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发在上班
摸鱼时,突然看到隔壁小表弟在微信上发了个小程序,小程序名字分明写着四个大字 “ 腾讯QQ ” 。
小程序上线都是需要微信官方审核的,这个链接肯定不会是第三方的假链接。
进入这个小程序之后,它会弹出一个授权页面,需要我们输入自己的 QQ 号以及密码。
登录后小程序就会开始刷新并且显示最新的 QQ 会话列表。
为了确认他到底发了啥,我特地打开了 QQ 看了一眼,原来是个表情。。。
奇怪的是,聊天记录里的表情包和图片都是能看的。。。
没错,这就是腾讯 QQ 小程序的全部功能了。。。
利用这个小程序,用户可以在不打开 QQ 的情况下查看 QQ 消息。
只不过如果想要回复消息,还是需要打开手机 QQ ,这个跳转的过程非常麻烦,不但要先打开客服会话,还要输入文字来获取跳转链接,进入连接后再按一次确认才会打开手机 QQ 。
有这时间我还不如直接打开手机 QQ 回复呢。。。
更尴尬的是,如果是用的电脑端打开这个小程序,连客服会话都打不开,而且也打不开手机 TIM 。
说白了这个 QQ 小程序就是个 BB 机一样的东西,只会给你显示别人发的消息,你要真想沟通,还是得去找个 “ 电话亭 ” 回拨。
想想也很正常,毕竟如果小程序里还能直接回复消息的话,那还要 QQ 干嘛呢?这不就成了自家人抢自家人饭碗了吗?
微信和 QQ 大致上是一类产品,看到这样一个小程序出现在了微信里,我以为看到了俄罗斯套娃。。。
有一个事情很有趣,那就是每次在 QQ 或者微信相关的文章留言中,总会出现 “ QQ 更好用说 ” 以及 “ 微信更好用说 ” 两个群体,偶尔还会有 Tim 用户出现。
QQ 更好用辩友
微信更好用辩友
前者说 QQ 功能齐全、能传大文件大动图,后者说微信界面简洁、办公效率高,反正谁也说服不了谁。
众所周知,腾讯 QQ 和微信是不同的团队创造的,但是 QQ 更老,早在微信之前就已经基本在中国互联网普及。
微信一开始的用户积累也是依托于腾讯自家的 QQ 用户群体,选择微信的原因无非就是移动端的社交软件需求日益增长以及更简洁的界面。
对于用户来说,一个产品只要能解决自己的需求,那就是一个好产品,所以大家才会各有各的选择。
就连上面提到的小程序版本的 QQ ,也只是 QQ 发展历史里 N 多版本的中的一个而已。
想当年, QQ 对话框上的广告令不少用户感到厌烦,可这毕竟是人家吃饭的营生,也不能随便就把金主爸爸的广告撤了。
为了屏蔽这些东西,第三方制作的破解版 QQ 就成了最好的选择,比如当时很出名的珊瑚虫 QQ 。
这些第三方插件除了去广告之外,还有识别 IP 、老板键、自定义皮肤甚至是伪装 QQ 等级等功能,都切中了用户的痛点。
可它们再好用,也不是 “ 正规军 ” ,所以最后都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最后用户只能选择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的官方版 QQ ,即便像我一直用着 QQ ,我圈出来这两块地方的功能我也就用过两三个。。。
手机 QQ 也是如此,随着各种更新,整个界面充满着各种奇奇怪怪的通知、提醒、以及被盗号好友的赚钱广告,这大概就是许多人不喜欢 QQ 的原因吧。
与此同时,腾讯自己也终于注意到了用户的需求,才会有办公用的 TIM 、WebQQ 的出现,这也是 QQ 不同形态的版本而已。
微信也是在这之后出现的,让许多追求更简洁高效社交软件的用户们向微信转移,慢慢形成了另一个社交圈。
这大概就是 “ 官方逼死同人 ” 吧。
这一次的 QQ 小程序虽然没那么好用,给人一种 “ 可以,但是没必要 ” 的感觉,其实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并不是它的目标用户而已。
只是因为有的人确实同时用着 QQ 和微信,有可能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随时关注 QQ ,为了方便他们,才会有 QQ 小程序的出现。
仔细想想,当年我们微信上的好友,不正是从 QQ 先过去的吗?只不过在微信用户增多之后,才慢慢开始扩展更多的独属于 “ 微信 ” 的好友。
尤其像是 80 后、90 后用户,他们从小到大的各种亲朋好友都在 QQ 上,却不一定都在微信上。
QQ 和微信两方虽然有在 “ 争抢用户 ” 的感觉,但这现象对于腾讯来说是好事,有争斗才会让双方把自己的产品做得更好。
反正用户再怎么转移,到底都在腾讯的社交圈子下,左口袋出右口袋进,还促进了自家团队的活力,何乐不为呢?
更何况现在微信和 QQ 的两个社交圈子基本已经分离了,关系并没有那么水火不容,微信更像是一种社交关系的继承。
像是小发有很多好友的 QQ 和微信,但是有的好友只通过 QQ 联系,有的好友只通过微信联系,并没有什么影响。
说白了,社交工具只是一个联系感情、关系的媒介而已,只要能联系到自己想要联系的人,用什么都无所谓啊。
“ 不过这个小程序真的有点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