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在上文“麻杆打狼式的怛逻斯之战,两大文明间的第一次激烈碰撞”中,我们提到在西域地区的三大势力大唐、吐蕃、大食,怛逻斯之战后,大食明明是胜利者为何会和大唐迅速和好。其根本原因除了内乱外,最大的原因就是替代波斯帝国成为欧洲强国对阵者,作为大唐的屏障,这个是好是坏我们无法确知。

波斯帝国也就是伊朗人、大食也就是阿拉伯帝国,一方面成为我们与古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或障碍,一方面成为古西方文明中的“一神教”铁蹄入侵中国的屏障。

对于西域问题,本文将继续深入交待。

本文主要谈及的内容是:大唐如何以弱胜强奠定在西域的主体地位,吐蕃、阿拉伯帝国何以出现。

(1)西域地区的三大势力:大唐主体地位确定之路,以弱胜强打败突厥

唐朝立国之后,内部面对其他叛隋、灭隋武装,外部则面对突厥势力的攻击。可以说,唐朝建立之初都是比较弱的,以战马为例。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1)

当时,在陇右放牧的五千匹战马中,其中是突厥或买或送或夺的两千匹,以及灭隋后的三千匹。再加上需要众多兵力平灭内部战争,因此,对于突厥势力来说,唐高宗时期属于弱势。

A.突厥势力简述

突厥崛起于蒙古高原,在552年成立了突厥政权,而这时的中国还处于南北朝时期。

紧随其后的隋唐(高祖)时期,中原政权仍然是一片混乱。面对强势的游牧政权,隋朝采取了“和亲”政策。又是给钱又是给闺女。又鼓动突厥分裂,终于在583年,突厥分为东西突厥两部分。

东突厥势力主要包括阿尔泰山到大兴安岭之间的整个蒙古高原及贝加尔湖地区。

西突厥势力主要包括阿尔泰山等西域地区。西域狭义上指玉门关(甘肃)、阳关以西,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广义上说就是包括当今的中亚五国、阿富汗、新疆、甘肃等。

B.隋朝以弱变强,挤压突厥势力。唐初同样如此。

隋文帝时期,因为南北朝的长期弱势,面对突厥力量也属于弱势。因此,以和亲的方式逐渐积累力量。终于在隋炀帝时期,取得了对东西突厥势力的优势地位。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2)

隋文帝的女儿安义公主、义成公主先后嫁给启民可汗。义成公主又先后嫁给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三兄弟,由此构建了隋朝和突厥的联盟关系。义成公主在隋亡后挑动突厥进攻大唐。结果在630年,被李靖杀死。

在弱势时,“花钱买太平”当然正常,唐朝也是如此。但“买”的时候,心想的应该是如何自强而不是心想“这回可以保住江山了”

唐朝起初也是又给钱、又给突厥说好听的话,把闺女和亲。其实这没什么笑话的,在你弱的时候,就该如此“卧薪尝胆”。这正如汉武帝复仇一样。

最终,经过“渭水之盟”的短期忍耐,唐朝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便打败了东突厥。

(2)“渭水之盟”是唐太宗在军事实力准备完毕前的最后一次妥协:是以十年的“隐忍”换来三年后的奋起,彻底打败东突厥,高宗时又灭西突厥顺势夺取西域控制权

李渊建国时,为防止突厥政权帮助隋朝,命刘文静送礼始毕可汗,双方共灭隋朝,唐朝得土地、突厥得财帛金宝。之后,又用卑微的词语、优厚的财富换取突厥对唐朝政权的承认。

与此同时,唐朝政权对内尽力平灭内乱和发展民生。隋朝的义成公主(先后嫁给启民、始毕、处罗、颉利父子四人)在颉利可汗继位过程中,与其达成“复隋”的共识。

A.先败东突厥

颉利可汗便发动三次大规模南侵,唐朝一方面扩大武力对抗实力,另一方面又利用东西突厥之间的矛盾,与西突厥结成军事同盟。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3)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两个月后李世民继位。这时,颉利可汗率十余万大军进犯长安,尉迟恭多批次小胜没能阻止可汗。唐太宗率六骑到渭水后指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

唐太宗率六骑到渭水后指责颉利可汗背信弃义,颉利以为李世民在玩“空城计”。其后,唐军大军果然赶到,颉利可汗更不敢与之交战,随后便与唐太宗杀白马结盟,缔结合约。

突厥退兵后,李世民励精图治,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便于630年,李靖便擒获颉利可汗,杀义成公主。

B.唐高宗再败西突厥

隋朝时期,虽然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分,但各自内部仍然有大小可汗存在。总体上,东突厥更危险,西突厥因为内乱问题相对威胁更小。即使如此,隋朝仍然对西突厥采用对付东突厥类似情况。

大业十年(614年)正月,隋朝宗室信义公主嫁给处罗可汗。618年,处罗可汗归降被封为归义君王,结果东突厥始毕可汗将其杀死。其后,西突厥处于东突厥压制下,射匮可汗、统叶护可汗可汗继续与唐朝合作共同击杀东突厥。唐高祖于625年派李道立前往宣布同意西突厥的请婚请求。但被东突厥破坏。

其后西突厥再次内乱。东突厥被灭亡后,西突厥内部复杂的内斗形式,使其无法对抗唐朝。其对西域地控制大幅度降低。

657年,唐高宗派苏定方灭西突厥。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4)

由此,在西域地区,唐朝先后建立安西都护府(640年)、北庭都护府(702年)。西域归陇右道管辖(627年设立,管辖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青海湖以东、新疆东部地),设立了安西四镇(648年开建库车、焉耆、和田、喀什思真)。

