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要在社会上生存所必备的品德。俗话说:民无信不立,一个国家如果得不到百姓的信任,就会垮掉;一个企业如果不讲诚信,将会失去市场;一个人如果没有诚信,就会被人所孤立。古往今来,诚信都是一个人的"无形资产",知道你信守承诺,就会迎来别人的尊敬。在战国时期秦国"立木为信"的故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下面让我们来学习商鞅的这种精神。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说明了什么(商鞅34)(1)

战国时期,秦国各方面的实力比其他的诸侯国弱,秦孝公即位之后,下决心发愤图强。首先他要搜罗人才,于是下了一道命令,说:"不论是秦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能想办法使秦国富强起来的,就封他做官。"吸引不少有才能的人前来。

商鞅是卫国人,没有得到魏惠王的重用,于是来到秦国来。托秦孝公宠臣景监的引荐,得到秦孝公的接见。商鞅对秦孝公说:"一个国家要富强,必须注意农业,奖励将士;要打算把国家治好, 必须有赏有罚。有赏有罚,朝廷有了威信,一切改革也就容易进行了。" 秦孝公完全同意商鞅的主张。可是秦国的一些贵族和大臣却竭力反对。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说明了什么(商鞅34)(2)

商鞅在变法前,深知推行新法的困难,为了让老百姓相信自己,他想出了一条妙计:他命人在京城南门立了一根三米长的木杆,发布公告,谁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黄金。

这一举动引来了许多老百姓的议论。他们不相信这时真的,认为商鞅的立约不可信,所以无一人去扛木杆。商鞅见状,便把赏金加大,说道:"如果有人能把这根木杆扛到北门去,我就赏给他五十两黄金。" 现在,人们反而更加怀疑了,谁也不敢去扛那根木杆。

商鞅变法立木为信说明了什么(商鞅34)(3)

正在大伙儿议论纷纷的时候,人群中有一个人跑出来,说:"我来试试。"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传出话来,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澄澄的金,一分也没少。老百姓纷纷称赞商鞅是守信之人。商鞅以信折服了秦国百姓,他制定的新法颁布后,得到顺利推行。

这就是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通过这件事情,商鞅变法才得以顺利进行,为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管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国家,都要讲诚信,这样才能赢得大家的尊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