是:在这场战争中,我们学到了什么?别跟我提语文老师给你们的标准答案哈!最烦这个了。标准答案!不就是千人一面吗?
很久很久以前,我看过一张漫画,说的是把所有幼儿全部装进标准化的坛子里养育。长大之后,这些孩子的身材全都长得跟这个坛子一模一样,标准化身高、三围……哇呀呀,看了我好想逃到火星上去。别说是身材,即便是脸,全国青少年要是全都整容成同一张脸,你不瘆得慌吗?
先说故事,再来讨论。
话说鲁庄公听到了齐桓公小白拜管仲为相的爆炸新闻,怒了:“悔不该当初没听施伯的话,我被小白这小子骗了!”愤懑之下,鲁庄公整治军队,打算讨伐齐国,一则泄愤,一则报乾时战败之仇。
再说鲁庄公知道齐国竟抢先动手了,恼怒已极地对施伯道:“齐国欺我太甚,怎样反击他们?”
施伯就举荐了从来没当过官的曹刿。于是鲁庄公就派施伯去招纳曹刿。
曹刿:(笑)吃肉的人没有计谋,反而要我这样吃草的人来出谋划策吗?
施伯:吃草的人只要有本事,就能很快吃上肉啦。
原文为“肉食”和“藿(huo)食”。
肉食者代表了权贵者,也就是说那时候只有贵族才能吃上肉。看到这里,我也可以安慰一下自己了,我们全都在贵族阶层啊啊啊!
“藿食者”指的就是只能吃粗粮、吃不起肉的平民。藿的原意是指“豆叶”,不就是草么,我就干脆直接译成“吃草的”了。喜欢咬文嚼字的仁兄就放过我吧。
所以,施伯就这样告诉曹刿:本来只能吃草的,只要有本事,同样能吃上肉。多励志啊!
小说与《左传》的叙述有所差异,《曹刿论战》是说曹刿向鲁庄公自荐为将的。但这个细节不重要,重要的,曹刿肯定是一介吃草的平民,但他有见识。所以智商和吃什么真的没有太大的关系,育儿砖家别拍我。
后面的事儿,大家也都知道了,一而再、再而三的,鲁国就赢了。并且“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直追了齐军三十里,抢了好多值钱的战利品,这才心满意足地凯旋而归。
好,该回答问题了:长勺之战,这一仗,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曹刿论战》作为古文名篇,连后加上去的标点符号在内,一共才318个字符。然而名篇之所以成为名篇,正在于这318个字的信息量是巨大的。小编总结如下:
1、“比赛场地在哪里”很重要。在自己的地盘上比赛,情绪更稳定,发挥更正常,不要说兴奋剂,赛前咖啡都可以不必浪费。
2、智商和吃什么没有关系。如果一定要说有关系,那应该是吃植物蛋白比吃动物蛋白更有利。
3、草根没理由自卑。“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作为草根,你还需知道:“肉食者”有时候为什么“鄙”?因为他会想太多,尤其怕今后吃不上肉。你光脚的怕什么穿鞋的!抓住机会,亮相舞台,只要你有本事,很快就会发现,你已然走在吃肉的大路上了。
4、胜利从来没有惯性。千万别以为只要赢一次,就会次次赢。查一查历史上的常胜将军,谁不是把每一次战争当成性命攸关的重大挑战?唯其如此,才有“可以一战”的前提。
5、同样的,失败从来没有劣根性。屡战屡败?别慌!屡败不怕屡战,但不是像义和团那样没心没肺、自欺欺人地战。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提升判断力,增强作战力。那么,总有一天,之前所有的失败,都将是“成功”这孩子他妈。
亲,还有什么要补充的?公开切磋、私下神聊都欢迎。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