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小时不看手机,你会不会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哪怕是假期和家人在一起;,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我们总是在错过之后才能明白?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我们总是在错过之后才能明白(我们为什么总是怕错过)

我们总是在错过之后才能明白

两个小时不看手机,你会不会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哪怕是假期和家人在一起;

忙了一整天,刷朋友圈是不是一定要翻到“上次看到这里”;

618、双十一,如果什么都没买,会不会感觉错过了优惠的机会;

其他孩子报了各种兴趣补习班,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的话,会不会担心他没有特长,将来落后于人……

我们总担心会错过些什么,小到一次特卖、朋友圈的新鲜事、一篇可能会改变自己的文章,大到投资机会、职业选择、孩子的成长……

2013年,牛津英语词典收录了新词叫“FOMO”,意思是“害怕错过”,这种“担心其他地方可能正在发生令人兴奋或有趣的事件”的感觉,被称为“错失恐惧”

害怕错过,常常让我们陷入另一个选择可能会更好的选择困难、以及“早知道就好了”的焦虑。

选择了一条路上的细水长流,又挂念另一条路上是不是有高山大海,越是想着“如果那样可能会更好”,也就越难对当下的生活感到满意。

美国风险投资家、私募股权投资者帕特里克·麦金尼斯,曾为世界银行、摩根大通集团提供建议和战略咨询,后来创立了咨询公司,为投资者、企业家提供战略建议。

他发现,投资中最常见的心理就是“错失恐惧”,人们总是陷入“我是不是错过了最好的投资机会”的患得患失,而今在智能手机、社交媒体的助推下,信息无处不在,错失恐惧已经演蔓延到全球各地,成为一种文化危机。

他的《错失恐惧》一书,探讨的就是如何看待错失恐惧症,不被繁冗的信息干扰,学会权衡选择的成本和收益,提高决策力和行动力,将注意力转移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焦虑,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一个生命,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都倾向于追求更好的、更有利于自己的,才能在适者生存的竞争中取胜。

只是伴随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我们不间断地获取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和其他人的生活高度互联、共享,也就更容易从互相对比中产生焦虑,就像作者所比喻的:进入一场由数字欺骗和非对称信息主导的自欺欺人的战役。

比如说,“从前慢,车马邮件都慢”,一个人一生可能都局限在有限的地域,没有走出过小镇,更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发生的什么。

现在,只要打开手机,你可以看到万里之外的同龄人跟你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看到阿拉斯加的鳕鱼跃出水面、看到大洋彼岸的海鸥拂过费城……

世界那么大,你不一定会走到,但一定能看到。

各个城市一定要打卡的地方、城市必吃榜、“一生要看的100部电影、要走到的100个地方”……我们的大脑里充满了这样的清单。

在被高度包装的社交媒体世界里,我们会进入一种“对照焦虑”。

也就是说,你看到其他人正过着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不管是不是认识对方,都会忍不住对照自己的生活状况。

比如我们看到李子柒充满美感的田园生活时,就会对日复一日的“打工人”生活陷入怀疑和不满;看到朋友圈悠哉悠哉的逛街、喝下午茶、精致的生活,就难免觉得自己活得很辛苦。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无数人都在提醒你,生活还有另一种可能,你可以拥有更好的。

父母为什么会成为最焦虑的群体?

从前他们眼中“别人家的孩子”可能只有邻居家小孩、同校的学霸,而今天“别人家的孩子”可以是考出全省、全国最高分的孩子、是各个领域最顶尖的人才、是30岁之前儿女双全、35岁财富自由的年轻人……

作者认为,从本质上讲,错失恐惧症和人的雄心、抱负有关,根植于人们对比当下的事物更宏伟、更优质、更光鲜的事物的追求。

但是当我们只看到这些食物“更宏伟、更优质、更光鲜”的一面、而忽略它们完美滤镜之后的真实面目时,就会陷入无限的焦虑。

最近有一个新闻,13岁的女孩媛媛,每天被妈妈强迫跳绳3000下,导致膝盖软骨磨损。

而妈妈让她跳绳的原因,是担心孩子个子矮,想抓住身高发育的尾巴,让她的身高能够窜一窜,结果却得不偿失。

小品演员蔡明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和儿子一度吵得不可开交,当时为了让儿子能在30岁之前结婚,一天安排了7场相亲,儿子相亲相到几乎抑郁。

无奈,两人最后签署了一份和解协议,儿子承诺,37岁之前自主解决婚姻问题,母亲蔡明不许再干涉。

摆脱错失恐惧,需要我们分清两种决策,一是低风险决策、二是高风险决策。

低风险决策是那些平淡无奇、对生活的影响微不足道的事,比如双十一买哪些日用品、周末去哪里玩儿这些问题。

既然是低风险,就意味着即使选择错误,代价也是很少的,你还有重来的机会,所以不需要消耗太大的精力和情绪成本在上面。

高风险决策带来重大的、有可能是决定性的中长期影响,在做出决定之前就需要一个结构化的、深思熟虑的过程。

怎么选择才会最大程度上规避高风险、不后悔错过,书中提出了四个建议:

首先,保持开放的心态。

不要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幻想会有怎样的结果,比如买了房子就一定会升值、报了补习班就一定会提升成绩、个子矮就没有竞争优势、30岁前不结婚就会孤独终老……

其次,知道什么东西重要。

明确你想要达成的目标和你认为可以接受的结果,比如房子是给自己的家,这是最重要的,升不升值不重要;

再有,依赖事实,而不是情感。

收集信息,从你最信任的人那里获取信息和建议。

最重要的,是记住,你是在选择最好的,而不是排除最差的

把你所有的事情按照目标排序,按照重要度去安排,然后全力以赴去实现你认为最重要的那件事。慢慢地,随着你最重要的那件事的进度能如你所愿,你就会对人生充满信心。

作者在书中写到:信心是错失恐惧症的最好解药,那种一种“无论做何选择,都有信心过好自己”的感觉。

世界那么大,风景是看不完的,路也是走不完的。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是一种笃定,更是一种智慧。

人生一世,正是因为有了无数的错过,才凸显出你所拥有的东西的珍贵。

点个【在看】,把有限的精力留给我们能掌控的的东西,才会有踏实的幸福感。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主播 | 素年锦时,素年锦时FM。

图片 | 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