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中的《三国演义》相信很多人都看过,作者在里面刻画出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诸葛亮就是其中那个“神人”。
刘备三顾茅庐只为请他出山,司马懿也评价道:得诸葛亮者得天下。
但就是这样一个“神人”最后却没能帮助刘备匡扶汉室,一统三国。
诸葛亮
毛主席作为一个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对于历史兵法也颇有见解,因此对于诸葛亮的失败给出了3点原因。
这三点原因到底是什么?诸葛亮真的有那么神吗?
▶殚精竭虑的诸葛亮
提起诸葛亮这个人,大家应该都并不陌生,一个三国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诸葛亮的命运可以说是坎坷而崎岖的,3岁的时候就没有了母亲,8岁的时候没有了父亲,被迫和叔父生活在一起。
诸葛亮虽然从小熟读诗书,但是却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
他身边的人既看不到他的才华,也不愿意承认他的才华,这使得诸葛亮愤愤不平,于是一个人走出家门隐居在了深山中。
诸葛亮虽然人在深山里,可是他的名气却早已声名远播,和诸葛亮有着知遇之恩的刘备是在司马懿那里第一次听说诸葛亮这个人的存在。
司马懿建议他,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统一天下,需要找到像诸葛亮这样的人才,可当时的刘备并没有太在意。
之后,刘备又从徐庶那里再次听到了诸葛亮这个名字,他这才渐渐留意起了诸葛亮这个人。
既然这么多人都夸赞他,那他一定有过人之处,于是心里暗暗对诸葛亮佩服起来。
一开始,刘备并没有打算亲自去找诸葛亮的,可是徐庶却建议他,诸葛亮不是一个平常人,还是亲自去请会显得有诚意一些。
刘备
刘备向来不是独断专行之人,十分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于是他便带着关羽,张飞来到了诸葛亮的草庐中,恳请他能够出山帮助自己。
刘备向来是一个爱才惜才之人,他见到诸葛亮之后,非常坦率地表明了自己的意图。
诸葛亮见刘备如此真诚,也并没有掖着藏着,把自己对天下时局的看法跟刘备详细地讲解了一番。
这一番交谈下来,两个人相见恨晚,对彼此都非常欣赏,就这样,诸葛亮顺利成为了刘备的谋士。
可是因为刘备太信任诸葛亮,很多事情都听诸葛亮的,这也让军中的其他将领产生了不满的情绪。
可刘备却不以为然,在他心里,他得到了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
下面的人见刘备如此看重诸葛亮,自然也不敢再有任何不满,而诸葛亮也用自己的才华和学识赢得了刘备部下的尊敬和钦佩。
诸葛亮一直尽心辅佐刘备,虽然不能说是百战百胜,但也算有所成就。刘备大军先是占领了益州和荆州,后来又和孙权联合在了一起对付曹操。
后来,诸葛亮还帮助刘备选了一个人口众多,粮食富足的川蜀作为根据地。
诸葛亮
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优越的地区可以很好地休养生息,进一步增强军队实力,也好为以后的称帝打下基础。
诸葛亮在刘备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的辅佐他,在刘备去世之后也依然尽心尽力的辅佐他的儿子刘禅。
只可惜刘禅是一个扶不起的人,没有他父亲那样的雄才大略,蜀国内大大小小的事务基本都是由诸葛亮亲自料理的。
蜀国在刘禅统治时期一直在不停地走下坡路,蜀国灭亡也成为了早晚的事。
剧照/刘禅
世人都只知道诸葛亮写过那篇著名的出师表,可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之前也给刘禅写过一封奏折,和出师表的意思不尽相同。
在这份言家事表中诸葛亮写道:
我家里的妻子和孩子自己种了几百棵桑树,还有十几亩田地,家人们可以自给自足,收成好的时候还会有些剩余的部分。我平时的收入都是依靠国家下发的俸禄,除了衣食住行以外也没有其他的花费,更没有其他额外收入。我死了之后我家里不会出现任何多余的钱财,如果有,那我就辜负了陛下的信任,臣所说的没有半句假话。
诸葛亮的这份言家事更加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诸葛亮本人也正如他所说的一样,淡薄名利,高风亮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没能帮助他匡扶汉室,实现复兴大业,这一直是诸葛亮的一个心结。
