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帝国,距离都城长安千里之远的梁国国都监狱里,狱卒田甲正在肆无忌惮地羞辱着,曾经的梁国高级官员、中大夫韩安国。
本来深知“虎落平原被犬欺”的韩安国,是不想多说什么的。
可谁知,田甲却越来越过分·······
终于,忍无可忍地韩安国对着田甲说道:“你难道不知道,就算是看上去已经熄灭的死灰,也是可以重新复燃的吗?”
韩安国的意思很明显:你不要看我现在没落了,就这么地羞辱我,万一哪一天我又重新得势了,你田甲又该如何自处呢?
谁知这位狱卒田甲也是一个说相声的好料子,他一脸不屑地回击道:“你要是能够重新燃烧起来,我一泡尿,也能浇灭了!”
我们常说:事可以做绝,但话不能说绝!
很明显,这位叫作田甲的狱吏,是不太清楚这个至理名言的——他要是懂得这个道理的话,就该在当时就弄死韩安国,而不是只会放“狠话”了。
因为不久之后,远在千里之外的大汉帝国皇太后窦漪房,就专门给自己的儿子梁武王刘武,下了一道懿旨:让韩安国出任梁国内史(负责治理梁国国都内的一切事务,相当于国都地区一把手)。
梁内史之缺也······窦太后闻,乃诏王以安国为内史。
就这样,曾经被一个小狱吏嘲笑,认为可以一泡尿就浇灭的囚犯韩安国,竟然满血复活了。这就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的“死灰复燃”的典故。
看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么一个疑问:这个韩安国究竟是什么人?为什么远在千里之外的皇太后窦漪房会对一个囚犯,给予特别的关照呢?
今天,青史君就和大家一起聊一聊。
—02—谨慎持重,初得赏识
韩安国,字长孺,西汉时期梁国成安县人,后迁居到睢阳(梁国境内)居住;早年间的他,曾经跟人学习过《韩非子》、杂家等学说。
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出师之后的韩安国,就自然而然地投奔到了梁武王的门下,并且得到了中大夫(高级顾问)的官职。
公元前154年,“七国之乱”爆发。
因为,事先得到了哥哥汉景帝,千秋万岁之后,会将皇位传给自己的“许诺”,梁武王刘武自然义不容辞地站到了汉景帝的一边,并且全力阻击七国叛军。
当时,刘武除了派出梁国第一猛将张羽之外,还以韩安国为辅,在睢阳地区阻击叛军。
史书上对于这两个人的表现是这么评价的: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
以这几个字的评语来看,貌似韩安国的表现一般。但是,熟悉历史的朋友一定知道:当时,名将周亚夫的总体平叛计划就是,以梁国军力为诱饵,吸引牵制叛军主力,然后汉军主力直捣叛军根据地、釜底抽薪。
那么,要是从这个角度看的话,似乎韩安国的稳扎稳打更暗合于大势!
当然,不论如何,韩安国和张羽这两个成功牵制住了叛军主力,为周亚夫的最终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的将领,都因此而天下扬名。
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及张羽为将,扞吴兵於东界。张羽力战,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张羽名由此显。
—03—人情练达,简在圣心
其实,早在汉景帝上位之初就有了“削藩”的念头,只是当时各个诸侯国都实力非凡,所以景帝不敢妄动。
后来,经过深思熟虑的刘启(汉景帝),决定拉拢自己的亲弟弟梁武王,于是才有了上文中所提到的“千秋万岁之后传位于(梁)王”的典故。
可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历来是厚黑家的常规操作;而作为此中的佼佼者,汉景帝刘启更是对其运用的炉火纯青。
当年,为了拉拢弟弟刘武给自己出力,景帝不仅破例给予了梁王,自己选拔二千石(dan)以上高官的权利;更是在梁王进京之际,亲赐天子仪仗、旌旗,极力抬高刘武的身份地位。
然而,当“七国之乱”平定之后,汉景帝的心态就不一样了——当他知道弟弟刘武,在封国内的“僭越”之举时,曾不止一次地对身边人表达过,自己对此事的不满。
(梁武王)出入游戏,僭於天子。天子闻之,心弗善也。
所谓,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很快就被皇太后窦漪房知道了。
作为一位从大风大浪里走过来的老牌政治家,窦太后很快就想明白了其中的微妙之处:她理解大儿子汉景帝内心深处的复杂与矛盾;更明白,如果真的想要自己疼爱的小儿子“更进一步”,就首先要取得景帝的理解与支持。
所以,当梁国的使者来到京师,代表梁王向自己请安时,窦太后却故意不见,并且还派人责问使者,梁王的种种“不法”行为。
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见,案责王所为。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
梁国的使者表示自己很受伤:我一个小小的使者本来是来请安领赏的;您现在问我,老板梁王为什么会做错事,我该怎么说?!
坦白交代吧!回国之后,梁王肯定不会给我好果子吃!
拒不承认吧!现在皇太后就要“办”了我!
这真是一个两难的局面啊!
不过,好在梁国的使者是韩安国,他略一思索就想明白了此事的关键之处:梁王是窦太后最钟爱的儿子,而且还几次三番地表示过,都想让皇帝将皇位传给梁王;那么,太后现在责难梁王的行为,肯定是在“做样子”,想要给皇帝和朝堂一个交代罢了。所以,她才会责难使者,而不是直接派人训斥梁王。
想通了这个关节,韩安国立马就有了应对之策。
他带着重金礼品来到了,整个大汉朝堂上唯一一个可以在窦太后、汉景帝、梁王刘武之间自由穿梭的长公主刘嫖的府邸,作出了如下说辞(很好理解,青史君就不翻译了):
韩安国为梁使,见大长公主而泣曰:“何梁王为人子之孝,为人臣之忠,太后曾弗省也?夫前日吴、楚、齐、赵七国反时,自关以东皆合从西乡,惟梁最亲为艰难。梁王念太后、帝在中,而诸侯扰乱,一言泣数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将兵击卻吴楚,吴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
今太后以小节苛礼责望梁王。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见者大,故出称跸,入言警,车旗皆帝所赐也,即欲以侘鄙县,驱驰国中,以夸诸侯,令天下尽知太后、帝爱之也。
今梁使来,辄案责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为。何梁王之为子孝,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
不得不说,韩安国真是厉害!
