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谈及勇和义的关系 孔子眼中的利和义(1)

今天早上天气寒冷,在火炉边,大虫给大家讲两个历史小故事,聊且给大家活动一下冻木的大脑:

一个是外国的。

在欧洲古希腊时代,美丽的爱琴海有一个岛屿叫罗德岛,很不幸,因为恶劣的天气和瘟疫大流行发生了大饥荒。这时候有一个商人听到信息后动作很快,拉了满满一帆船的埃及产小麦,第一个到达了饥荒中的罗德岛。此时,这个商人心里很清楚有几艘满载粮食的帆船再过半天就可以到了。

这个时候这个商人有两个选项:

孔子谈及勇和义的关系 孔子眼中的利和义(2)

一、不把真实消息告诉当地人,造成粮荒不能缓解的假象,把一船小麦卖个高价。

二、把真实的情况告诉当地人,但是一船小麦的价格可能会大受影响。

历史上商人选择哪一个,无从得知。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利’与‘义’冲突的例子。

欧洲人认为这是难以解决的,难以两全其美的。

另一个故事是咱们中国的。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法律规定,如鲁国人在国外沦为奴隶,有人出钱赎回来,事后可由国家报销赎金。

孔子的学生中有个叫子贡的,是商界成功人士,一次他到国外商务旅行,顺便响应国家号召,赎了一个同胞回来,事后却拒绝了国家支付的赎金。一时间,子贡成为了鲁国上上下下皆知的道德楷模、活雷锋。

孔子谈及勇和义的关系 孔子眼中的利和义(3)

孔子的另一位学生叫子路,曾经救了一个落水者,人家送一头牛谢他,他毫不客气地收下了。不久以后,鲁国上上下下都在谈论子路收牛不讲武德的负能量故事。

子贡赎人而不肯要按照法律应得的奖金,孔老夫子听说这件事以后不但不高兴,反而长叹一声:‘’唉,恐怕从此以后不会再有人替我们鲁国人赎身了!‘’

子路救人后欣然接受了别人送给他的一头牛,孔子知道这件事后却很高兴,逢人就夸子路,激动地说:‘’从此以后这样的救人的事情就会更多了!‘’

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并没有把义和利对立起来,对于义和利的态度其实是接近于现代的。孔子一直是个很鲜活的人,可惜他和他的思想被后世阉割得乱七八糟了!

孔子谈及勇和义的关系 孔子眼中的利和义(4)

孔大圣人并没有把‘’义‘’和‘’利‘’绝对化,把它们对立起来,也没有被后世儒家所继承。因为到了亚圣孟老夫子那里,义与利就成为了相对的两个概念。孟子说:“见利思义,不义不为。”而且经常叫嚷着 ‘舍生取义!’

《论语》说道: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这就是教导我们正当的钱就应该赚,不要拘泥于一个‘利’字上,这充分说明古人(孔子)的哲学观念与当代主流经济学的观念是差不多的,只是后人伪学者将道德(义)与利益对立起来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