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手机网络普及,网上的各种奇谈怪论真的是层出不穷,单说明朝,就有建文帝朱允炆不是嫡孙了,他娘吕氏从没有被扶正了,还有朱元璋又立又破自扇自脸了等等诸多无理取闹的言论。

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历史上,燕王朱棣靖难成功后,对失败的侄子朱允炆是各种抹黑,但却从没有否认过朱允炆嫡孙的身份,并没有在他曾经是庶出的经历上做过文章,更没有否认过他生母吕氏的太子妃身份。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1)

可就在近几年,随着嫡庶神教的悄然兴起,身为失败者的前庶子朱允炆,好像一夜之间就成了臭狗屎,他娘吕氏也成了万年小妾,时不时被神教教徒拎出来鞭尸一番。

否定朱允炆母子的人认为:吕氏在太子妃常氏死后,根本没有被任何史书记载扶正过,真正的懿文皇太子妃,只有常氏一个人。

还说最直接的证据就是《太宗实录》上记载的,靖难后朱棣打发吕氏和她的小儿子去守陵时用的称呼是“敷惠王随母吕氏”,这说明朱棣根本没有拿吕氏当大嫂,所以,吕氏除了朱允炆给的太后称号,生前没有任何名分。

更有些极端阴谋论者,把绝户女吕氏歪歪成文官集团的代表,而名不经传的绝户头吕家,也成了江南的百年望族,跺跺脚江南都要地震那种,真笑死人了。

甚至在最近的热播剧《山河月明》中,编剧也把建文帝生母吕氏设计成阴谋家、宫斗高手的形象,不但把常太子妃当提线木偶摆布,就连皇嫡长孙朱雄英之死,也和她脱不了干系。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2)

不知道编剧对凶残的朱元璋到底有什么误会?居然敢让吕氏在他的眼皮子底下去搞小动作,俺是真想不通编剧的脑回路,就为了突出朱棣的伟大?朱标一家子就这样被全员恶人、集体变蠢?扶额无语。

那么,建文帝的生母吕太后,到底有没有被扶正为皇太子朱标的继妃呢?

她当然被扶正了,不扶正怎么会被称为继妃?不扶正朱允炆怎么会成为事实上的嫡长孙被老朱立为皇太孙呢?

懿文皇太子继妃吕氏(生卒年不详),即建文吕太后,是凤阳寿州人,父亲是太常司卿吕本。

吕本原先在元朝做官,后来归降朱元璋,丙午年(1366)出任中书掾史;吴元年(1367)被授湖广行省照磨;洪武三年(1370)升中书省右司郎中;四年(1371)五月初三改左司郎中。

洪武五年(1372)四月初十升刑部侍郎,同年八月进吏部尚书;六年(1373)七月二十三为太常司卿;七年(1374)四月初二,坐事免官罚役功臣庙,寻被赦免,出为北平按察司佥事。

洪武十年(1377)二月二十四,吕本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年五月十一,又出为两浙都转运盐使。

按《太祖实录》吕本卒后的事迹总述可知,他在洪武十二年(1379)时,曾再次被授太常司卿,并于十四年(1381)十二月卒于本官。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3)

但是,猴格检索实录时发现,洪武十三年(1380)三月二十二,吕本还在两浙都转运盐使任上上书和老朱谈盐事,怎么可能在十二年复任太常司卿并卒于任呢?

另外,通过查阅《太常续考》卷七太常寺卿名单发现,吕本只在洪武六年担任过太常司卿,洪武十二年在太常司卿职的是全椒人乐礼,十三年在职的是蒲台人张道经,十五年在职的是均州人丘清。

所以,如果吕本复职太常司卿,也只能在洪武十四年,并在当年卒于任,不可能在洪武十二年复职。

而身为礼官之女的吕氏,并不确定她进入东宫的时间,可能在洪武七年、八年之间,或许正是因为她进入东宫,所以她爹被御史弹劾免官时,很快就被老朱赦免,改去北平任职。

吕氏和朱标共同生活了十七八年,大概生育三男二女最少五个孩子,和太子妃常氏的七年夫妻四个娃相比,生育显得并不密集。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4)

洪武十年(1377)十一月初五,身为太子次妃的吕氏,为皇太子朱标生下次子朱允炆。

洪武十八年(1385)六月二十,已经在太子继妃位上的吕氏,生东宫第四子朱允熞(jian)。

洪武二十四年(1391)六月十二,吕继妃又生东宫第五子朱允(火熙)。

洪武二十五年(1392)四月二十五,皇太子朱标薨,年38岁;九月十三,吕继妃的长子、东宫事实上的嫡长子朱允炆,被太祖朱元璋立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闰五月初十,明太祖驾崩,朱允炆于当月十六日即皇帝位,是为建文帝。

甫一即位,朱允炆就追尊父亲太子标为兴宗孝康皇帝,追尊嫡母太子妃常氏为孝康皇后,并尊生母太子继妃吕氏为皇太后,即大明第一位皇太后,此时的吕氏大概只有四十出头。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5)

