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1)

20世纪,企业最有价值的资产是生产设备。20世纪,制造行业的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增长了50倍,这是管理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实际上也是真正独一无二的贡献。

21世纪,组织(包括企业和非营利性组织)最有价值的资产将是知识工作者及其生产率。21世纪,管理需要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与20世纪的贡献类似,它要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

提高知识工作和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首选,我们需要回头看看历史。人类第一次真正地深入了解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并开始对他们进行研究,仅仅只有一百零几年的历史。

第一个深入了解他们,即作为一名体力劳动者劳动,然后对体力劳动进行研究的是弗雷德里克·泰勒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2)

在泰勒首次深入了解和研究体力劳动后的10年间,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出现了空前的提升。从此以后,生产率以每年3.5%的复合增长率稳步提高,这意味着,自泰勒以后,生产率增加了50倍。没有这个成就,20世纪在经济和社会上取得的所有进步也就不可能实现。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创造了我们今天所谓的“发达”经济。

在泰勒之前,“发达”经济根本就不存在,所有国家的经济都同样是“不发达的”。在今天的不发达经济或“新兴”经济中,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没有或至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泰勒的理论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并不简单。

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的第一步,是深入了解体力劳动者的任务和分析构成任务的动作。下一步是记录每一个动作、完成每个动作需要的体力和时间。然后,我们可以剔除多余的动作。每当我们深入了解体力劳动时,我们都会发现,许多过去被视为天经地义的程序,现在看来都是毫无价值的东西,而且是可有可无的。

然后我们确定每一个生产出成品所必需的动作,并以最简单、最容易、操作人员所能承受的体力与精神压力最小和耗时最短的方式完成这些动作。随后,我们按逻辑顺序将这些动作合并到一起,使之成为一项“工作”。

最后,我们重新设计完成这些动作所需的工具。只要我们能深入了解任何工作,无论这项工作已经做了几千年,我们都会发现,传统的工具完全不是完成任务所需的恰当工具。例如,在铸造厂使用铁铲搬运沙子就属于这种情况,这也是泰勒的第一个研究项目。铁铲的形状不对,尺寸不对,把手的选择也不对。我们还发现,外科医生使用的传统工具也存在同样的情况。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3)

泰勒的理论听起来再简单不过了—有效的方法总是简单的方法。但是,泰勒通过反复试验,用了20年的时间才取得这样的成果。

在最近100年中,我们无数次地改变、修正和改进这套方法。它的名称在20世纪里也发生了更迭。泰勒自己一开始称之为“任务分析”或“任务管理”。20年后,它变为“科学管理”。又过了20年,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美国、英国和日本,它叫“工业工程”,在德国叫“合理化”。

由于泰勒和他的方法树大招风,备受争议,因此有些人利用几乎标准的“公共关系”理论,声称自己的方法可以“否定”或“取代”泰勒的方法。当泰勒实际深入了解体力劳动时,他看到的与诗人和哲学家(从赫西奥德和维吉尔到卡尔·马克思)在颂扬体力劳动时描述的完全是两回事。他们都赞美“技能”。

泰勒指出,体力劳动根本就不存在技能,只有简单和重复性的动作。能够提高体力劳动的生产率的是知识,即按照一定的方法将简单和无须技能的动作合并在一起,对它们加以组织,并执行这些动作。事实上,泰勒是第一个认为知识与劳动有直接关系的人。

正是这个原因使得泰勒与当时的工会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些工会都是同业工会,它们赖以谋生的基础就是绝不外传的手艺,它们也就是靠这种手艺控制着整个行业。

此外,泰勒主张,企业应根据工人的生产率支付报酬,即根据他们的产出,而不是根据他们的投入(如按小时计算的工作时间)。

现在的工会仍旧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是,由于泰勒认为体力劳动是由一系列操作活动组成的,因此本身不做任何体力劳动的人大多拒绝接受泰勒的主张,这些人包括古代诗人和哲学家的后裔、文艺界和知识分子。泰勒破坏了体力劳动所具有的浪漫主义色彩。

体力劳动由“高贵的手艺”摇身一变成为一系列简单的动作。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4)

发明“科学管理”的泰勒(1856—1915)十有八九还创造了“管理学”和“顾问”等术语,当时的含义仍然沿用至今。在他的名片上他称自己为“管理学顾问”,他解释说,他有意选择这些新奇的词汇,目的就是让潜在的客户注意到他提供的是全新的服务。

但是,1912年,当他在国会作证时,为了“恰当地举例说明”“科学管理”,泰勒没有提到一家企业,他提到的却是一家非营利机构—梅奥诊所,这时美国才第一次了解了管理。

泰勒的“科学管理”没有在企业中得到最引人注目的应用,相反却在国有和国营的美国陆军沃特敦兵工厂的应用产生了最大的轰动效应。

在最近100年中,许多人尝试采用各种方法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进而增加他们的工资,尽管许多人强调他们的方法不同于泰勒的方法,但是即使是效果最小的方法也是以泰勒的理论为基础的。

“劳动扩大法”“劳动充实法”和“工作轮换法”等方法也是一样,都是采用泰勒的方法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提高工人的生产率。

亨利·福特的流水生产线(1914年出现的,当时泰勒已经因年迈多病而退休了)也是一样,在他的生产线中,泰勒的任务分析和工业工程理论延伸到体力劳动的整个流程当中。

日本人提出的“质量圈”(quality circle)、“持续改善”(kaizen)和“准时生产”(just-in-time delivery)等概念更是一样。

W.爱德华·戴明(W. Edwards Deming,1900—1993)提出的“全面质量管理”是最好的例子。他所做的就是严格按照泰勒的方法分析和组织工作,这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精髓所在。