西域诸国的高昌、龟兹﹑于阗﹑疏勒﹑朱俱婆﹑葱岭、鄯善(楼兰)、大宛、小宛等几十个国家或被灭或臣服。

而在这一期间,一股新的势力由南向北而来,在西域地区与唐朝展开鏖战。自此,掀起了吐蕃文明与中原文明之间几百年的争夺。

(3)西域三大势力鼎足而立

伴随着西突厥被灭亡的过程,在西南方的新势力逐渐进入西域。而他们确实被唐朝请来的,唐太宗以对吐蕃的宗主地位,命令吐蕃协助唐军灭西突厥。时间长了,吐蕃竟成一大势力。

A.吐蕃势力崛起,两大势力在西域交战

吐蕃第33任国王松赞干布在唐朝建立初期,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统一奴隶制政权。一方面,与唐朝修好,另一方面其势力也在不断扩张中。而北部的吐谷浑政权,成为吐蕃势力北上的阻碍。为此,吐蕃与与吐谷浑政权爆发冲突。吐谷浑政权的势力主要在青海,即祁连山脉、黄河上游地区,其统治民族为鲜卑族。

贞观八年(634年),唐军开始进攻吐谷浑。635年,在李靖、侯君集等人打击下,吐谷浑成为唐朝的属国。此一时期正是李世民统治时期。因此,其政权实力强大、威播四方。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5)

松赞干布在634年希望与唐朝修好,636年请婚于太宗。李世民不同意这门婚事,松赞干布便于638年率军20万入侵吐谷浑,唐军在侯君集地率领下击溃之。面对吐蕃强势,李世民把远房宗室女(远到不但自己就是父亲都没有留下名字)以文成公主名义嫁之。

之后,吐蕃在北边的西域、南边的印度等国都出兵协助唐军打击对方。例如647年,攻打西域的龟兹国。双方关系不错。但太宗、松赞干布去世后,双方因为各自势力逐渐强大而开始发生冲突。高宗龙朔二年(662年),吐蕃向吐谷浑发动进攻,唐高宗立刻要求停战,但吐蕃仍于663年将其灭亡。

自此几百年的吐蕃文明与中原文明开始在西域开始比拼。这时,大食也即阿拉伯帝国势力也来到了西域。

B.波斯帝国灭亡,阿拉伯帝国来到西域

唐朝崛起的同时,在世界上存在着三大文明即中国文明(内附中原文明、吐蕃文明)、波斯文明、拜占庭帝国文明。拜占庭文明在灭亡西罗马帝国后成为欧洲文明的代表。这时,欧洲文明的主要敌人就是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则与唐朝有着广泛的经贸关系。但波斯帝国最终被阿拉伯文明消灭,阿拉伯文明则逐渐进入西域地区。那一时期的阿拉伯文明,从7世纪到12世纪是比较先进的文明,善于学习、善于经商就是其典型代表。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6)

阿拉伯帝国与唐朝之间的关系是通过“波斯第二帝国”发生的。波斯第二帝国也就是萨珊王朝、萨桑王国,从公元224年到651年为阿拉伯帝国灭亡。唐朝摩尼教、拜火教比较兴盛,就是萨珊王朝的文化在中国影响力的展现。

同时,萨珊王朝在中亚地区(五个斯坦国)、西亚的阿富汗等地方都有自己的势力。同时,它也是中国与罗马帝国交往的桥梁,是著名的“路陆丝绸之路”交通道路的掌控者。

萨珊王朝也统治阿拉伯半岛,因此,阿拉伯文明崛起的过程就是和波斯文明的斗争。因此,阿拉伯人通过伊朗人接触到了中国文明、大唐文明的强大。

波斯文明则与中国文明有着较好的经贸关系、低烈度军事间接冲突。因此,总体关系是不错的。例如著名的“波斯商人”驰名中国就是明证。

C.大唐决定主动出击

阿拉伯帝国在“四大哈里发时期”(632到661年)逐渐统一阿拉伯半岛,萨珊王国在与欧洲的拜占庭帝国的战争中逐渐衰落,因此,灭亡了波斯帝国。

波斯帝国主体灭亡后,萨珊王朝在638年、662年曾经发动了两次大型复国抗争。萨珊王朝的残余势力曾数次请求大唐出兵。唐朝因为自身政策并没有积极表现,只是好言安慰。

662年,唐高宗鉴于阿拉伯帝国进入倭马亚王朝统治时期(661—750年),其兵锋已经进入中亚、阿富汗等中国周边地区。如此,唐朝自然感到有必要制衡阿拉伯帝国,防止他们南下东进。这是一种必然、恰当地选择。

由此,唐朝公开支持波斯,立波斯都督卑路斯为波斯王。

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弱势大唐隐忍自强终败西突厥)(7)

670年卑路斯及之子逃到了长安。经过9年的观察,唐军在679年以护送卑路斯之子回国为名,开始袭击阿拉伯帝国的军事盟友西突厥势力。这时,唐朝的边境安全问题受到重大挑战。吐蕃势力在西南乃至西部、突厥势力在北,都开始与阿拉伯帝国产生联系,甚至某种盟友关系,在此关系下,大唐也决定主动出击。

下文我们就主要谈谈大食与大唐之间的“代理人战争”问题,并谈谈怛逻斯之战唐军人数问题,虽然我说谈唐军人数比较低级,但既然有人说我是“键盘侠”讽刺我,我也只好说说。

麻杆打狼式的怛逻斯之战,两大文明间的第一次激烈碰撞

“安史之乱”后唐朝何以再撑140年?宦官与藩镇制衡

邻居搬不走盟友没得挑,德国的悲哀就在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