随即靖难兵起,建文四年(1402)六月十三,靖难兵至金川门,朱棣派人迎接吕太后到军中,“成祖再拜,自陈不得已起兵之情,太后无一言慰劳而返。及返,未至宫,宫中火起。”

身为曾经的东宫妃、今日的天子母,吕太后深知成王败寇的道理,所以她对朱棣的表演不发一言,没有逞口舌之快,也没有哭泣哀求,面对败局,努力保持尊严,倒也不失东宫妃、天子母的雍容。

洪武三十五年(实为建文四年1402)六月二十六,朱棣恢复大哥朱标、大嫂常氏昔日的旧谥号,把他们的神主从太庙迁出,吕太后也被复号懿文皇太子妃。

七月十二,新出炉的永乐皇帝朱棣,改封侄子朱允熥为广泽王,出居福建漳州府;朱允熞为怀恩王,出居江西建昌府;朱允(火熙)为敷惠王,随母吕氏居懿文太子陵园。

同年十一月十三,朱允熥和朱允熞被废为庶人,征召入京,随即被圈禁在凤阳。

永乐四年(1406)十二月初一,16岁的朱允(火熙)死于火中,其母吕氏也失去记载;朱允熞的卒年不详;朱允熥则是最后离世,于永乐十五年(1417)九月十七死于凤阳。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6)

由于史料的遗失以及人为的删减,身为懿文太子继妃、建文太后的吕氏,并没有留下多少资料,从而给后人留下几个疑点。

其一,吕氏初入东宫到底是不是次妃?

其二,吕氏到底是什么时候被扶正为东宫继妃?

其三,吕氏到底是什么时候死亡?

先说第一个问题,吕氏的身份到底是妾室还是次妃?次妃算不算嫡妻?

按《明史》嘉礼三以及兴宗传的记载可知,在朱元璋时代,皇太子朱标和秦王朱樉都有正、次二妃,皆“前代故事所无也”。

很显然,正妃只能有一个,次妃也只能有一个,既然分正次,次妃自然不算嫡妻,次妃之子只有在正妃无子时,才能越过其他众子号称嫡子。

《明史·吕本传》记载,吕本是懿文太子次妃之父,也就是说,吕氏她就是东宫次妃,从而也可知,洪武五年(1372)四月,朱标纳阿失宁女为次妃的婚礼并没有成功,所以,老朱才又给爱子娶吕氏为次妃。

通过朱标、朱樉兄弟结婚的时间,猴格大胆推测,朱标很可能是和二弟一前一后纳的次妃,因为他们迎娶正妃就在同一年。

朱标是在洪武四年(1371)四月二十六迎娶皇太子妃常氏,朱樉是在同年九月初七迎娶秦王妃王保保妹妹。

而朱樉又在洪武八年(1375)十一月初八纳次妃邓氏,依据老朱对朱标的偏爱,不可能不给老大纳次妃的,所以,吕氏很可能在邓氏之前就进入东宫,成为次妃。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7)

第二个问题,也是有些人一直无理取闹叫嚣的,就是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吕氏到底是什么时候被扶正的,叫嚣的人就以此为由,否定吕氏曾经被扶正。

猴格要说,吕氏她的的确确被扶正了,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她被扶正的时间,但仍旧可以从其他地方推测出来。

先简单列一下能够查到的史料对吕太后的描述:

明人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故后无讳日》记载,吕太后是“故懿文太子、追崇兴宗康皇帝之继配也”,“于文皇为长嫂,于仁宗为伯妣”。

明人王世贞的《弇(yan)山堂别集》在《异典述四·文臣国戚》记载说吕本的女儿是“懿文皇太子继妃”;在《奇事述叙·大臣姓名同》说,吕本是建文外大父、“懿文太子妃父”;在《史乘考误三》说,吕氏是“文皇之嫂”。

清人毛奇龄的《胜朝彤史拾遗记》记载,吕太后在洪武十一年被册为皇太子继妃,建文即位尊为皇太后,永乐即位,革太后称号,复称皇嫂皇太子妃。

清人修的《明史·兴宗传》记载,吕太后在永乐元年被复称为“皇嫂懿文太子妃”。

清人龙文彬的《明会要》记载,惠帝生母吕氏,是懿文太子继妃,永乐元年复称皇嫂懿文太子妃。

以上史料都记录了吕氏是朱标的继妃,但除了《胜朝彤史拾遗记》外,则均没有写吕氏被扶正的时间,而《胜朝彤史拾遗记》所记的洪武十一年也明显不太靠谱。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8)

为什么不靠谱?

因为东宫女主人常太子妃,是在洪武十一年(1378)十一月二十一、才生下东宫第三子朱允熥十来天后薨的。

老朱和马皇后不太可能在年末就匆忙地为太子立继妃,那显得对功臣之女常氏太薄情了,毕竟洪武前期的老朱,还没有灰孙子朱厚熜那般无情,在儿子丧妻一个月就催着娶继妻。

如果吕氏不是在洪武十一年末扶正,又是在什么时候扶正的呢?实录为什么没有她被扶正的记录呢?

