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戴轩)6月1日,位于西城区的李大钊故居、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来自西城区鲁迅中学、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涭水河分校、北京第一实验小学的在校师生成为首批观众。李大钊曾孙女李晓莉、邵飘萍之孙邵澄等革命先辈后人与中小学生,一同度过“六一”国际儿童节。据了解,李大钊故居及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后,将通过官方公众号实现网上预约,免费参观。

北京李大钊故居在哪(京报馆旧址正式对外开放)(1)

6月1日,位于西城区的李大钊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西城区供图

北京李大钊故居在哪(京报馆旧址正式对外开放)(2)

6月1日,位于西城区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经过布展提升正式对外开放。西城区供图

李大钊故居推出青少年专题讲解 8秒钟珍贵影像资料参展

“那年春天,父亲每天夜里回来得很晚。每天早晨,不知道什么时候他又出去了。有时候他留在家里,埋头整理书籍和文件。我蹲在旁边……”这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中的一篇文章,作者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

在李大钊故居正式对外开放后,讲解内容中针对青少年观众的,将会重点介绍李星华和父亲李大钊的生活故事,讲述小学生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内容,增加小学生观展感受,专题展厅内着重介绍《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文章创作背景和教育意义,增强中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时代感,拉近青少年与李大钊先生的距离。

沉浸式演出《播火者》由多位在校中小学生与西城区专业演员共同完成,此剧改编自实景剧《父亲·李大钊》。该演出以故居质朴宁静的倒座三合院为演出背景,以历史资料为依据,选取李大钊1920年到1924年在此居住时的建党活动和家庭生活片段,从对青年学子的帮助到对膝下儿女的教育,再现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的精神风范和革命情怀。

据介绍,位于西城区西长安街南侧新文化街风貌保护区的文华胡同24号的李大钊故居经过布展提升,展览由原状陈列展和名为《播火者——李大钊革命思想与实践》的专题展两部分组成。

同时,李大钊故居还将展出馆藏一级文物,也是李大钊史学思想的精粹之作——《史学要论》,当时教授上课是没有固定教材的,李大钊写了《史学要论》后,去商务印书馆印刷,当作教材发给学生,因受众量小,存世量少,格外珍贵。专题展厅中播放的李大钊无声视频是高清修复过的,此视频是李大钊存世仅有的8秒钟影像资料。

走进李大钊故居,站在李大钊夫妇卧室炕边可以望见西厢房内场景,参观到西厢房又可以回望见夫妻卧室。以此还原当年西厢房做为党组织早期活动会议室开会时,夫人赵纫兰就坐在炕上做针线活,为会议成员望风,并随时查看西厢房内开会的场景,根据会议进程去西厢房给大家添水的史实。

西城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李大钊故居原状陈列展通过营造这种沉浸式观展体验,同时推出了沉浸式演出《播火者》,是要打破故居传统的宣教形式,用更贴近生活、贴近史实的传播形式,将红色文化带入到人们的眼中。

京报馆旧址首次对外开放 革命后人讲英雄故事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原句出自明朝嘉靖年间,名臣杨继盛(字椒山)的诗句,邵飘萍非常推崇这两句诗,他挥笔大书‘铁肩辣手’四字,悬于报社墙上,用于自勉也勉励同人。”

6月1日,京报馆旧址第一次与公众见面,迎来了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学生,场馆讲解员为学生们讲述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

位于西城区椿树街道魏染胡同30号、32号的京报馆旧址(邵飘萍故居)经过西城区的文物腾退修缮,则是首次对外开放。西城区根据京报馆的文化符号定位,设计开发了文化衫、帆布包、笔记本等10余种文创衍生产品一同面世。

京报馆旧址是传奇报人、革命志士邵飘萍办报和生活的地方,占地面积112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820平方米。1984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4月公布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西城区政府于2018年对京报馆旧址进行启动文物腾退,涉及腾退资金约1.6亿元。2019年完成京报馆旧址文物修缮方案编制、报审工作,2020年开始文物修缮工作。京报馆旧址文物修缮工程总投资约1234万元。

京报馆旧址内部包括一栋二层小楼和附属的两个小四合院。2019年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将京报馆旧址建设成为红色报业博物馆,2020年3月,北京市将京报馆旧址列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旧址之一。

京报馆旧址主题展览大纲编制、展览讲解词撰写和设计施工由北京日报集团主持完成。展陈着重展示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历史和北京地区报业发展的源流脉络、传承和嬗变。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以《新青年》《京报》为代表的大量进步报刊的出现,到建党初期中共中央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向导》周报、第一份日报《热血日报》、中央苏区出版的《红色中华》等报纸的创办,再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以及《北京日报》等为代表的北京地区其他报纸的发展情况。

