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曾发表在北京《语文世界·2006高考攻略》(2006年1——2期),现补充了2020年人教版初中1——3年级文言文中出现的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要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文言判断句的特点是主语和谓语直接相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文言里的“是”多作代词),而是借助语气词,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主作谓语表示判断的。文言判断句主要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一)用“者”或“也”表示判断。

1.用“……者,……也”的。“者”语气助词,用在主语(名词)之后表提顿(在一般判断句中起停顿作用,在因果判断句中起停顿和提示原因作用);“也”语气助词,用在谓语后(句末)表示判断。翻译时,“者”和“也”可不译,只在主谓语之间加上“是”即可。例如:

(1)《齐谐》者,志怪者也。(《逍遥游·北冥有鱼》)——《齐谐》,是记载怪异事情的书。

(2)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鱼是我喜欢的,熊掌也是我喜欢的。

(3)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或:陈胜,阳城人)

(4)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楚军的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5)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领。

(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所以,表示凭借,可译为“用来……的”“靠它来”。“所以”和“传道受业解惑”组成名词短语作判断谓语。受,通“授”。惑,形作名)

2.单用“者”或“也”的。“者”和“也”同样不译,也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就是”。例如:

(1)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2)忠义者,圣人家法。(《梅花岭记》)——忠义是圣贤之家世代相传的立身准则。

(3)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本姓曹。(黄宗羲《柳敬亭传》)——柳敬亭是扬州府泰州人,原来姓曹。

(4)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项脊轩就是原来的南阁子。

(5)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邻国的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秦国力量的削弱。

(6)此世所以不传也。(《石钟山记》)——这就是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石钟山命名的由来)的原因。(“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此”作主语,“世所以不传”作判断谓语。“所以”表示原因,和“不传”组成名词短语。可译为:没有流传的原因)

(7)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廉颇蔺相如列传》)――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贝。(名词短语作判断句谓语)

(8)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

例(8)(9)中的“者”是代词,相当于“……的人”,而不是语气助词.

3.句尾用“者也”的。“者也”连用,同样不译,也只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就是”。例如:

(1)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2)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鸿门案》)——(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

(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赤壁之战》)――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尽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

(二)用副词“即”、“则”、“乃、“皆”“亦"等表示肯定判断,有的还要用语气助词“也”来加强判断。判断句中的“则”“乃”“即”“皆”等副词,用在名词谓语之前,皆有动词的作用,可译为“是”“就是”“只是”“也是"等。例如:

(1)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世说新语·咏雪》)—(谢道韫)就是太傅长兄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

(2)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啊。

(3)嬴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我侯嬴只是东门的守门人。

(4)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汉书·谷永传》)——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个人的天下。(后一分句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5)予购三百盆,皆病者……(《病梅馆记》)——我买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态(的)……

(6)死生亦大矣(《兰亭集序》)——死和生也是件大事

(7)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项羽本纪》)——项梁的父亲就是楚国的将军项燕。

(三)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判断句中的“为”用在名词谓语前面,也兼有动词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算是”。例如:

(1)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许多胡子的人是·苏东坡。(而,表并列,而且;峨冠,名词作动词,戴着高帽)

(2)江汉之鱼鳖(biē)鼋(yuán)鼍(tuó)为天下富。(《公输》)——长江、汉水里的鱼鳖鼋鼍算是天下富有的。

(3)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如今人家正像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要辞行呢?

(4)古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五人墓碑记》)——所以现在墓中安葬的是完完整整的五个人。

(四)用副词“非”表示否定的判断,有时也和表判断的“也”相呼应,组成“非······也”格式。”判断句中的“非”常用在名词谓语前面,也兼有动词的作用,可译为“不是”。这是“非”的最常见的用法。例如:

(1)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与井中也。(《吕氏春秋·穿井得一人》)——是得到一个人的劳力,并不是在井中挖到一个人。(倒装句,介词·结构“于井中”后置)

(2)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阿房宫赋》)——灭掉六国的是六国自己,不是秦国

(3)拾视之,非字而画。(《促织》)——拾起纸片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画

(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否定判断句。主谓短语“兵不利”“战不善”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否定判断)

(5)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那些孩子的老师……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老师

(6)单于益骄,非汉所望也。(《苏武传》)——单于更加骄傲,不是汉所希望的

例(2)中的前一分句用“……也”式表肯定判断;后一分句用“非······也”表否定判断;例(3(4))用“非”加强否定判断;例(1)(5)(6)用“非……也”式表示否定判断)

(五)用判断动词“是”表示判断,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句式相同,可不译。例如:

(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行》)——正午(您)没到,就是(您)不守信用。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xīn)。(《陋室铭》)――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我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3)实是欲界之仙都。(《答谢中书书》)—实在是人间仙境。