明朝的普通藩王选继妃,实录还大多数有记载,怎么堂堂大明第一皇太子册立东宫继妃,实录却吝于记上一笔呢?难道真是因为吕氏没有被扶正吗?

当然不是,因为别说吕氏被册立继妃实录无载,就连朱允炆被册立皇太孙这样的盛典在实录上也被一笔带过,对比后来宣宗朱瞻基被册立皇太孙之详细之隆重,就能理解,为什么吕氏被立继妃史无明载了。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9)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自然是因为好弟弟、好叔叔朱棣,故意弱化他爹的合法正统继承人建文帝母子呗!要知道,《太祖实录》可是被朱棣修了三次哦!

俗话说:雁过留痕,风过留声,讳莫如深,欲盖弥彰!尽管太祖实录被修改三次,仍然不免留下痕迹。

洪武十四年(1381)十二月,朱允炆的外祖父太常司卿吕本卒,实录在总述他个人事迹之后说,吕本没有儿子,他的女儿是皇太子妃。

这条记录可以证明,在洪武十四年老父亲吕本去世的时候,吕氏就已经从次妃扶正,成为皇太子妃。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10)

如果说这条记录还不够明确,再看下一条。

洪武十五年(1382)八月初十,马皇后驾崩。十六年(1383)八月初十,是马皇后小祥(即丧后周年),朱元璋为亡妻举行盛大的祭礼,皇太子、亲王、皇孙、妃主、皇孙女都各具丧服行祭奠礼。

皇太子和亲王们戴着九条游缝的熟布练冠,去掉首绖(die),背着辟领衰服;皇妃、皇太子妃、王妃、公主们,则用熟布盖头,去掉腰上的麻绖带,依次去几筵(yan)殿行礼。

这条记录不但让人知道此时有皇太子妃的存在,还告诉大家,明朝皇帝妃子的地位是在太子妃前面的,像某热播剧所谓的没皇后就由太子妃管理后宫就是瞎扯淡。

所以,尽管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吕氏的扶正时间,但从实录这两条信息可知,吕氏最早在洪武十四年十二月前,最晚也在洪武十六年八月前,就已经被扶正为东宫继妃了,是正经的大明第二位皇太子妃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11)

最后一个问题,吕氏是什么时候死的?

这个时间点真心扒不出来,无迹可寻呐!捂脸,不过,以猴格推测,吕氏大概率是和小儿子朱允(火熙)一起死于永乐四年(1406)的大火中。

因为在此之前,她的中子朱允熞已经死在凤阳,三个儿子都挂了,身为母亲的,很难有继续活下去的动力。

明朝人沈德符就曾经对吕氏同情地感慨过:吕氏身为堂堂太子妃,太宗的长嫂,仁宗的伯母,死亡之日竟然不可考,实在是“恩礼缺然,可为叹息”,幸好懿文太子的陵园邻近孝陵,或许能因此沾点祭祀,而常、吕二后并祔懿文太子,想来也能享受到一点祭礼吧!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12)

从以上有限的史料可知,建文吕太后,她就是皇太子朱标的东宫继妃,太祖朱元璋钦定的儿媳妇,太宗朱棣不敢否认的长嫂。

但让人想不到的是,这位从次妃到皇太子妃,再到皇太后的悲剧女性,在遭遇丈夫早亡、儿子殒命的不幸后,几百年后的网络上还要遭受网暴,也是令人无语叹息。

的确,朱允炆是蠢了点,但也不能因为他蠢,就认定他存在感不强的亲娘就是恶人啊?

史书可没有一个字说吕氏是祸国妖姬、阴谋家,建文帝在位四年,也没有任何一件事去找过他娘商量请示。

如果吕氏真的像《山河月明》瞎编的那样作天作地、兴风作浪,把朱标迷惑的不要不要的,把朱允炆鸡娃的帽带歪斜,或者朱雄英母子之死和她有一毛钱关系,恐怕胜利者朱棣都不会放过这个能够暴击朱标系的借口,直接了当一个夺嫡的大帽子,就能扣到吕氏母子头上让她们翻不了身。

朱棣撤掉吕氏封号(谁说老娘没被扶正)(13)

但朱棣在这一点上,却连捕风捉影的行为都没有,这说明什么?

只能说明吕氏她就是一个恪守三从四德的普通女性,她迷惑不了朱标,也影响不了朱允炆,她就是封建专制社会里那种很常见的贤德女性,还是遭遇中年丧夫、晚年丧子的可怜人,所以,真没必要为了黑而黑

更何况,吕氏是正儿八经的皇太子继妃,是朱雄英、朱允熥兄弟的继母,是朱允炆的生母,不管这哥仨谁当皇帝,她都是必然的皇太后,法理使然嘛,现代那些网络历史发明家们气也没用啊!不能因为人一家子是失败者,就把人黑的啥也不是吧?

就是这样。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参考资料:明实录、胜朝彤史拾遗记、弇山堂别集等等。

透过表象寻找历史真相,以史为论,诉说个人见解,谢绝脱离人文环境的过度解读和阴谋论。更新佛系,关注需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