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香港电影有过一段非常繁荣的发展时期。在那期间,香港电影席卷两岸三地,不仅创造了大量电影剧种,还捧出了大量演技出神入化的影帝影后们。
而在香港影视圈中,还有一个形容演员的专有词汇:甘草演员,或者称之为绿叶演员。这类演员通常都不演主角,却凭借配角的身份为影片增添光彩。
香港的绿叶演员们很多,但名字能耳熟能详的却没几个,但有一个人从60年代开始接龙套戏份,到如今获得“最佳绿叶奖”功成身退,她的名字也一度成为80后、90后儿时的噩梦,她就是罗兰。
当年的香港鬼怪片有两个标杆人物,男的是林正英,女的就是罗兰。罗兰的演技出神入化,以至于观众之间流传了这样一句话:看香港鬼片,没被罗兰吓过,那才是真的见鬼了!
她是罗兰,女版林正英,戏里有多妖邪,戏外就有多慈悲。
1934年的香港,一个混血女婴出生在一个非常平凡的家庭里,父母为她取名为卢燕英,并艰难地用微薄薪水供她读书。
卢燕英的长相不算出众,但混血给她带来的轮廓感,让她给人留下的印象足够深刻。小小的卢燕英虽然不算聪明,但从小就踏实用功的她,仍然希望上学,并靠读书来改变自己得到命运。
有人说所谓人生,就是与你的原计划渐行渐远,并因此而开启的征途。卢燕英也不例外,贫寒的家庭甚至没办法支撑卢燕英读完中学,为了养活自己,也为了赚学费回去读书,卢燕英开始了自己和演艺圈的第一次火花。
1960年的卢燕英获得了一个新名字——罗兰,那时候的她怎么也没有想到,“罗兰”这个名字会成为香港现象级的代名词,
都说努力最坏的结果就是大器晚成,在香港影视圈中一直不争不抢的罗兰正逢香港电影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各大片场都在疯狂招收龙套演员,认真踏实的罗兰也乘着东风正是开启自己的演艺生涯。
彼时的香港电影,但凡出一部,几乎都可以成为席卷两岸三地的现象级电影。很多演员都挑角色,宁愿去演一个戏份少的正面角色,也不愿意演一个反派。
但与世无争的罗兰每一次都常怀感恩的接过角色,即便她的每一个角色都是阴狠毒辣的恶婆婆,或者是无恶不作的大反派。
最耳熟能详的,莫过于83版和95版《神雕》中的裘千尺形象,罗兰在其中的扮相,再加上她对裘千仞人物的深度刻画,让所有人一想到裘千尺,首先映在脑海里的,就是罗兰版裘千尺。稀疏的长发,凄厉的笑声,着实成为多少人儿时的噩梦。
这世上没有苦是白吃的,你所经历的一切都会化作人生的积淀,并在未来某一个时间点迸发出来,成就另一个你。
角色的固化,意味着戏路变窄,这是每个演员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但似乎从来不担心自己演员生命长短的罗兰,却因此而迎来了演艺生涯的高峰。
而这个契机,也直接成就了“鬼后罗兰”的称号。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香港鬼片衍生出了一个大IP——龙婆,一个香港民间传说中最家喻户晓的神婆形象。
罗兰正是凭借“龙婆”的角色,把民间传说的神秘元素和电影情节完美交融,尤其是随着电影《七月十四》的开播,以至于每个在中华文化圈中的人们,但凡到了七月十四鬼节这种灵异时刻,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面无表情的罗兰。
那样的画面至今仍然在脑海里栩栩如生。深夜刮风的街头,四散飘零的纸灰,忽明忽暗的灯火,散乱摆放的祭品,当这些元素再遇到罗兰所饰演的“龙婆”时,身历其境的感觉会成为一辈子的阴影。
香港电影金像奖曾就1980·2002之间的香港电影评选出经典之作,共有178部电影入围,而唯一入围的纯正鬼片也只有《七月十四》一部而已。
也正是《七月十四》的一炮走红,罗兰开始了自己的鬼后生涯。从《阴阳路》系列,到《猛鬼大厦》、再到《索命女鬼》等等,就像是僵尸片必须要有林正英一样,鬼片没了罗兰出演也失去了灵魂。
演技太高的后果就是,罗兰变成了晦气的代名词,但每每受到观众们的无妄之灾时,罗兰都能一笑而过。
戏里的罗兰极尽妖邪,但戏外的她却又极尽慈悲,艺术和人生之间的区分,罗兰一直拿捏得很好。
2005年的香港电影月,为了纪念中国电影诞生一百周年,香港举办了一场全民投票活动,罗兰毫无悬念地当选了“最佳绿叶奖”,这座奖杯就像是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样,她的获奖也得到了与会所有人心服口服的祝福。
也同样是在2005年,罗兰离开了陪伴34年的TVB,开始了玩票式的出演角色。戏外的她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除了拍戏,终生未嫁的她将自己的人生都奉献给了慈善。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如今已经85岁的罗兰更像是个与岁月从容并肩,优雅老去的名媛,远离了俗世的烦扰,只修内心的慈悲与宁静。
2017年的惊悚电影《借眼》上映,罗兰宣布再也不接恐怖片了,这个香港鬼片标杆式的人物从此隐遁江湖,虽然有太多不舍,但终究笑着认同。
已经85岁了,这位香港的甘草戏骨确实应该回归自己的生活了。
罗兰之后,香港鲜少再有人能代表鬼片,而香港电影称霸两岸三地的盛状也再不复出现,就像是优雅老去的罗兰一样,香港电影似乎也正在缓缓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