剧照/诸葛亮
所以在刘备去世之后,他也一直坚持讨伐曹魏,完成刘备统一中原的愿望。
可当时的蜀国大势已去,纵使诸葛亮再怎么努力也终究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局面。
长时间的费心劳神让诸葛亮病痛缠身,最终落得了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诸葛亮就是诸葛亮,不仅死前料事如神,他在死后仍然可以神机妙算。
汉军部队内的人按照诸葛亮的遗愿并没有把他死亡的消息宣扬出去,而是默默地退了军。
司马懿在后边率领部队追击,只见汉军的军旗在半空中随风飘扬,诸葛亮坐在车里羽扇纶巾。
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觉得这肯定是孔明的计策,设好了埋伏准备引诱他深入。
于是司马懿立刻鸣笛收兵,汉军就这样逃过一劫,这件事情也被后人戏称为“死诸葛吓走活仲达”。
大军返回成都之后,按照诸葛亮先前的遗言把他藏在了汉中定军山。
整个墓穴的尺寸只放得下一个棺材,没有任何夸张的服饰和奢侈的殉葬品,刘禅也把诸葛亮追封为了忠武侯。
一代历史传奇人物就这样永远谢幕了,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有些被神化了。
但其实不然,诸葛亮本身虽然是个奇才,但是终究也是人,是人就有不完美的地方,就有犯错误的时候,即便是诸葛亮也不例外。
▶诸葛亮的3个欠缺
毛主席其实一直都很喜欢研读史书,他有一本边角都已经破得不像样子的《资治通鉴》。
毛主席已经读了很多遍了,据他自己所说,每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和收获。
对于诸葛亮这样一个历史人物,毛主席也是比较钦佩的,但是在对诸葛亮的了解中也不免指出了他身上的一些问题。
首先,毛主席觉得诸葛亮的战略战术上有着一个很大的错误,诸葛亮一开始就建议刘备先夺下荆州,益州等地区,这样才可以成就他的霸业。
毛主席
可是,从现实情况上来,这个战术策略却并不可取,因为荆州和益州两地相距甚远,蜀汉的兵力又非常有限。
而且古时候交通很不便,如果一方出现了危机,另一方不能够及时赶过去救援,这样的兵分两路向来是兵家大忌。
历史结果也证明了主席的评论,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刘备虽然及时得到了消息想要派兵过去支援。
可是因为路途太过遥远,远水救不了近火,最后关羽被砍下了头颅,荆州的失守也为后来的北伐失利,蜀汉的覆灭埋下了伏笔。
毛主席觉得诸葛亮犯得第二点错误就是用人不当,荆州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
所以应该找一个成熟稳重的将领来驻守,而诸葛亮却选择了关羽这样一个狂妄自大,恃才傲物的人。
在关羽眼里只有吕布算得上是他的对手,其他人他压根儿就不放在眼里,他不仅看不起孙权,还曾出言辱骂孙权。
剧照/关羽
这也导致了孙权和刘备的决裂,从而促使东吴投靠了曹魏一方,让蜀汉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盟友。
正是因为关羽的大意才让化装成商人的吕蒙部队成功潜入荆州,最后成功实现了偷袭。
因为关羽一个人的骄傲自大,不仅丢了荆州也让他自己丧了命,最终还导致了蜀汉整个战略布局被打乱。
而诸葛亮所犯的第三点错误就是对战局把控不利,在街亭战役当中,诸葛亮把兵力进行了分散,委托一个没有单独领兵经验的马谡进行防守。
马谡这个人虽然学识渊博,也算机敏聪慧,但他一直担任的都是谋士等类的文职工作。
对于上前线作战他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新人,所以,对于马谡来说这颇有点赶鸭子上架的意思。
但这也是诸葛亮的无奈之举,当时的蜀汉拿得出手的人才实在是少之又少。
加上诸葛亮一直都想扶持培养马谡,所以想趁着这个机会让他历练一下。
只可惜事与愿违,曹魏名将张郃率军进攻街亭,马谡惊慌失措中不知如何应对,只能守在街亭闭门不出。
剧照
而对方却是一个身经百战的老将,很快就想出了破解之法,把附近的粮食,水源等物资渠道给切断,把马谡死死困在了街亭里。
最后,蜀汉走投无路只能出门迎战,结果落得个大败的结局,街亭被夺,诸葛亮也不得不挥泪斩了马谡。
街亭的失守,让蜀汉之前的北伐功绩全部化为泡影,可以说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也许平时大家在书中或者是影视剧中所看到的诸葛亮都是神机妙算,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但诸葛亮终究不是圣人,他的功绩不可否认,但他犯过的错误也同样不可忽视。
