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童扶下紫云来,不辨东西与南北。

一饮千钟百首诗,草书乱散纵横划。

张旭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

▲张旭

张旭(约675年-约750年),字伯高,一字季明,汉族,唐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性好酒,每醉后号呼狂走,索笔挥洒。被后世尊称为"草圣"。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3)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4)

▲张旭醉酒狂书

张旭性豪放,嗜饮酒,大醉后,呼叫狂走,落笔成书,甚至以头发蘸墨书写,故又有"张颠"的雅称。后怀素继承和发展了其笔法,也以草书得名,并称"颠张醉素"。

张旭的书法,始化于张芝、二王一路,以草书成就最高。以继承"二王"传统为自豪,字字有法,另一方面又效法张芝草书之艺,创造出潇洒磊落,变幻莫测的狂草来,其状惊世骇俗。

草书作品赏析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5)

▲《古诗四帖》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6)

▲《草书心经》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7)

▲《肚痛帖》

BUT!!

张旭草书惊世骇俗,使得其传世仅存的楷书作品更显弥足珍贵!

张旭草书纵放奇宕,而《郎官石柱记》楷势精劲凝重,法度森严,雍容闲雅兼而有之,被称为张旭存世的唯一楷书作品。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8)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9)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0)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1)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2)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3)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4)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5)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6)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7)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8)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19)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0)

▲《郎官石柱记》

有关此序,后人评论如下:

《古今法书苑》谓:“张颠草书见于世者,其纵放奇怪近世未有,而此序独楷书,精劲严重,出于自然。书一艺耳,至于极者乃能如此。其楷字概罕见于世则此序尤为可贵也。”

明赵涵《石墨镌华》谓此记“笔法出欧阳率更,兼永兴,河南,虽骨力不递,而法度森严。”

有赞云:“长史草书,颓然天放;略有点画处而意态自足,号称神逸”,“长史真书《郎官石柱记》作字简远,如晋宋间人。”

此序的珍贵程度可见一斑。

除上述《郎官石柱记》外,另有《严仁墓志》,同样疑为张旭楷书作品,然而是否属实,业界尚有争议。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1)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2)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3)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4)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5)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6)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7)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8)

▲张旭楷书《严仁墓志》高清拓本

此《严仁墓志》于1992年1月在河南省偃师市磷肥厂出土,全称《唐故绛州龙门县尉严府君墓志铭并序》,由张万顷撰、张旭书,现藏于偃师商城博物馆。

关于《严仁墓志》的书写者是否是张旭,目前学术界还存在争论。樊有升、李献奇、李志贤将《严仁墓志》中的字和《郎官石柱记》中的字比对后,认为《严仁墓志》可能并非张旭所书。

正如苏轼所言,俨然晋人楷书风气。而《严仁墓志》中较多的字线条尖细,外露锋芒,气息上与《郎官石柱记》相异。

那么《严仁墓志》到底是不是张旭所书呢?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29)

认为《严仁墓志》确实是张旭所书的支持党们,理由如下:

首先,志文署名者为“吴郡张旭”,据《新唐书》记载,张旭在墓志所示时间确实身处洛阳,且当时并无与张旭同地同名人氏;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30)

其次,墓主严仁虽官职较小,但古人重孝道,断不会伪造名人书写墓志;且张旭书法虽有大名,但官职低微,官场亦不得志,所以请张旭写墓志亦非难事,所耗费用也不会太多;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31)

再次,墓志作伪多见于后人, 目的只为牟利。而当时墓石是埋于地下的,记录死者生前事迹,不存在牟利问题,且出土后经鉴定,石质确为唐代,更无后人作伪可能。

古人评张旭的书法(观草圣张旭的楷书造诣)(32)

那么为何此志文些许字体与《郎官石柱记》的字体不同呢?

要知道,书写时间的不同和心情的差异也可能会出现字体书写差异

此外,艺术家不同阶段的书写风格也会有一定差异

另外,刻工的水平也是造成同一艺术家字体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更何况《郎官石柱记》并非原石,传世仅王世贞“宋拓孤本”,其间经过几手更不可知,因此,字体存在差异更无法避免,这无疑也为支持党们提供了更为充分的现实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