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个泗水亭长能够在沛县混的风生水起,和萧何、曹参这些人的帮衬是分不开的,一个好汉三个帮吗!和刘邦相比萧何等人尽管职位更高,但他们却没有刘邦的胆量大,因此他们才为刘邦所用。刘邦能用人、会用人是世所共知的,大家津津乐道的“汉初三杰”,就是刘邦一手培养,而且“汉初三杰”的说法,最早也是刘邦提出来的。

萧何:沛县的干吏,刘邦的搭档。

萧何被列入“汉初三杰”,很多人并不认同,就像他被评价为功臣第一,同样被很多人认为“名不副实”一样。私下里大家都认为萧何的能力一般,不过是刘邦的老部下和好搭档而已,但是他们看不到萧何的过人之处,而刘邦却能发现。

萧相国何者,沛丰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1)

萧何和刘邦是老相识,在沛县做主吏,负责考核官员,管理官员们的选拔工作,业务能力是十分突出的。他们两个人早就建立了合作关系,萧何利用自己沛县主吏的身份,为刘邦提供庇护。

高祖为布衣时,何数以吏事护高祖。——《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没做泗水亭长时就经常惹事生非,少不了萧何为其做保护伞,否则刘邦恐怕早就啷当入狱了。至于刘太公从中打点了多少给萧何,则不得而知,但却可以确信两人由此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高祖为亭长,常左右之。——《史记·萧丞相世家》

后来刘邦做了泗水亭长,萧何更是成为了刘邦的左膀右臂。而刘邦这位大人长者做了泗水亭长以后,一方面横行乡里,一方面把很多人安排进体制内公干,途径就是利用萧何作为沛县主吏,负责掌管官吏进退的优势。事情不会白做的,萧何和刘邦都赚了不少,且沛县上上下下都有他们的人,这为后来刘邦发动起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高祖以吏繇咸阳,吏皆送奉钱三,何独以五。——《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2)

刘邦每次出公差,大家都会给他盘缠,其中萧何给的最多,别人给三百,他就给五百,因为他和刘邦的关系非比寻常,刘邦相当于萧何的金主,他们的关系自然不能和他人一样。

婴已而试补县吏,与高祖相爱。——《史记·樊郦滕灌列传》

萧何和刘邦配合的十分默契,由刘邦牵头去物色买主,而萧何则估价而售。于是沛县内大小官吏都遍布两人的眼线,形成了不小的势力,经常跟在刘邦身边的小弟夏侯婴,也做了沛县的候补县吏。

及高祖起为沛公,何常为丞督事。——《史记·萧丞相世家》

等到刘邦在沛县起兵的时候,萧何成为了刘邦的副手,负责辅助刘邦做出决策,如果刘邦这期间有什么意外的话,萧何将是继任的最佳人选。

沛公至咸阳,诸将皆争走金帛财物之府分之,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沛公为汉王,以何为丞相。——《史记·萧丞相世家》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3)

刘邦兵进咸阳,手下的大多数人哪里经历过这个,他们开始抢夺财物,和土匪没有什么两样。刘邦这个大人长者也想在咸阳宫里做现成的皇帝,不想再去奋斗了大汉为了防止其他人和自己分一杯羹,还让人把守住函谷关口,妄图组织项羽的大军进入关中。萧何没有这么做,他率先到了府库,把秦的各种法律、文献收集起来,避免了后来被项羽付之一炬。在其他人眼里的废纸,在萧何眼里却是无价之宝,他知道打天下自己不行,但论治理国家,没有这些文献万万不行,刘邦统一天下后搞的“汉承秦制”,其基础就是这些文献。刘邦做了汉王后,萧何自然成为了丞相,因为你让其他人冲锋陷阵可以,让他们治理国家不行,那叫一窍不通。

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数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史记·萧丞相世家》

前方是战事,后方是政事。刘邦统领汉军在前方厮杀,萧何在关中负责处理发小政事,并全全负责兵源和粮草的调度。刘邦虽然多次被项羽击败,每次又能重新崛起,主要在于可以通过迅速补充兵源恢复战力,这里面萧何功不可没。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4)

大家只看到了萧何的平庸,而刘邦才知道萧何的伟大,化腐朽为神奇,本来就是领导者的特质之一,没有识人的慧眼,恐怕难以成就非常的功业。

张良:没落的贵族,脱俗的谋圣。

提到张良,很多人会把他和神仙划上等号,谋圣算无遗策,帝王之师的名头掩盖了张良的过去。六国没落贵族后裔,并没有像其他人一样沉沦,除了本身的努力外也需要环境的支持。否则张良不过是一个曾经刺杀过秦始皇的刺客,一个在下邳隐居的任侠,和那个我们所熟知的谋圣相去甚远。

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5)

秦灭韩的时候,张良年纪还小,也没有在韩国做官。韩国被灭时,他家里还有三百家奴,张良一下子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没有人告诉他未来的路要怎么走才好。这个时候和自己相依为命的弟弟也去世了,张良感觉这个世界似乎都在和自己做对,本来自己就是个妥妥的大韩丞相的命,如今除了钱一无所有。“我好恨!暴秦,嬴政,我诅咒你们!”张良没有安葬弟弟,而把钱财用来招募刺客,在他看来,嬴政就是万恶之源,只要杀了嬴政,一切就都结束了。这个时候的张良只是一个一心复仇,且满脑极端思想的单纯复仇者。

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赵良找到了沧海君在博浪沙伏击秦始皇,结果没有击中秦始皇的车架,而是击中了副车。秦始皇大怒诏令天下通缉刺客,张良只要隐姓埋名,逃到了下邳隐居起来,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刺杀并不是自己想的那样容易,想要灭秦就要聚集天下人的力量。

