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评价一个人应该这样:当他的父亲活着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抱负;在他的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的父亲死了较长时间以后,他依旧还是像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尽到了孝道。”

孔子此篇,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一个“孝”字之上。

论语孝道的几个层次(浅谈论语学而篇)(1)

根据《说文解字》的注释,所谓“孝”,即“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字形上来看,“孝”字,从于“老”字的一部分,又从于“子”,即一个孩子搀扶着一个老人。它的意思是:心地善良、有爱地对待和侍奉自己父母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孝。从其本意来讲,子女晚辈要对父母长辈尽到“孝道”,必须做到三个方面:

一是要心含敬重,做到进退有礼、尊卑有别;

二是要虚心受教,做到不违其命、不忤其意;

三是要待之以诚,做到老有所养、老而不弃。

论语孝道的几个层次(浅谈论语学而篇)(2)

古人有言:“百善孝为先。”在儒家的思想之中,对于孝道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而此篇之中,孔子专门从学习、对待和继承父亲志向的表现,来阐明了自己对于孝道的理解。特别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更是对子女提出了具体的尽孝标准和要求。孔子认为“孝”就是要做到子承父业、子从父德,作为子女一定要继承父母的志向,并将其发扬光大,不能轻易舍弃或是否定父母的言行。

当然,孔子当年提出这一番言论时,自是带着时代的局限性,从现如今的实际情况来看,并不太符合现在的行事方法。毕竟时代在发展、知识在进步,父母之言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却并不一定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所以,在对待父母的言论时,一定要辩证地看、谨慎地办,切不可盲目而从之,以免闹出笑话,使得行事出现纰漏。对于父母所传承的优良传统,作为子女肯定是要加继承和保持,这也是孔子“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核心思想和根本出发点;但是对于其中的不足之处,或是需要改进的地方,就一定要慎从,只有这样才能让自身的品德修养和文化水平有进步。

论语孝道的几个层次(浅谈论语学而篇)(3)

其实孔子这一篇言论,我们在理解的时候,既要从当时的社会背景出发来思考,也要结合如今实际的社会情况来区别对待;既要从孝道品德的大义上出发匡正思想行为,又要从常理习惯加以改进和变通。根本的一点,就是既不要显得不近人情,又不能违背道德大义。只有能够按照这样的方法去学习、理解孔子的话,才能够让孝顺父母、尊敬长辈的孝道不断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如果一味按照孔子的话原封不动地学习、落实,而不加思考,不结合实际的情况,最终肯定会失去孝道的真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