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石刻文化:美丽山水间的别样风景,下面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桂林山水甲天下原来是真的?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桂林山水甲天下原来是真的(桂林山水甲天下)

桂林山水甲天下原来是真的

原标题:石刻文化:美丽山水间的别样风景

桂林生活网—桂林晚报讯(记者梁亮)桂林石刻以摩崖为主,至今留存有唐代至清朝的石刻2000余件,是全国摩崖石刻尤其是唐宋以来摩崖石刻留存最多、最集中的地方,有“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之说。桂林石刻主要分布于市区的普陀山、龙隐岩龙隐洞、虞山、象鼻山、南溪山等30余处风景名山洞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摩崖石刻与桂林山水有着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游山玩水的同时,也对桂林石刻叹为观止。各处以石刻为亮点的公园景区,也就此成为桂林文旅融合的典范。

底蕴 唐宋题名之渊薮 以桂林为甲

桂林的独秀峰、叠彩山、七星山、象鼻山、南溪山、西山、隐山等等,它们的形象姿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构成了各不相同的风光特色,但是这些名山却共有一种景观,那就是在山崖上或洞穴中都密布着摩崖石刻,这种奇观,古人称赞为“诸山无一处无摩崖”。

至今,桂林城内35座名山胜处的崖壁上,还留存有众多唐至清代的摩崖石刻和唐宋时期的摩崖造像,同时,散布于市区和乡村各处的大量元至清代的碑刻,与摩崖石刻共同构成了桂林石刻的整体。由于桂林的摩崖石刻及摩崖造像数量有2000件之多,2001年,国务院把唐至清代的“桂林石刻”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桂林以摩崖石刻为主,而且85%以上的石刻是有关于桂林山水的。这就形成了桂林石刻最重要的特点:以摩崖为形式,以题名、题记、题诗、题榜为体裁,以记载开发山水、留刻游踪、抒发观赏感受为内容的石刻。清代著名金石学家叶昌炽曾称赞:“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由此,桂林石刻有了“甲天下”的美誉。

融合

石刻保护取得长足进步

碑刻爱好者口口相传:“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桂林是全国摩崖石刻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这些在当时铭刻于青山绿崖间的文辞墨迹,与自然景观构成了和谐互补的统一体,成为桂林山水人文景观的一大特色。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工作。2015年,桂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寻找桂林文化力量,挖掘桂林文化价值”战略,实施了“整理抢救、研究包装、保护利用”历史文化保护利用工作三部曲,石刻保护事业取得长足进步。

2017年1月,桂林出台了《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石刻保护有了更具可操作性的地方性法律条款。2018年7月,桂林市又推出《桂林市国有石刻保护资金管理办法》,对《桂林市石刻保护条例》进一步补充和细化。法律法规的推出、实施,在文物巡查、经费保障、案件处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从市文广旅局了解到,目前,《桂林石刻总体保护规划》已委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编制,《桂林石刻———桂海碑林文物保护规划》已通过国家文物局评审。文物部门还根据每件石刻不同病害情况,因碑施策,通过开凿排水引流槽、制作碑檐、建护碑亭、涂刷清漆、清理表面沉积物、清洗漆膜覆盖、保护性填色等不同方式对石刻本体进行有效保护,取得了良好效果。2017年起,桂林石刻的科技保护项目持续展开。

此外,桂林市与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开展摩崖造像专题调查和数字化采集,推进石刻拓片采集、“桂林古代石刻文化”调查等学术研究工作。桂海碑林博物馆相继出版了《追溯千年——— 石刻永流芳》《桂林石刻撷珍》《桂林石刻文化》《桂林石刻书法选集》(唐宋卷)等专著,《桂林石刻碑文集》也即将出版。桂林石刻研究和利用,已经取得了“吹糠见米”的效果。

位于七星公园内月牙山西南麓的桂海碑林博物馆成立于1984年,是桂林市从事石刻保护、研究、陈列和宣传的专题博物馆,也是华南唯一的石刻专题博物馆。馆藏唐代至民国时期摩崖石刻213件,这里有自明代起便已是“摩崖殆遍,壁无完石”的桂林石刻最集中的岩洞龙隐洞和龙隐岩,其中有全国罕见的名刻《平蛮三将题名》《元祐党籍》等和米芾、朱希颜、曾布、石曼卿、康有为等著名人文的诗文翰墨。馆内《山水有清音——— 桂林石刻文化展》和《桂城遗痕——— 桂林古代大型石刻展》全面展示桂林石刻的发展历程和艺术品质。

过去,桂海碑林的参观区域小,展厅面积小而凌乱,十多个人都在一个房间办公。2009年,国家、自治区发改委拨款改造旧展厅,完成了专题陈列。2015年,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专程来桂海碑林博物馆调研,他对桂海碑林中关于桂林石刻文化和山水融合的介绍表示满意,他希望借助桂林石刻文化的深厚底蕴,将桂林石刻文化做大做强,提高影响,有更大的发展。2017年,市政府专门拨款140多万元用于桂海碑林博物馆疏解空间,设立大型石刻展示石刻长廊的建设。

这两年,桂海碑林博物馆利用三维技术,建立了石刻数据库,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市民游客来到博物馆就可看到全市石刻的全貌。下一步,该馆还会将各县区乃至整个广西的石刻逐步进行拓片采集,完善数据库。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桂海碑林了解了博大精深的石刻文化,喜欢上石刻文化。

体验

石刻是桂林山水文化的绝佳表现

近日,记者再次来到桂海碑林。沿着小东江,顺着山麓一路向前,便是龙隐洞。初入时有些幽暗,前行几步突然通透,洞壁的一面插入小东江中。洞顶有一条蜿蜒的石槽,洞壁被水剥蚀出均匀的斑痕,很像龙鳞。传说这是老龙隐睡的地方,后来它破壁而飞了,至今还留有古人“破壁而飞”的题刻。洞中有大量的摩崖石刻,最早的是西壁上唐朝乾宁元年(公元894年)张浚、刘崇龟的《杜鹃花唱和诗》。出得洞来,只见楼阁飞檐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格外雅致清静。这正如清人《查礼游记》所写,“由磴道数十武,即龙隐岩,岩与洞近,故以洞之名名岩”。

随着讲解员的介绍,记者看到,桂海碑林以山水纪游题刻为内容的题名、题记、题诗和题榜最为精彩。从一块块石刻中,古人对桂林山水的迷恋喷薄而出。山水的状貌、神韵深深地烙印在大家的心底,甚至还能照亮失意暗淡的心灵。

全国各地的游客来了又走了,无不忘情于龙隐岩的山光水色之中。全国各地展示收藏古代石刻的碑林有许多,著名的有西安碑林、曲阜孔庙碑林、焦山碑林、杭州碑林、西昌地震碑林、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泰山石刻、浯溪碑林等等。来自福建的陈先生酷爱书法,几乎走遍了国内的碑林。在桂海碑林,他由衷地感叹:“数千年来,人们奔向自然山水的脚步始终没有停歇。龙隐岩洞由唐至清代传承有序的纪游石刻,就是桂林山水文化丰富积淀的绝佳表现。桂林千年来的岁月就在这些生动的细节中充满风雅的韵致。”

从唐代到清代,游览山水赋诗属文而后摩崖题刻,一直是来到桂林的文人酷爱的文化风习和传统。这些石刻,就像打开桂林古代历史的一扇窗,向人们展开了一幅幅生动多彩的历史画卷。它是桂林历史文化的一颗明珠,更是桂林文旅融合过程中最闪耀的光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