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赵心放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1)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逸闻趣事实在多多。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家中四兄弟偕两女婿共六人,嘉祜二年(1057年)参加科考全部中进士,成为流传至今的美谈。

(一)自古英雄多磨难

曾巩虽然出身于仕族,但父亲在其求学时代就去世了,他只好辍学回家,与几个兄弟姐妹跟着三十多岁的继母朱氏生活。朱氏虽然是个贤惠的女人,每天起早贪黑勤劳苦扒,但毕竟势单力薄能力有限,很难维持下去,只好带着他们回到南丰老家在族人的帮衬下过日子。

曾巩是长子,他早熟聪慧,记忆力非常强,幼时读诗书,脱口能吟诵,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他不仅自己刻苦读书,他还经常不厌其烦地督促弟弟们学习,希望兄弟们和自己一起金榜题名,摆脱生活困境,给祖宗争气。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2)

几年后,曾巩和大弟曾晔到省城去参加考试,结果是双双名落孙山,曾巩毫不气馁,和大弟第二次又去参考,同样榜上无名。这么屡战屡败几次后,与曾家不和的人就编顺口溜来嘲笑他们了:

三年一度举场开,落杀曾家二秀才。

有似檐间双燕子,一双飞去一双来。

嘉祜二年(1057年)举行会试,这一次曾家去的是曾巩与其弟曾牟、曾布及堂弟曾阜四人,另外还有两个女婿,共计六人。

继母朱氏十分担心一个也考不上,会闹大笑话。因此当六人启程前向她辞行时,她说:希望菩萨保佑你们,那怕考上一个,也算我对得起曾家的祖先,给他们有个交待了。邻家有个黄姓子弟,因为肤色较白长有满脸的豆瘢,人称黄豆子,为了一路有个照应,也随同他们一起去。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3)

野史上记载了一个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的逸事。说的是那时代当地有个民俗,每年正月十五后的第三天,赴考的学子家人,要去听墙根,就是偷偷摸摸地躲在别人家墙外听屋里人讲话,把首先听到的一言半语拿去算卦占卜,能够灵验的算出考试结果。

朱氏很信这套,去听墙根时听到了“都得,都得,黄豆子也得”这句话。“得”是当地方言,就是“做好了”的意思。朱氏听了满心欢喜,这不是在说都能考取吗?她把这话藏在心里,没给任何人述说。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4)

在治学方面,曾巩擅长的是写策论,对于应试的重点项目诗赋不太重视,因此屡试不第。欧阳修主持嘉祜二年(1057年)的会试,一改惯例,以古文、策论为主,诗赋为辅命题。这给曾巩他们创造了好机会。没过多久,就传来了喜讯,这支赶考队伍成了“福队”,曾家六个子弟全都高中进士,连随同他们一起去的黄豆子也同样中了进士。

笔者管见,这听墙根语来算卦占卜的故事,完全是个给喜事凑趣添彩的龙门阵。七人能实现金榜题名的夙愿,说明他们的的确确经历了“十年寒窗”的艰辛,也有幸遇到了欧阳修这个贵人!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5)

(二)当官能为民作主

曾巩(1019—1083年),北宋建昌军南丰(今属江西)人,字子固。入仕后先任太平州司法参军,1060年经欧阳修举荐,先后任史馆编校,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实录检讨官兼判官告院等职。任京官9年后,外放越州(今浙江绍兴)任通判。

​这一年越州发生饥荒,曾巩就通告所属各县,要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据统计共有十五万石,曾巩同意将这些粮食比正常平仓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出,顺利地度过了饥荒之年。此外春播时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后来他在齐、襄、洪、福、明、毫诸州任地方长官。在所任职之处,他注意除民害,平冤狱,治疫救灾。深受老百姓赞誉。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6)

齐州有一周姓豪族,长期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历任官吏不敢过问,曾巩到齐州任太守后,不惧威胁不受拉拢,坚持正义,将周家首恶“取置于法”。齐州城里的地势低洼,一下大雨常遭水淹,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他发动大家修渠道、筑水坝,既解决了城内的水患问题,又有利于农业生产,他离任后,当地人在大明湖畔建了座“南丰祠”来纪念他。

他刚到襄州任职时,不久就发现前任遗留下来的一宗案件中的冤情严重。他亲自主持重新审理,经过深入细致的调查,释放了蒙冤在押的一百多人。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7)

福州官府有座果园,位置不错,占地面积很大,多年来老百姓一直很有意见,但一直都敢怒不敢言。曾巩任福州太守后,下令取消官府的这座果园,租赁给无地农民种植,受到老百姓的好评。

1080年,曾巩奉命调到沧州任职,路过汴京时,时任皇帝宋神宗专门安排时间听取了曾巩对财政的看法,觉得他很有才能,当即就将他留在京城的三班院供职。1082年曾巩任中书舍人,1083年因病逝世,享年64岁。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8)

(三)文创治学是高手

曾巩的一生,成就很多。他是宋代新古文运动的重要骨干。他的散文内容广泛,义理精深,节奏舒缓,感情醇厚,气质内敛;主题明确。尤善用排比句、对偶句。

他十分重视兴教劝学,培养人才。其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够立足世界和改造世界。他曾在抚州居所侧建有一座“兴鲁书院”,亲自制定学规、亲自执教授课。

曾巩的主要成就在文,亦能诗。现存诗400余首,其诗特点是比较质朴,雄浑超逸,含义深刻,略似其文,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他的诗形象鲜明,颇得唐代诗歌神韵。他的各体诗中以七绝的成就最高,精深、工密、颇有风致。其诗文曾被选译成英文,在国外发行。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9)

请欣赏他的两首诗。

其一: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在此笔者试将他的《咏柳》改写成现代诗:

纷杂的柳枝条还没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起劲乱舞。虽然飞絮能够遮天蔽日,尔后要面临清霜降临之苦。

这首诗是继唐代著名诗人贺知章咏柳诗之后,描写春柳的力作。但两人寓意大相径庭。贺知章的咏柳诗用了拟人拟物手法,写活了柳和风,曾巩的咏柳诗则借柳讽刺那些势利小人。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10)

其二:城南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浅释诗意:春雨迅猛而下,池塘水满。远眺群山逶迤起伏,东边西侧山路崎岖。桃花和李花此刻已开过时了,只见眼前春草萋萋碧绿一片。诗人通过桃花、李花容易凋谢与小草青色长久相对比,暗示了这样的一个哲理:桃花、李花虽然美丽,生命力却弱小;青草虽然朴素无华,生命力却很顽强。

文末感言:《宋史·曾巩传》称其文“纡除而不烦,简奥而不悔,卓然自成一家”。还称他既是一个奉父母以德的孝子,又是一个兼顾弟妹于艰难之时的好兄长。曾巩的这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后人学习!

唐宋曾巩一年收入(北宋曾巩一家六人同年中进士)(11)

【作者简介】赵心放,笔名赵式,重庆市南岸区作家协会会员。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推荐:

在三千多年的烟雨传承里,弥久不衰的李姓到底情深几许?

说真的,王熙凤不适合管家

试问《红楼梦》里的哥哥们,哪个比得上呆霸王薛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