(4)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我们)萍水相逢,都是客居异乡的人。

(5)巨是凡人,偏在远郡(jùn)……(《赤壁之战》)——吴巨是个平庸的人,又居住在边远的州郡……(形容词“偏”带补语“在远郡”,活用为一般动词:偏僻地居住)

(六)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动词,也不用语气词“者”“也”,直接把主语谓语放在一起表示判断。翻译时,只须在主谓语之间加“是、就是”等。例如:

(1)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失掉自己的同盟国,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所以,动词所字结构,指“所结交的国家”,即“同盟国”。知,通“智”)

(2)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就是人们常说的在朝廷上战胜了别的国家。(于朝廷,状语后置)

(3)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刘备天下的豪杰

(4)虎狼之国。(《屈原列传》)——秦国虎狼似的国家。

(5)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之,音节助词,无义)

文言判断句基础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 、今夕是何年

2、下边“也”表判断的句子有( )

A、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吾其还也

D、此秋声也 E、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F、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G、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H、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3、下边“乃”表判断的句子有( )

A、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B、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E、何乃太区区 F、乃遂私见樊於期

G、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H、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4、下边“为”表判断的句子有( )

A、吾属今为之虏矣 B、为大梁夷门监者 C、乃为装遣荆轲

D、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E、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F、秦王为赵王击缶

G、此为何若人 H、以后典籍皆为版本

(二)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非我也,岁也。(《寡人之于国也》)

3、虽有槁(ɡǎo)暴(pù),不复挺者,车柔(róu)使之然也。(《劝学》)

4、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鸿门宴》

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

6、今臣亡国贱俘。(《陈情表》)

7、暗杀五人……,即今之傫(lěi)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8、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指南录后序》)

9、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10、此乃持久之计,非欲速战者也。(《淝水之战》)

11、失其民者,失其心也。(《论民本》)

文言判断句真题训练

(一)选择题。

1、选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确解释( )(1988年高考)

A、这个人一定有利用我来欺骗陛下的意图。

B、这个人一定有认为我欺骗陛下的想法。

C、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来欺骗陛下。

D、这一定是有人认为我欺骗陛下。

2、从句式的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划线的部分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2000年全国高考)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②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③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 ④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二)把下列句子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元·辛文房《白居易传》)(2008年浙江卷)(2分)

2、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县令李侃,不知所为。其妻杨氏曰:“君,县令也。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唐·李翱《杨烈妇传》)(2008年上海卷)(3分)

3、廷玉、体微共白泚:“公入朝为功臣首,后务至重,须诚信者乃可付。滔虽大弟,多变不情,如假以兵,是嫁之祸也。”(《新唐书·蔡廷玉传》)(2008年四川延考区试卷)(5分)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王)烈(人名)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后汉书·独行列传》)(2001年上海春季卷)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汉书·疏广传》)(2004年全国卷IV)

3、从令纵敌,非良将也。(《三国志·曹彰传》)(2004年天津卷)

4、侠曰:“以口腹役人,吾所不为也。”乃悉罢之。(《北史·裴侠传》)(2005年全国卷I)

5、此岂非天佑其勤俭也?(《北史·裴侠传》)(2005年全国卷I)

6、闻太子所欲用周(庄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庄子·说剑》)(2005年天津卷)

7、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人名)扬之也。(《史记·季布栾布列传》)(2006年全国卷Ⅱ)

8、圣王在上而民不冻不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为开其资财之道也。(《齐民要术·序》(2006年安徽卷)

9、纤(xiān)微过失,又惜行捶(chuí)楚,所以处于清名,盖护其短也。(《颜氏家训·涉务》)(2006年湖北卷)

10、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颜氏家训·涉务》(2006年湖北卷)

11、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富之,是富桀(桀,夏桀,暴君)也。(《孟子·告子下》)(2006年福建卷)

12、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列传》)(2006年山东卷)

13、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后汉书·宋均传》)(2007年全国卷І)

14、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2007年天津卷)

15、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2007年天津卷)

16、吾向之隐忍而不之杀者,为其有仓卒一旦之用也。(清·崔述《冉氏烹狗记》)(2007年辽宁卷)

17、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明·许獬《古砚说》)(2007年安徽卷)

18、比期年,朝有黧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墨子·兼爱中》)(2008年天津卷)

文言判断句的特点和翻译参考答案

基础练习

(一)

1、D(A、B、C三项中的“是”为代词,可译为“这、这样”;D项,判断动词“是”)

2、A、D、F、H(B、表反问语气;C、表商量语气;E、表肯定语气G、表句中停顿)

3、B、D、H(A、才,副词;C、您的,第二人称代词;E、这样,指示代词;

F、于是,就,连词;G、竟、竟然、却,副词)

4、B、E、G、H(A、D介词,被;C、整理、准备,动词F、介词,给、替)

(二)

1、军队可以改变主帅,平民百姓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也”表判断)

2、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因为年成不好。(第一分句用“非”表否定判断,第二分句用“……也”式表肯定判断)

