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离省县公路干道十公里外的汤家庄,是安徽省黄山市黄山区焦村镇的一个偏远山村。在合肥退休的老艺术家郭女士来到这里已两年。她看着自己的小院说道:“汤家庄现在就是我在黄山的家,我一年要在这住上七八个月,这里的乡亲特别友好,风景宜人,很适合我们这样的健康老人,是我们找了很久的养生福地……”

像郭女士这样从游客变“常住民”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被汤家庄独特的山水人文环境深度吸引,到最终汤家庄“有个家”,实现人生待圆的田园梦。

汤家庄村民的梦想也在实现,村民汪国培说:“村里搞这个代管代租的办法好,我们就把空闲房屋交给村里,还有租金收,到期后还能还给我们‘新’房子,真是太好啦!”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1)

汤家庄

原来,汤家庄以盘活闲置农房为突破口,将几近荒废的连片农房盘整激活,为长期沉睡的低效农房资产创意改造,以“一栋房”激活“一个村”,探索出一条深山区“村集体+企业+农户”“三位一体”共同发展的多赢之路。

去年12月17日,黄山市委书记凌云来到黄山区焦村镇汤家庄走访时提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乡村集文化积淀、绝美山水、开放基因、便利交通、淳朴民风于一身,不少正像汤家庄村一样活力呈现。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充分发挥黄山乡村特色优势,放眼全球、对标国际,在更高水平上谋划推进乡村振兴,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样板。

汤家庄是黄山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村落之一。近年来,黄山市发挥乡村山水人文优势,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持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不同场景新安山居图,大力实施微改造提升、微景区培育、微创意运营、微循环发展、微奉献治理“五微”行动,推动村庄变景区、创意变生意、农房变客房、生态变业态、资产变资金,实现了从风景到风尚的质变。

保住乡土特色的“微改造

在黄山市屯溪区奕棋镇江村的珊瑚朴健身广场,原来是一个臭粪堆。在美丽乡村推进过程中,江村村民积极加入到共建共创当中,多户村民让出菜园、果地。建成后,这里成了村民茶余饭后、说话聊天,跳舞下棋的好去处,一些村民更是主动当起了清扫员、宣传员和劝导员。

目前,江村已将此处打造为村民议事点,成为了政策宣传的“好阵地”、社情民意的“好平台”、干群沟通的“好桥梁”。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2)

江村珊瑚朴广场

徽州区岩寺镇的虹光村,投资了20余万元,将村中废弃房屋改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暨村史馆,展示了村庄历史沿革、经济发展、先进典型、村容村貌、文化生活、民俗风情等内容,激发了新一代有志青年建设家乡的豪情壮志。

在文化礼堂外围,虹光村则对废弃猪圈、垃圾堆等地进行改造,并在建设中引导村民主动捐赠木工木料,投工投劳参与节点改造提升,打造了文化长廊,实现闲置资源再利用。

据了解,黄山市以景区标准建设美丽乡村。在推进过程中保住乡土特色,就地取材,利用毛竹、鹅卵石甚至建筑废料等农村资源,以小菜园、小茶园、小果园、小花园、小游园、小药园等模式,对村庄“金边银角地”、房前屋后闲置地等进行改造,开展美丽庭院评选,融入乡土文化、乡土元素。

比如徽州区虹光村,以“童趣虹光”为主题,此外,打造了30余处“跳房子”“滚铁环”“扔沙包”等童趣活动,全力打造清新美丽、民风淳朴的精品乡村旅游“微空间”,带游客们一起淘回童年。

让乡村有颜值增价值

九砂村位于歙县南部,坐落在国家AAAA级风景区新安江山水画廊之中,依山傍水,有着“新安江上的布达拉宫”美誉。

九砂村以沿江自然风光为主线,沿江外侧退耕还湿,种植菖蒲、美人蕉打造绿色生态景观带,道路内侧实施“五清一改”,利用老砖、石磨等打造创意景观墙,打造了“离园”“别苑”“花瀑”“渔樵耕读”等微景观,形成了一条多元素的滨江景观带。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3)

九砂村滨江景观带节点

休宁县商山镇的黄村拥有数座保存完好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古祠堂、古庄园、百年学堂等特色鲜明。近年来,黄村深挖特色文化,培育古村新业态,围绕进士第、中宪第、黄村小学等多处人文景观,串点成线、连片成带,培育打造特色旅游观光路线(进士第—中宪第—日池塘—泰隆桥—黄村小学—月池塘—武进士第),吸引众多游客游览观光、感悟历史。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4)

黄村的古民居

黄村旅游高峰时年度接待游客量达到1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收入从5万元以下,稳步增长,有望突破100万元。目前,黄村又与中国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院挂牌乡村振兴工作站,在学生艺术创作等方面开展合作,正努力打造成为中国最美艺术乡村。

在各具特色的村落中,黄山市积极实施“微景区”培育,让乡村有颜值增价值。目前乡村旅游已覆盖黄山市七成以上的村庄,年接待游客4420万人次、收入320余亿元。据了解,结合景区村庄创建,黄山市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创意指导、用地保障等20余项优惠政策,培育禾谷凤霞、艺蔬临河、童趣虹光、进士洪坑等微景区170个,西递村获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创意运营让乡村“活起来

