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似乎天生同情弱者,所以崇拜的英雄大多是悲情英雄或是失败的豪杰,比如项羽,比如岳飞,比如文天祥,比如于谦、史可法,甚至“戊戌六君子”。这些英雄的事迹大都很悲壮,也很令人扼腕叹惜,因为他们大多明知无用却去奋斗牺牲,或者即将成功却功亏一篑。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1)

其实,英雄的另一种境界岂不更好:

了却君王天下事,嬴得生前身后名。

这是一种多么酣畅淋漓的成功,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人生赢家且人生圆满。而且,翻翻史书,这类人物也不鲜见,有一首唐朝的边塞诗中就曾出现了三位这样的成功英雄,这就是唐代诗人李益的《塞下曲》: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入关。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

这三位英豪,便是班超、马援和薛仁贵。“伏波惟愿裹尸还”用的典故是汉朝伏波将军马援,“定远何须生入关”指的是比马援还早的定远侯班超,“仍留一箭射天山”则是指“三箭定天山”的薛礼薛仁贵了。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2)

扬威域外万里封侯

班超,是一个如神一般存在的人物。而他所在的汉朝又是一个充满雄心壮志,可以大展宏图的朝代。班超,字仲升,东汉扶风郡平陵县(今陕西咸阳东北)人,他出生在一个非常“牛”的儒学世家,父亲班彪是两汉时期的大学问家,哥哥班固是《汉书》的作者、与司马迁齐名,妹妹班昭是一位了不起的古代才女,同样是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经常进皇宫给皇后和贵人们讲课,在班固身后续写完成了《汉书》,还写过《女诫》。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班超自幼耳濡目染,自然也是熟读经史,博览群书,但他却是一个另类,虽然在父兄的逼迫下,跟着哥哥在洛阳抄写文书,后来又在父兄的引荐下做了掌管奏章和文书的兰台令史(皇家档案馆管理员),但是,班超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他掷笔长叹说:“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后汉书·班超传》)于是在四十二岁的时候投笔从戎(这个成语就来自于他,而这个年纪在当时都可以回家养老啦)。当时在战略上,汉帝国和匈奴都希望拉拢西域诸国以增强自己的实力,而西域诸国也处于鼠尾两端的艰难抉择当中。为了排除匈奴在天山南北的势力,进一步建立在西域的统治,东汉政府遣使者到西域进行联络活动,所派使者就是班超。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3)

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班超以假司马的身份西出玉门关,率领一支36人的使团出使西域,第一站为鄯善国。初至之时,鄯善国“礼敬甚备”,待以国宾之礼。三天后,突然怠慢起来,班超敏锐地感觉到,匈奴的使者也到了。遂诈鄯善国侍者:“匈奴使者以来数日,住在何处?”,侍者惶恐,俱以实相告。班超当机立断,号召手下36人说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如果让匈奴与鄯善国结盟成功,我等必命丧此处。今夜必先下手为强”(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成语即出于此处)。当晚,率36人先趁大风放火,后杀入匈奴使团营帐,斩杀百余人,己方毫发无损,随后提着匈奴使团首领的头颅去见鄯善王。班超的果敢与神威使摇摆不定的国王震服,无奈终于下决心归附,为表决心,把王子送到汉朝为人质,鄯善国周围的一些实力较弱的国家也纷纷质子归附。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4)

班超此战一举成名,以后的三十余年,他穷尽自己毕生的智慧与胆识,使用可信任的西域国家军队往复征战,在叛服不定的西域诸国、强悍的北匈奴汗国,甚至西方强大的月氏国之间苦辛经营着逐渐没落的汉王朝对整个西域最后的管控权,在他拉拢、争取、分化和打压下,匈奴王朝的附庸国纷纷投入东汉的怀抱。终于,在汉和帝永元三年(91年)平定西域,东汉王朝得以复置西域都护府,班超官至都护,在他的坐镇下,“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属焉” ,自王莽之乱开始与汉朝断绝几十年联系的西域重新进入汉帝国的版图;即使是在玉门关封关,别无后援的绝境中,他仍旧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以威德服人,支撑和捍卫着一个王朝在异域的权威。朝廷为了表彰班超的功勋,封他为定远侯,后人称之为“班定远”,而清朝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之名也正来自于此。班超异域建功,万里封侯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5)

从某种意义上说,班超是以一己之力,为整个东汉王朝苦苦经营着西域,而且其子班雄亦为当世英雄,西域复叛之后,他用四年时间再次平定西域,父子两代威镇西域。永元十四年八月,班超终于走过玉门关,回到了阔别31年的汉都洛阳,被任命为射声校尉,九月班超在洛阳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班超,不是演义,而是真实的历史。

