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1)

在古老的东北地区,玩嘎啦哈曾经在汉、满、蒙等民族中广泛流行,是一种具有游猎生活遗风的民间游戏。

嘎拉哈是满、锡伯、鄂温克语音译,蒙语称沙嘎,鄂伦春语称毕劳黑,赫哲语称阿尔初阔其,在清代的正式汉文写法是“背式骨”。 嘎拉哈原指兽类后腿膝盖部位、腿骨和胫骨交接处的一块独立骨头称距骨,接近四方形,奇蹄和偶蹄动物都有。一头牲畜有二块距骨,每块距骨的凸面朝前,内方;凹面朝后,外方。

取羊的距骨与猪、牛、马的距骨做比较,羊的规整,猪的稍长,牛的粗糙,马的长大。嘎啦哈有四个面,根据其形状分别取名为“肚儿”、“坑儿”、“驴儿”和“砧儿”。嘎拉哈一般是长方体,两个大面,两个长条面,还有两头的面比较小,形状不规则。一般游戏时只玩四个比较大的面。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2)

嘎拉哈是我国北方民族的一种古老的文化现象。考古发现,北魏鲜卑墓、辽代契丹墓、金代女真墓、明清墓都有随葬的犴、牛、狍、得嘎拉哈。在古代,嘎拉哈是鲜卑、契丹、女真、蒙古军事战术上模拟演习的棋子。嘎拉哈大小不同、类别不同、颜色不同,代表不同军事名类,成为战局中沙盘演示的棋子。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3)

后来,嘎拉哈神化为“定福祸决嫌疑”的占卜工具。有的民族祭祖时用六只羊嘎拉哈,表示六畜兴旺;满族、锡伯族将嘎拉哈装入“妈妈口袋”,平日放在祖宗匣内;满族、达斡尔族、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摇车的两侧、底上部都系挂嘎拉哈,以求吉驱邪。

嘎拉哈的制作比较讲究,是把野兽或家畜的拐踝骨经过蒸煮去肉脱脂,然后上色。通常要上成红色或绿色,以红色为多。古代北方民族喜欢养猪,猪的嘎拉哈最容易弄到,所以是最常见的。狍子的嘎拉哈小巧玲珑,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狍子的嘎拉哈是最好的,但很稀少。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4)

嘎啦哈游戏开始流行,是因为东北农村有正月里姑娘不许动针线的风俗,而正月里的姑娘也不适合在外面活动,因此姑娘们就时兴起了在屋里炕上玩嘎啦哈的游戏。游戏使用猪或者羊的膝盖骨,有时也有狍子、牛或者猫的膝盖骨,现时也有使用合成材料制作,把骨头蒸煮刮净之后,或者涂上颜色 (通常为大红),或是保持原色。狍子骨的嘎拉哈比较小而方正,好看,四面也比较平整,所以是上等的嘎拉哈,但狍子的嘎拉哈比较少,所以与狍子骨相近的羊骨更加流行。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5)

“弹嘎拉哈”,也叫“弹子儿”。先将嘎拉哈(子儿)按人数均分,按规则以食指弹之。弹者将选任意一子为“头”,向另一面纹相同的子儿弹击,命中即可赢和。不中或碰到其它子儿以及弹错、拣错,无对可弹时,则轮到下一人重新洒、弹,弹完最后一对者为胜。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6)

“抓嘎拉哈”,也叫“欻子儿”,参加者多为少女少妇。有抓单、抓双、单裹、双裹、耗子喀房苞、羊羔拉把把、大姑娘摸嘴唇、小媳妇措花针等名目。抓嘎拉哈时,口念:“捂一花,亮一花,不够十个给人家”,念一句接一次,动作要和拍节,错者为负。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7)

“掷嘎拉哈”,也叫“掷子儿”或“掷骰子”。嘎拉哈站立耳形叫珍儿或大鬼、站立平状朝上叫驴儿或小鬼,凸状朝上叫背儿、凹状朝上叫坑儿或眼儿。掷骰子用3个嘎拉哈,掷出后3个都一样,叫抱子;1个珍儿,2个背儿或2个驴儿或2个抗儿,叫6候;1个背儿,2个珍儿或2个驴儿或2个坑儿,叫5候,1个驴儿,2个珍儿或2个背儿或2个坑儿,叫4候;1个坑儿,两个珍儿或2个背或或2个驴儿1个背儿1个珍儿叫四五六,叫通吃,庄家赢;庄家掷出眼候,叫包庄,庄家输。如果庄家投出的子儿不是上述情况,下注者可撵庄,俗称撵点儿。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8)

“歘(chuā)嘎拉哈”,参与的人数较为随意。是在大炕上玩,两人三人四人都可以,玩者带着自己的“嘎拉哈”口袋,分别坐在炕上,开始时,自己出自己的,出多少不让别人知道,等各家都出了,查数,数多的为大家,剩下的按出的多少往下排,有时出多时达一百多个,二百来个,铺一大炕,很具规模,很有吸引力。

世界各国民间传统游戏(东北最古老的民间游戏)(9)

此外,还有捉嘎拉哈、猜嘎拉哈,夺嘎拉哈,往往参加的人数最多,是将百八十个子儿,将“老母”往上抛,高低不限,同时由子儿堆里迅速挠出数个或十几个,接住将要落地的“老母”掷向空中,同时抓挠出的全部嘎拉哈,一堆嘎拉哈被夺尽,多者为胜。

   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东北地区,嘎啦哈正在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消逝。现如今,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已经很少能看到有人玩嘎拉哈了,许多儿童甚至都没有听说过嘎拉哈,这种古老的民间游戏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急需有关部门对此进行保护和拯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