同时,还将集中讲述邵飘萍在创办《京报》践行“新闻救国”思想、传播马列主义等方面的生平事迹。结合恢复历史建筑原有风貌和保护利用功能需求,展览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京报与京报馆》以情景还原展示邵飘萍、吴定九等的工作场所,同时重点展示“京报与京报馆”发展的相关内容;第二部分《百年红色报刊》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并对北京地区党报的历史进行重点介绍,突出北京作为首都在报业发展中的鲜明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三部分《邵飘萍生平事迹》重点介绍邵飘萍烈士在创办《京报》、传播马列主义学说、培养新闻人才等方面的生平事迹。

据介绍,为丰富党史学习教育平台,京报馆旧址积极配合椿树街道把党员学习教育课堂开在胡同里。以馆内“魏染书屋”为载体,以邵飘萍英勇就义时间(1926年4月26日凌晨四点钟)为名,开办“聆听四点钟”红色初心课堂,激励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勇于责任担当,传承好红色报业文化精神。开放后的京报馆旧址也将成为新闻工作者追寻初心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实践基地、公共文化服务空间的新亮点。

西城区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目前已有万松老人塔-北京砖读空间、佑圣寺-十月文学院、林白水故居-椿树书院、广福观-什刹海文化展示中心、沈家本故居-中国法治名人博物馆、福州新馆-北京市林则徐禁毒教育基地等腾退后的文物建筑陆续实现了对社会开放。

贴士:

一、李大钊故居参观信息

开放时间:

每天9:00—16:00 (周一、周二闭馆)开馆,故居周三至周日开放日期间预约软件对外公开5个预约时段,分别是:

1.9:00-10:00;

2.10:00-11:00;

3.11:00-12:00;

4.14:00-15:00;

5.15:00-16:00。

非疫情高发期,团队观众可于周三至周五的1、2、4、5时间段预约人工讲解服务。第3时段为避免扰民午休不提供人工讲解服务和宣誓场地服务。12点至14点为闭馆消杀时间。

预约须知:

1.采取个人实名制预约方式参观,暂只接待持有合格健康宝的观众参观。

2.每小时接待预约观众不超50人,日限流250人。

3.观众登录北京李大钊故居微信公众号,登记参观者的真实姓名,本人有效身份证及手机号码。

参观流程:

故居观众均由闹市口中街北口进入文华胡同。故居将在该处设立临时预约二维码,在故居观众不饱和时间段内为观众提供临时预约服务。

1.成功预约的观众,需在预约当日按约定时段内,向社区工作人员出示预约成功凭证,并接受登记后进入文华胡同。

2.观众到达故居后,主动配合工作人员测量体温,本人健康宝正常者出示本人有效身份证件、预约成功凭证等配合工作人员进行核对,信息确认无误,方可进入。对测量体温超过37.3°C并咳嗽等可疑症状者劝离,向该观众告知应及时就医,不得进展区参观。

参观须知:

1.个人及团体参观须登录北京李大钊故居微信公众号,登记姓名、本人有效身份证号及手机号,暂不接受未预约观众参观。请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前来参观,未达预定时间需在胡同外等候。故居坐落于居民区,请进入胡同后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

2.疫情期间,开放日每小时接受预约观众50人(12点至14点闭馆消杀)。

3.观众进入故居时,请配合工作人员检查健康宝,核对预约码并测量体温。参观全程佩戴口罩、保持距离。

4.衣冠不整者、带宠物者禁止入内。

5.爱护馆内设施,请勿跨越围栏,严禁触摸展品。

6.馆内严禁吸烟,请勿携带包裹、食品饮料等入馆。

7.开放时间:9:00—16:30(16:00停止入馆),周一、周二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8.故居周边没有停车场,请尽量绿色出行。

二、京报馆旧址场馆信息

预约方法:微信搜索“京报馆”公众号,点击参观预约系统进行在线预约。

开馆时间:每天9:00-17:00 (每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开放时间:每天上午9:00-12:00开放,11:30停止入馆。12:00-14:00闭馆消杀。下午14:00-17:00开放,16:30停止入馆。

预约参观:每天限额200人(上午9:00-10:30,10:30-12:00,下午14:00-15:30,15:30-17:00每个时段限制参观人数为50人)。

常规讲解时间:开放日每天上午10:00,下午15:30,为观众提供免费讲解服务。

公共交通:5路、105路公交车到虎坊桥路口西站下车;地铁4号线菜市口F口出,往东500米左右。

温馨提示:京报馆位于胡同平房居住区,请全程保持安静,不要打扰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场馆周边没有停车场,请尽量绿色出行;因场地面积小,参观人数有限,请严格按照预约时间前来参观;当前处于疫情防控期,请主动出示健康码并扫码进入,全程佩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陈荻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