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常杀人,从良匿。——《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6)

张良在下邳主要做了两件事,第一是读书谋求灭秦的办法,第二是做任侠,用家族积累的财富,收容那些亡命之徒和反秦义士,为灭秦创造可能。项羽叔叔项伯,就曾经因为杀人被通缉,到了下邳被张良隐匿起来。张良早已经改头换面,堂而皇之的在下邳成了“知名人士”,因为他出手阔绰愿意结交人,所以无论官府还是江湖都要给他几分薄面,毕竟大家都是为了活的更好,张良这样的财神爷,谁都不愿意得罪,大小也要卖他个人情。

后十年,陈涉等起兵,良亦聚少年百余人。景驹自立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沛公将数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属焉。——《史记·留侯世家》

陈涉在大泽乡起义,一时之间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张良也在下邳聚集了几百号人马开始自己的反秦事业。这时景驹自立为楚王,就在附近的留县,张良于是决定去投靠景驹,你说张良为什么不自己干,而要投靠他人,这就是答案,张良可以做个参谋,但要自己独立成就大事,却是万万不能的。在去见景驹的路上,他遇到了刘邦率领的几千人马,刘邦把张良的队伍直接收编了。

沛公拜良为厩将。良数以《太公兵法》说沛公,沛公善之,常用其策。良为他人言,皆不省。良曰:“沛公殆天授。”故遂从之,不去见景驹。——《史记·留侯世家》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7)

刘邦没把张良直接干掉,而是封张良做自己的厩将,刘邦很清楚“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的道理。张良把自己《太公兵法》的内容讲给刘邦听,刘邦不仅能听取他的意见,还经常采用,张良在此之前对其他人也说过《太公兵法》,但是没有人能听得懂,因此张良说:“沛公真是天命所归之人!”刘邦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接纳,他可以包容接纳他人的意见,张良的主意他可以接纳,这就是给了张良机会。

没跟随刘邦前,张良不过是一个刺客,一个热血青年而已。但自从跟随了刘邦之后,他才发挥出了自己智囊的优势,进而而成为帝王之师,帝王之师不是因为他的能力,而是因为刘邦能接纳他的建议。

韩信:从执戟郎到汉军主将的华丽蜕变。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史记·淮阴侯列传》

韩信是个有志青年,而且他很有战略眼光,天下皆反的情况下,他认为楚国项梁最值得投靠,因此佩剑渡江去投靠到项梁麾下,但是初来乍到的韩信,并没有机会引起项梁的重视,因此并没有扬名。

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8)

项梁在定陶被章邯所杀,韩信又成了项羽的部下,作为郎中陪伴在项羽身边,亲眼目睹项羽的军事指挥才能,韩信默默的把这些记在心里。韩信给项羽提建议,但是项羽都没有采纳,并非项羽不能纳谏,而是韩信的计谋未必比项羽高明。

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9)

韩信到了汉军中,并没有展现出能力,那是因为他缺少机会。而且还因为犯了错误,按照军法要被杀头,这时他发现监斩官是刘邦身边的亲信夏侯婴,于是他大声说:!“难道汉王不想得天下了吗?如果想的话,为什么要杀对他有用的人呢?”夏侯婴被韩信的话所吸引,同时看韩信相貌不凡,便和他攀谈起来,结果发现韩信很有见识,于是上报刘邦免除了韩信的死罪,但是刘邦没有立刻见韩信,而是拜他为治粟都尉,韩信成了萧何的下级,刘邦的目的是让萧何进一步考察韩信。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10)

韩信为了把握住机会,不断创造机会和萧何接近,通过多次交流,萧何确定韩信确实是个人才。但是刘邦还是没有下定决心启用韩信,因为那意味着要把部分汉军的军事指挥权交给他,这里面有巨大的风险,刘邦不会忘记背叛自己的雍齿,差点让自己输的一无所有。为了让刘邦下定决心,萧何和韩信上演了一出“萧何月下追韩信”的闹剧,刘邦当然看得出其中的玄机,不过通过和韩信的直接交流,他能够确信韩信是个人才,不过一开始刘邦只是把韩信留在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并没有给韩信军事指挥权。

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史记·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优点和事例(戏说刘邦千里马易得)(11)

韩信同刘邦一起经历了彭城之败,他目睹了项羽的强大,知道了自己的不足。刘邦从这个时候开始,对韩信委以重任,但并不是让他去对抗项羽的楚军主力,而是让韩信去对付魏国和代国,由自己统领汉军主力牵制项羽。韩信不断取得胜利,一步步建立了自信,在垓下之战前,更是杀死了楚军的主要将领龙且,这样一来连项羽都感到恐惧了,有人说龙且之败是因为轻敌,确实龙且把韩信当做了楚军的执戟郎来打,而韩信则把龙且当做了项羽来对待。当项羽被围困在垓下后,韩信所率领的汉军数倍于楚军,并形成了对楚军的合围之势,这个仗怎么打都会赢,韩信选择了利用“四面楚歌”的办法,彻底击溃了项羽的斗志,从项羽选择主动突围的那一刻开始,就注定了他过不了乌江,他接受不了自己的失败,确实他并不是在战场上输给了韩信,而是在政治上输给了刘邦。

没有跟随刘邦之前,韩信不过楚军中一执戟郎,穷其一生也那种突破,但在刘邦麾下却成了万人敌的将军,人的成功源于能力但决于选择,果然一点不差。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