但是随后在1940年左右,他在(泰勒去世后10年才出现的)统计学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质量控制(quality control)。

最后,在20世纪70年代,他用闭路电视和计算机模拟法替代泰勒的秒表和动作分解照片(motion photo)法。但是,戴明的质量控制分析法与泰勒的效率专家法(efficiency engineers)简直一模一样,而且具有相同的作用。

尽管泰勒有许多缺点,但是他的影响力是其他美国人所无法比拟的,包括亨利·福特。“科学管理”(及其替代者“工业工程”)成为一种风靡全世界的美国哲学体系,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了美国宪法和《联邦主义者文集》(Federalist Papers)。19世纪唯一能够与泰勒的理论分庭抗礼的世界性哲学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5)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科学管理及福特公司以泰勒的理论为基础的生产线席卷了整个美国。20世纪20年代,科学管理在西欧大行其道,并开始登陆日本。

德国和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取得的成就要直接归功于它们在培训或训练中运用泰勒理论的做法。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德国总参谋部在士兵的职责和军事训练中运用了“合理化”理论,即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在这个基础上,希特勒得以在短短6年(从希特勒上台到1939年)中建立起一台庞大的战争机器。美国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尝试运用同样的理论培训产业工人,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全面推广泰勒的理论。

虽然美国参军的男性要比德国多,同时在工厂从事生产的男性比德国少,但是由于美国全面推广了泰勒的理论,因此美国在工厂的产量上要胜出德国一筹。

另外,由于采用了基于培训的科学管理法,美国普通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是希特勒统治下的德国和欧洲的两三倍。科学管理使得美国能够在战场上比德国和日本集中更多的兵力,同时在产量上仍可以比德国和日本多出几个数量级。

1950年以来,西方国家以外的其他国家大多都仿效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做法发展自己的经济,它们利用科学管理理论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

在此之前取得的所有经济发展成就都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首先是18世纪的法国,其次是1760~1850年的英国,最后是19世纪下半叶新崛起的经济大国德国和美国。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起来的非西方国家,从日本开始,没有采用技术创新的方式。

它们反而引入了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泰勒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培训方式,并利用这种培训方式几乎在一夜之间大幅度提高了工人的生产率。

而在当时,这些工人大部分无一技之长,而且这些国家仍旧未进入工业化阶段(例如,1950年日本几乎2/3的劳动人口仍旧以种田为生,除了种水稻以外,他们在任何工作上都缺乏技术培训)。

然而,虽然这些新兴的劳动力具有较高的生产率,但是在长达十年左右的时间里,他们的工资仍旧处于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因此发达国家可以生产的产品,这些国家或地区(先是日本,然后是韩国,随后是中国台湾和新加坡)也可以生产,但劳动力成本只是发达国家的一个零头。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6)

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的未来

泰勒的理论当时是为制造业的体力劳动设计的,而且一开始只适用于制造业。但是,即使在这些传统的缺陷内,它的应用范围仍旧非常广阔。

在仍旧靠体力劳动,特别是靠制造业的体力劳动来维持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国家(即“第三世界”国家,它们有大量的年轻人口,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同时这些人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几乎没有什么技能)中,泰勒的理论仍旧将是它们的组织原则。

另外一方面,许多知识工作者既做知识工作,也做体力劳动。我称之为“技术人员”。这些人包括掌握了深奥知识的人。

为了防止患脑动脉瘤的患者出现致命的脑出血症状,外科医生在准备做切除手术前需要花几个小时的时间进行诊断,这要求医生掌握深奥的专业知识。

随后,在手术过程中,患者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并发症,这时又需要医生具有深奥的理论知识和精准的判断能力。但是,手术本身是一项体力劳动,即由重复的手工操作组成的体力劳动,医生需要快速、准确和按照统一的标准完成这些手工操作。

有关这些操作的研究、组织、学习和实践方法与任何体力劳动完全一样,也就是说与泰勒最初为工厂作业提出的方法一模一样。

尽管如此,在发达国家中,最主要的挑战不再是提高体力劳动的生产率,我们面临的首要挑战将是提高知识工作者的劳动生产率。

在每一个发达国家,知识工作者都迅速成长为一支规模最大的劳动力大军。在美国的劳动力总人口中,他们的比例可能已经达到2/5,而在其他发达国家中,他们所占的比例虽然比美国小,但也在快速增加。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7)

在过去的100年内,从全世界众多国家和行业之中脱颖而出的国家与行业都具有一个共性,即它们成为提高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的领头羊。在这些国家中,以美国为首,日本和德国紧随其后。

从现在起50年内,在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方面采取最具系统化的措施,且做得最成功的国家和行业,将挤入世界经济的前列。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很可能成为对人的管理的中心,正如100年前(即弗雷德里克·W.泰勒那个年代)这个中心是围绕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展开的一样。

发达国家唯一可能有希望拥有的优势就是准备从事知识工作、接受过有关的教育和培训的劳动者。在这方面,无论是在质量上,还是在数量上,发达国家都可以再保持50年的巨大优势。

但是,这种优势是否能转化为绩效,取决于发达国家及其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公司和每一个组织是否能够提高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而且提高的速度要与这些国家在过去100年内提升体力劳动者的生产率的速度一样快。

最重要的是,在将来,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生死存亡和繁荣昌盛的关键。

本文摘自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第5章 机械工业出版社

行为经济学家泰勒(在泰勒之前发达)(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