他简简单单的一段话,不仅层次分明,更是直击要害:
首先,韩安国以梁王在“七国之乱”中的功绩为契机,重申梁王的忠孝之道;让窦太后(主要是汉景帝)不要忘了梁王曾经立下的汗马功劳。
然后,韩安国又将梁王的“僭越”行为,定性为“梁国与天子、太后共存亡”的政治信号。
经过韩安国解释,梁王的所有行为,立马变得“伟光正”起来。你说,就算是汉景帝真的对梁王不满,但他真的好意思一直揪着梁王的小辫子不放手吗?!
果然,当窦太后获悉了韩安国的话语后,立马大喜,并让人将其一字不落地转达给了汉景帝。
最终,汉景帝也就坡下驴,诚恳地向窦太后认错,并于梁王“和好如初”!
大长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为言之帝。”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谢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为太后遗忧。
经此一事,韩安国名震京师,并且被窦太后深深地记住!
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窦太后直接点将,将囚犯韩安国提拔为梁国内史的一幕。
—04—为景帝解忧,让梁王“下台”
虽然,汉景帝的心结算是暂时解开了,但是梁王刘武却不干了!他之所以在“七国之乱”中全力以赴,就是因为汉景帝曾经说过,将来皇帝的位置是自己的!
可是现在,汉景帝不仅翻脸不认账,而且说自己“僭越”!
是可忍孰不可忍?!
但是,刘武却不敢直接找汉景帝的麻烦。于是,他就听从了谋士公孙诡、羊胜等人的意见,派出刺客,杀死了大汉朝堂上一直和自己作对的袁盎等人。
这可真是捅了马蜂窝了!
身为藩王竟然敢派人刺杀朝廷的官员,这不是造反吗?而且,这个事情还发生在“七国之乱”刚刚平定之初,汉景帝刚刚树立起来的权威,就这样被弟弟刘武直接踩在了地下。
你说景帝能忍吗?
肯定不能忍!
于是,汉景帝先后派遣了十批使者来到梁国,势必要将公孙诡、羊胜捉拿归案。
至于,汉景帝为什么不直接办了弟弟刘武?原因有两个:第一、窦太后还在那坐着呢,景帝就是想,也不能这么做!第二、“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您听听就得了,还能当真?
不过,梁王刘武却是“吃了秤砣铁了心”的要和哥哥唱反调——他直接将公孙诡、羊胜藏匿到了自己的王府。
所以,尽管办案的官吏来了一批又一批,却一直没有将想过人贩捉拿归案。
眼看着,汉景帝的面子挂不住、梁王刘武骑虎难下,身为梁国内史的韩安国出场了!
他来到了梁王面前,直接向梁王指出了此事的关键之处:大王您轻信了公孙诡等人的馊主意,刺杀朝廷大员,明犯国家法律;因为有太后的关系,皇帝才不好责难大王。
可是,您难道忘了,当年的太子刘荣(景帝的儿子)就因为说错了一句话,就被废为临江王,后来又因为可大可小的“毁坏高祖陵墓外墙”事件,就死在了中尉府的事了吗?
帝王治理天下,终究不会因为私情而乱了国法。
现在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您能够改过自新,可是您却没有领悟到她老人家的一片苦心!
再退一步说,万一哪一天太后驾崩了,到时候大王您该如何自处呢?
本来还憋着一股劲的梁王,在听完韩安国的话语后,不禁冷汗直流,他立马意识到了自己的“愚蠢”。
于是,公孙诡、羊胜等人自杀;首级被送往汉庭。
这件让窦太后、汉景帝,都下不来台的事情,最终通过韩安国的从中斡旋,算是暂告一段落。
韩安国的所作所为,更加得到了窦太后和汉景帝的看重。
汉使还报,梁事皆得释,安国之力也。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国。
结局
韩安国这个人啊!
虽然,善于谋略,为人也非常忠厚,但是却有一个致命缺点:贪财好货!
所以,在不久之后,他就因为贪腐问题,而丢掉了官职(估计第一次坐牢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后来,韩安国又通过武安侯田蚡的路子,成功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赏识,直接得到了大汉帝国御史大夫的职位。
当然,通过前文的种种,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出:韩安国在官场上能够青云直上,绝不仅仅是因为他,懂得运用“金钱”的力量,而更是因为他识时务、懂大势,又善于谋略。
所以,在田蚡倒台后,汉武帝却没有对韩安国进行打压,甚至一度想提拔其为大汉国相,只不过因为,当时韩安国恰好骨折了,此事才只好作罢!
丞相田蚡死,安国行丞相事,奉引堕车蹇。天子议置相,欲用安国,使使视之,蹇甚,乃更以平棘侯薛泽为丞相。
纵观此人一生种种:虽有小过,但无大错;他谨慎持重、善于谋略,又人情练达;能够游刃有余地穿梭于大汉帝国的三代领导人之间,且备受重视,绝对是自身实力使然!
青史君在想:像这样历经三朝而不倒的人物,是不是可以称之为“官场常青树”呢?
相关文章链接:
战争向来都是政治的延续——这才是“马邑之谋”失败的根本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