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那一年共有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只有27万,录取率仅为4.8%可谓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的高考经典回忆录?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的高考经典回忆录(请回答1977高考终于等到你)

我的高考经典回忆录

1977年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根据教育部提供的数据,那一年共有570多万人参加高考,录取人数只有27万,录取率仅为4.8%。可谓真正的“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1977年,在北京参加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的青年正在认真答卷。(新华社发)

1977年的大学生代表了一个时代,那时候,大家如饥似渴地吸收知识,仿佛要把失去的时光补回来。很多人走路、吃饭排队、坐公交车,都拿着单词本,会因一个学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

那时候,大家都很注重锻炼身体。早上天还没亮,体育委员就组织大家去操场,沿着400米跑道跑两圈。大家都有种感觉,觉得未来要肩负很大的责任,所以要准备好。

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影响和改变了几代人的命运。思客君这里有几个小故事,让我们回到那个年代,感受一下他们曾经的高考过往。

钱颖一:什么课难,学什么

钱颖一: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钱颖一在密云县插队四年,在田埂上坚持自学,教科书是向其他同学的哥哥姐姐借的,英语则是听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英语节目学会的。钱颖一每两三个月都要回城一次,有些不明白的英语问题就去请教梁从诫和他太太方晶。如果他们俩再不懂,就去里屋问金岳霖。

报志愿的时候,钱颖一报了自己最喜欢的数学专业。那一年清华的数学专业和北大的物理专业基本云集了各省高考最高分。在钱颖一所在的清华“数七班”里,还有数学家华罗庚的女儿、丁石孙的儿子。

钱颖一回忆道:“我们是个很特殊的班。那时跟现在不一样,什么课难,学什么,因为大家都觉得时间被耽误了,所以对这个机会都非常珍惜。”

易纲:差点放弃高考机会

易纲,现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

易纲在回忆录里写道,高中毕业后,他赶上了“上山下乡”的尾巴,插队做了知青,并成为知青队长。和很多参加高考的人心态不一样,易纲差点放弃了这个机会。

“当时队里同学闹罢工,为此有5、6个同学受到严厉批评。我一直认为自己对此事有责任,想留下来和同学们一起承担责任,所以高考我迟迟没有报名。”

后来高考报名时,易纲想考理科数学系,但理科要考物理和化学,自己也没时间复习了,于是就报了文科——北京大学经济学。用易纲的话说,“根本没有期望北大会录取我。”

1980年大三,北大经济系77级2班欢送易纲(二排中)赴美留学。(图片由同班同学、经济学家海闻提供)

易纲对高考那一天的记忆生动而清晰。

“高考第一天早上4点,我到伙房和大师傅一起做饭,早饭是馒头、咸菜和粥,还给大家准备了要带的午饭糖三角。吃过早饭后,大约早上6:30,我们十来个同学一起步行到张喜庄(考场),天气非常冷,十里路要走一个多小时,我们赶到考场时,天还没有大亮。”

李东生:复习环境很恶劣

李东生:全国工商联副主席、TCL集团董事长

李东生在1974年毕业之后就下乡了,1977年恢复高考的时候正好在农场工作。李东生自己回忆道,1977年的冬天特别冷,那段时间又住在草棚里,“屋外刮大风,屋里透冷风”。而且草棚里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复习功课,环境非常恶劣。

和李东生一起在农场工作的知青大约有50多位,只有李东生一个人考上了大学,还有一个考上了中专,其他人都落榜了。

李东生后来进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这也是他的第一志愿。进校之后他发现那一届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大家对学习机会非常珍惜。

“我印象中,那一届同学学习都很刻苦,早上起来锻炼一下,然后吃早餐,到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这种生活很规律。我记得学校每个星期会放一场电影,很多同学连那一场电影都舍不得去看。”

徐小平:“吟游歌手”

徐小平:真格基金创始人、新东方联合创始人

徐小平高中毕业后没有下乡,而是加入了文工团,拉手风琴和小提琴,到处去演出,因此也被人们笑称为“吟游歌手”。有时候演出回来晚了,徐小平就去库房用稻草打个地铺凑合一晚。但彼时徐小平认为音乐无法纾解心中的苦闷和空虚,于是发疯似地学习汉赋、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学。

四年后,1977年恢复高考,徐小平报考了中央音乐学院,录取率差不多几千分之一。进入大学之后,徐小平如饥似渴地阅读艺术书籍,开始真正将音乐看做自己生命重要的组成部分。

对于“吟游歌手”经历,徐小平还是很感慨:“我是被耽误的一代,后来没想到,这个悲惨经历却成了我的宝贵人生财富,我经常拿它来教育我的学生,告诉他们,一万年太久,不争四年,像我这样的人一样有出息。”

张亚勤:“少年班神童”

张亚勤:澳州国家工程院院士,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现任百度总裁

1977年,张亚勤只有11岁。受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口号的影响,年少的他坚持要参加高考。但按照规定,只有高二的应届生才能参加高考。于是张亚勤便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成功考入了高二的尖子班。

“这一个月,可能是我一生中最用功的一个月,每天学习差不多20个小时。我的动力就是,要去参加高考,要去上中科大。”

然而临近高考之时,高负荷学习的张亚勤得了急性肝炎,不得不住进医院。虽然赶上了考试,但遗憾的是,张亚勤高考成绩比中科大录取分数线差了10分。

正当他认为自己要和中科大失之交臂时,激动人心的消息来了——1978年3月,在李政道、杨振宁和丁肇中等著名科学家的倡导下,中科大创建首期少年班,设立一个独立于高考之外的招生考试。

张亚勤最终以数学满分的成绩,如愿以偿地考进中科大少年班,是当年中国最年轻的少年大学生。

张亚勤回忆道:“1978年秋天,12岁的我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火车,来到了安徽合肥。戴着中科大校徽坐公共汽车,别人看我个子小,就问我是不是少年班的。我美滋滋地点点头,售票员就说不要票了。”

从1977年到现在,40多年间,高考在与时代的共振中不断变革。今天,又有无数考生走出考场,准备进入人生下一程。希望各位考生不忘初心,能够收获一个精彩的大学四年。

这就是今天的听到,祝各位考生金榜题名。

(策划:刘娟;监制:唐心怡;作者:辛晓彤;编辑:杨胡贤哲;剪辑:辛晓彤;配音:王乙雯;校对:倪可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