3、即使又晒干了,也不会再挺直,这是由于用火烤使它弯曲成这样。(用“……者,……也”式表判断。輮,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

4、如今人家有了大功,却要攻打他,这是不合道义的。(用“……也”式表判断)

5、这就是做学问的人不可以不深入思考并谨慎选取的原因啊。(“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6、现在我是亡国的俘虏。(省略判断动词“是”)

7、追查(此事)杀了这五个人……,就是现在一起埋在墓中的这五个人。(用“即……也”式表判断)

8、可是处境是那样的危险艰难,而且层出不穷,(实在)不是人所能忍受得了的。(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见,通“现”。堪:忍受得住)

9、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羞耻啊!(“也”表判断)

10、这是持久的计策,而不是想速战速决的计策。(前分句用副词“乃”表判断,后分句用“非……也”式表判断)

11、失去百姓的支持,是由于失去了百姓的心。(用“……也”式表判断)

真题训练

(一)1、C(直接把主语“此”和谓语“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放在一起表示判断)

2、A(从句式角度看,句①句②是无标志判断句,句③是用“……也”表示的判断句;如从结构上讲,句①句②句③都是主谓结构,句④为偏正结构,所以答案为A)

(二)1、(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有他推许认可的诗文(或“人”)。(直接把主语“况”和谓语“吴人”放在一起表示判断。名词性的所字结构“所推可”作“少”的宾语,形容词“少”活用为动词。关键词:恃:凭借,依仗;推:推许;可:认为)

2、(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职分(1分)。(或“力量不足,就会牺牲生命,这正是你的职责”)(用“……也”式表判断)

3、朱滔虽然是大弟,但心性多变而无情,如果把兵权交给他,这是转嫁给他灾祸啊。(直接把主语“滔”和谓语“虽大弟”放在一起表示判断。“是……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三)1、王烈派(人)寻找,就是那个原先偷牛的人。(用副词“乃”表判断。“使”后省略兼语“人”)

2、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赐我用来养老的。(用“……者,……也”式表判断)

3、服从命令而放跑敌人,不是好的将领。(用“非”表否定判断)

4、裴侠说:“为了饮食而役使(驱使)人,我不愿做的事。”于是把他们全都遣散了。(用“……也”式表判断)

5、这难道不是上天保佑他的勤勉谨慎吗?(用“非”表否定判断。用“岂……也”表反问)

6、听说太子您想要用我的原因,是想中止大王对斗剑的喜爱。(用“……也”式表判断)

7、季布的名声更加显著的原因,是曹丘传播了他呀。(用“……也”式表判断。因果判断句。“所以”表原因,主谓短语“曹丘之扬也”作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

8、圣明的君王在位而百姓不受冻不挨饿的原因,不是君王能亲自耕种使他们有饭吃,亲自织布使他们有衣穿,而是能为(他们)开辟增加财富的途径。(全句是个因果判断句,其中又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也”加强判断。介词“为”后省略“之”,译时应补出。“冻”“饥”是形容词活用动词,“食”“衣”是名词的使动用法)

9、有了小的过失,又不忍督责鞭笞,他们之所以享有清雅的名声,是因为(朝廷)掩饰他们的过错。(因果判断句。所以,表示原因。盖,副词,有两种讲法:①表推测性判断,有“大概是”“大概因为”的意思。②表肯定判断,原来是)

10、吃饭是老百姓最大的事,老百姓没有吃的就无法生存了。(用“为”表判断)

11、君主不向往王道,不追求仁政(或译为:不立志施行仁政),(侍奉国君的人)却谋求使国君富有,这是让像夏桀一样的暴君富有啊。(是,代词,这,作主语;“也”表示判断。两个“富”均为使动用法。“乡道”中的“乡”通“向”,向往;道,道德,王道。“而”之前省略“侍君之人”,译时应补出)

12、汤、武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用“非“表否定判断;用“乃”表肯定判断。弑,读shì,古代称臣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为“弑”)

13、如今成为百姓的祸害,罪过在于残忍的役吏,而不辞劳苦地张网捕捉,不是体恤百姓的根本办法。(用“非”表示否定判断,用“也”加强否定判断)

14、这是愚蠢的人犯大错误的原因。(“此……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直接把主语“此”和谓语“愚者……大过”放在一起表示判断;句末用“也”加强判断)

15、所以说“夔一个人足够了”,不是“夔一只脚(一条腿)”。(用“非“表否定判断;用“也”加强否定判断)

16、我从前克制忍耐不杀它(的原因),是因为它在意外紧急的时候可能有用。(用“……者,……也”式表判断)

17、这不是真能爱好古物,只不过和庸俗的人趣味相同罢了。(或“只是和庸俗之人同好罢了”)(“是……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18、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这是什么缘故呢?(“是……也”典型的判断句格式)

文言文判断句的标志及例句(文言判断句的特点和翻译)(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