诸葛亮
▶毛主席那些行之有效的战术
毛主席一直熟读兵书,所以也在漫长的革命道路当中研究出了许多适合我党的独特战术战略。
在当时国民党和共产党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毛主席一直采取的是扬长避短,避实击虚的策略。
1928年,毛主席在遂川、万安两县县委联席会议上就对游击战役经验做出了总结,毛主席当时是这样说的:
我们和敌人作战首先要看敌人的数量和敌人的实力,如果有能力打赢那我们就打,如果打不赢那我们就退。
后来,毛主席便把他的这一经验总结概括成了16字诀,也就是著名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退我追,敌疲我打。
毛主席所提出的这16字诀不仅简洁明了,而且通俗易懂,自从提出之后就在党中央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
毛主席
各个地区的各个根据地也因地制宜,把这一战略思想进行了实例应用。
毛主席的军事思想和战略战术也由此产生,为我党后来的防御战略的形成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也正是在这16字诀的领导之下,我党的根据地经过了几年多的艰苦奋斗终于都站稳了脚跟。
也在各地开创了新的局面,游击队的力量也迅速得到了扩大。
除了这16字诀以外,毛主席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打法,那就是坚决不以己之短攻彼之长。
也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我军也一直严格贯彻毛主席的这一思想理论。
国民党依靠美国的先进装备,那我们就依靠广大群众的力量。
国民党依托城市进行发展,那我们就依托农村进行发展,国民党擅长大规模阵地战,那我们就开拓新型游击战。
其实,毛主席所提出的“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略思想,最早源于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的庞涓率领军队围攻了赵国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
于是赵国紧急求助于齐国,齐威王立刻命令田忌为将军,孙膑为军师,率领数万部队前去营救。
田忌想要出兵直接攻打邯郸,可是却被孙膑及时阻止,并解释说道:
魏国此次大举进攻邯郸,那他们所有的精锐部队一定都集中在邯郸,他们兵强马壮的,我们过去硬碰硬占不到什么便宜。魏国把大量的部队都集中在邯郸,他们国家内部一定疏于防守,我们趁机去攻打魏国的都城大梁。庞涓一定不会放任大梁失守,肯定会放弃攻击赵国回师救援,那时我们在他们回程的路上设下伏击,一定能对他们造成重创。
一切就如孙膑所预料的那样,庞涓一听说大梁告急马上放弃攻打邯郸,回程救援,因为魏国的军队非常着急,所以并没有看出路上的埋伏。
在途经桂陵的时候,被突然杀出的齐军打了个出其不意,庞涓最后丢盔弃甲,大败而归,赵国的危机也就此顺利解除。
这场战役可以说是魏军打邯郸,齐军打大梁,也就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
在1947年的正太战役之中,毛主席也把“你打你的,我打我的”这一战略原则应用在了战场上。
毛主席
当时我军集中兵力攻打石家庄外部,还有正太铁路沿线的国民党部队,意图拿下石家庄。
国民党得到消息之后,立刻从各地派来部队赶来增援,可毛主席给出的指示却是不要理会增援部队,他们增援他们的,我们继续攻打我们的。
最后,我们在正太战役中完全取胜,共歼灭国民党部队3.5万多人,华北战局就此被扭转。
其实无论是诸葛亮也好,还是毛主席也好,他们都是不同时期的不世之才,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我们要用批判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历史人物。
不要片面地去否定一个人,或是夸张地去赞扬一个人,这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正确的历史价值观。
来源:诸夏历史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删除内容!特别说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属于商业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