黄山市屯溪区黎阳镇的凤霞村,离市区仅4公里。该村以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为重点,通过土地流转,结合强村公司运营管理,引入万创禾谷耕舍、采摘游、“直播”产业类等业态,同步打造独属于本村的“农家饭”,带动村民就近增收。凤霞村集体与种植大户合作,打造梧桐谷水果采摘园,采摘园附近开发农文旅融合项目。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5)

凤霞村万创·禾谷耕舍项目

休宁县溪口镇祖源村,则在2016年引进黄山宏森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发“梦乡村”民宿项目,通过对闲置民居以及周边的山林和水体景观进行开发,打造“梦里祖源”主题,促进传统村落保护和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目前已累计投资1亿元,改造运营古民宅33处、农家乐15家。2022年全村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0余万元,带动群众人均增收约214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70余万元。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6)

祖源村“梦乡村”民宿群

以无边界创意赋能产业发展,黄山市推动创意下乡、创意进景区,通过微创意运营,赋予乡村更旺盛的生命力。打通创意经营路径,黄山市聚焦乡村优质资源,引入社会资本创办朴蔓农场等经营主体,组建强村公司,强化创意运营,把绿水青山、村落、民居、田野等要素整合起来,用现代产业的组织方式促进城乡发展要素良性互动。

去年12月6日,以“创新运营强村富民”为主题的黄山市第一届乡村运营擂台比武活动在歙县举行。来自三区四县的县乡村三级运营公司代表以案例解析的形式展示黄山市近年来在深入推进乡村运营机制创新。

黄山市乡村振兴局党组书记、局长朱洪平提到,黄山市将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乡村运营机制创新,推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社会资本协同发力,凝聚更多再塑农村的乡土人才及新黄山人的力量,着力打造徽风徽韵、宜居宜业的和美乡村新样板。

在黟县丰梧村,“新农人”郑涛、黄晶夫妇以“盲盒”方式将蔬菜挂上电商平台,一时成为“爆款”;祁门县桃源村,一幢由民房改建的“上海三联书店•黄山桃源店”,让游客走进桃源,了解徽文化,成为心有所寄的精神家园;黟县交叉小径的花园让农民牵牛走入“场景”,精心打造具有当代美学品质的新型徽州田园式空间。

可持续与共享共治

祁门县小路口镇春风村,自2017年开始,结合省级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坚持“微改造提升、微奉献治理”,大力开展“五清一改”,并依托村内现有资源进行微改造、精提升,村庄环境大幅改善。

据了解,春风村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和畜禽养殖业,依托龙头企业和科技研发,实现农作物秸秆、废弃菌棒、畜禽粪污的变废为宝,带动村集体增收。同时成立大山生态养殖合作社,完成粪污处理设施装备100%配套,粪污均实现集中规范化还田处理,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100%。

此外,春风村还引入千万级龙头企业“巨龙生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收集本地废弃农作物秸秆、菌棒等现有资源,通过粉碎、发酵等转换过程,制作食用菌培养基和提取植物精油,促进废弃秸秆、菌棒的“三化”利用,年均生产生物质颗粒2.5万吨、精油50吨。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7)

春风村巨龙生物

休宁县海阳镇盐铺村则参照休宁县流口村首创的“垃圾兑换超市”做法,建立了生态美超市,制定垃圾兑换积分制度,把塑料袋、黑色地膜、农药瓶、烟蒂等纳入兑换清单,每周二集中兑换黄酒、牙刷等生活物资,成功调动农户自发清扫、收集村内生活垃圾的主动性,初步实现了垃圾整治“末端清理”变“源头减量”,“要我收集”变“我要收集”,“要我分类”变“我要分类”,有效解决农村垃圾收集分类回收难的问题,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治理机制,提升村居环境品质、百姓幸福指数。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8)

盐铺村村口荷塘

在微奉献治理方面,2021年底,歙县深渡镇大茂社区内建成了党建引领建设信用村展厅,该展厅集观摩与培训于一体,全面展示近年来深渡镇作为全省32个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选点镇之一的经验做法、创建成效及特色亮点。馆内设可供百姓查阅信用报告和打印信用卡的一体机,是黄山市党建引领信用村建设工作实训基地的重要阵地。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9)

大茂社区党建引领信用村展厅

位于黟县碧阳镇的碧山村则以“阳光党建”为统领,依托农家书屋、阳光之家关爱留守儿童结硕果,老年协会营造乡村文化建品牌,打造“阳光碧山”品牌,推进全村干群一同上阵。充分发挥乡贤五老作用,参与收集整理编纂《碧山村村规民约》、恢复傩舞传习基地等,通过从老到幼的参与,在构建文明乡风、参与基层治理上打造了更多的平台阵地。

黄山风景区最新横向(黄山五个微动作)(10)

碧山村

近年来,黄山市实施“微循环”发展,让乡村生态化可持续。微奉献治理方面,则探索“户主会”“一献四捐”等制度,围绕美丽乡村“建什么、怎么建”征求群众意见,引导村民参与村庄规划、征地拆迁、项目推进等全过程。同时实施党建带群建促乡村振兴满天星工程,总结推广共建共治共享“大茂模式”。

通过坚持以“绣花”功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黄山市大幅提升了乡村生态宜居水平。如今,黄山市美丽乡村建设连续9年位居全省前列,黄山区美丽乡村标准化试点通过国家验收,6个区县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县。(曾国华)

一审:孙晓萌 二审:周瑞峰 三审:周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