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汉口车站全景图
1906年,卢汉铁路全线通车。汉口大智门火车站(汉口火车站的前身),是这条铁路上最具标志性的建筑。
2009年,汉口站开出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高铁,世界瞩目。
从落后英国数十年的卢汉铁路到领先世界的高铁列车,汉口站见证了中国铁路发展史。
1991年10月1日,汉口火车站从大智门迁至金家墩。30年后的今天,新汉口站见证新的历史——日发送人数从1991年的日均5000多人次,增至目前的8万人,成为武汉三大火车站中运输旅客量最大的火车站。
2008年,特大冰雪灾害、汶川地震;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祖国的许多重大时刻,汉口站参与、见证。
国庆节前夕,湖北日报全媒记者来到汉口站了解30年间的故事。
车站迭代折射经济飞速发展
这里是全国铁路网络的重要枢纽——上世纪,京广、京九铁路在武汉“十字交叉”,托起“九省通衢”的实力;如今,京广、武九、汉十、武杭、西武、沪汉蓉高速铁路客流在这里交织,“米”字铺展,建功新时代“祖国立交桥”。
图为:汉口新火车站建设动员大会
这里是武汉经济社会发展的晴雨表——20世纪90年代,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从这里中转至沿海;近十年来,出差、旅游成汉口站客流主力军。
汉口站的“迭代”,折射出经济社会发展的脉搏与走向。
30年来,“身手”更快捷。从绿皮车、动车组更迭到高铁,这里的火车连续跑出80公里、120公里、160公里、200公里、300公里/每小时的加速度。如今,从汉口站出发,前往北京、上海、广州仅需要5个多小时。
30年来,“大脑”更聪明。信号楼相当于火车站的大脑,指挥各条线路列车有序进出汉口站。30年来,汉口站办理客运业务列车从1998年有记录以来初期30多对跃升至现在每天130余对。信号楼也随即升级多次,智慧大脑让列车有序进出,不碰瓷。
30年来,“口音”更多样。三十年前,汉口站的客流主要是周边县城来往武汉的商贩和探亲流,如今,车站里的“外地客”越来越多。
参与伟大瞬间
在湖北人民的心中,汉口站远不止一座繁忙的站房。因为,它与我们共同参与、见证了许多的伟大瞬间。
时钟回拨到2008年春节前夕,连续多日的雨雪冰冻灾害波及全国20多省市,导致京广线大面积停电、钢轨结冰。处于京广线关键节点的汉口站内,大批旅客滞留。
“印象太深刻了,22天没回家。”说起这段“艰难时刻”,现任运转车间党总支书记的孙学军感慨万千。
图为:汉口新火车站通车典礼会场
彼时,由于进出汉口站的钢轨结冰,导致大批旅客列车滞留。孙学军和其他许多汉口站干部职工一起分组进入铁路线扫雪除冰。“雪越下越大,感觉怎么扫都扫不完。但大家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快些,再快些,早点扫完,早点让乘客回家。”孙学军回忆。
零下六度的冰天雪地里,大家穿着棉袄、拿着铁锨连续奋战,饿了就在线路上吃口炒面继续干。
“许多人都只能休息四五个小时”,孙学军说,经过22天连续奋战,大批滞留旅客列车终于逐步恢复正常。
2008年,汶川大地震许多病人乘坐四川专列,通过汉口站紧急转往武汉各大医院进行救治。2020年新冠肺炎时期,大批医疗物资、蔬菜水果从汉口站进入武汉。
旅客通行效率提升3倍
国庆假日临近,汉口站再次迎来客流高峰,车站大厅内人流如织。候车大厅的走廊内,心连心服务台里的职工正忙个不停。从2000年成立以来,孩子走丢、行动不便、投诉建议,这些问题统统在这里化解。
从问事处到服务台,从简单问询到综合服务,体现着从管理到服务的角色转变。
图为:改造后的候车大厅
综合指挥大厅内,从业30多年的客运值班员马涛正全神贯注观看车站各个位置的时实情况。他告诉记者,30年前检票主要是人工,候车大厅也比较小,很多人没有座位,春运期间乘车甚至需要提前半天坐在站前广场等候。
马涛介绍,在过去售票员、检票员占据了全站用工人员的绝大多数。如今,旅客都可以从网上自助购票、检票,这里50多道智能闸机口实现无障碍检票,旅客通行效率比以往提升3倍。
变化的不仅是这些,还有许多细节:从木制举牌到电子信息屏;从开包安检到智能安检;手机在线预约,轻轻一点,就可以提前享受汉口站“心连心”服务台的特殊服务——为行动不便的旅客提供轮椅等服务等。“心连心”服务台共帮助旅客找回遗失物品3万余件。
(湖北日报见习记者 胡祎 通讯员 代能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