声传海外播戎羌

马援,其实是一个不太为大家所熟识的神人。他公元前14年出生于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其出身两汉交际之时的官宦世家,但“意不能守章句”,在读书方面悟性不高。本来年纪轻轻也进入了体制内,担任郡督邮(相当于今天地级市的集纪委、检察院、政府办等诸多职权于一身的一种巡视官员,职权不小,当年刘备就是被督邮责打,张飞他们兄弟三个才一气之下反抗并弃官而去的),负责押送囚犯,但是在一次押解犯人的途中,他觉得罪犯很可怜,就私自放了,自己则逃到山高皇帝远的北方去放羊,却能在陇西、汉中一带混得风生水起,很快成为当地土豪。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6)

马援

但富家翁明显不是他的志向,所以其将家业尽数散给族人朋友,并被王莽的新朝征召为新成大尹(即汉中太守),至王莽兵败被杀天下大乱时,马援于公元25年投入到西北军阀隗嚣帐下并深受器重,在战争中很快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此后马援出使过蜀地,也觐见过刘秀并对刘秀赞赏有加,还说服隗嚣归附刘秀,后来隗嚣叛乱,马援写信劝过隗嚣但是没用,于是他坚定地站在刘秀一方,并以大功助刘秀平了隗嚣之叛。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刘秀封马援为陇西太守,命他镇守陇西,后又任武威太守,十几年间不仅彻底打服羌人和各种叛贼,还“开导水田,劝以耕牧,郡中乐业”,西北一带兵戈事件稀少,百姓逐渐过上了和平安定的生活。马援在陇西功绩影响力,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战乱时期,其子孙马超一辈。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7)

马援“堆米成山”,创造最早的沙盘为刘秀分析军事形势

公元41年,马援被调回长安任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汉光武帝封马援(时已五十六岁)为伏波将军,率汉兵八千和交趾(今越南)本地兵万余(共计两万军队和两千艘战船),水陆并进南下征讨聚众叛乱、自立为王的徵侧、徵贰二女(当时交趾处于汉朝版图内,是汉王朝的一个州,马援指挥的军事行动属于平叛)。马援平定二征之后,便开始在当地兴修水利,恢复生产,安抚民心,并取得不错的成绩。马援还参照汉律,对雒越土著的习惯法进行了法律整理,修正了相互矛盾的地方,并向当地人解释声明(提供司法解释),从此之后,当地始终遵行马援的律法,交趾再度恢复稳定。越南人至今都对其奉若神明,称其为“木头公”。元44年马援自交趾回军,光武帝刘秀亲自迎接,马援因功封新息侯,成为历史上成就最高的伏波将军。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8)

越南传说中的徵侧、徵贰二女

马援曾言:“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他对戎马生涯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痴迷,之后又领兵抵御匈奴、乌桓。公元48年,武陵郡蛮夷作乱,已经六十二岁高龄的马援主动请缨,临行时对朋友说道“吾受厚恩,年迫余日索,常恐不得死国事。今获所愿,甘心瞑目”,仿佛冥冥中知道了自己的结局。公元49年农历三月,因为道路难行,马援的讨伐大军在路上受阻,而天炎溽暑,士卒多受瘟疫而死,马援终于也病倒了,最后亡于军中,终年六十三岁,老兵没于自己的最后一次征战,这对他来说或许也是最好的结局。正所谓,老兵不死,只会凋零。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9)

公元60年,汉明帝刘庄设立“云台二十八将”,表彰纪念东汉初年军功显著之人,马援因女儿是当朝皇后而避嫌,没有入选,其实他绝对够资格且应该排名很靠前。马援有女儿运,不仅女儿马氏做了刘庄的皇后,其外孙女贾氏(是皇后马氏同父异母姐姐的女儿,即马援的外孙女)也成为刘庄的贵人,生下儿子刘炟,刘炟后来被皇后马氏收为养子,并被立为太子,也就是日后的汉章帝。此后东汉诸帝们全都是汉章帝刘炟的后裔。换言之,后来的东汉皇帝们,身上都流淌着马援的血液。马援虽然不喜读书,但“堆米成山”“马革裹尸”“老当益壮” “穷当益坚”等充满英雄豪情的成语却由他而来,也是奇事。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10)

将军三箭定天山

薛仁贵生于初唐时代的河东道绛州龙门县(今山西河津市),于贞观末年投军,随唐太宗征高句丽,并受拔擢。自此征战数十年,曾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留下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脱帽退万敌”等众多传奇典故,至唐高宗时,累官至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封平阳郡公。其一生功名,皆得自军功,绝对靠着一刀一枪在战场拼出的富贵。他也是经常出现在影视剧、评书小说中的人物,其英雄事迹千百年来为世人所传颂。其实,历史上真实的他,本身也是一个传奇。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11)

薛仁贵少年时家境贫寒,以种田为业,妻子柳氏劝他参军,建功立业(足可见成功男人的背后确实有个高明的妻子)。薛仁贵遂投到唐太宗的嫡系将领张士贵部队,自此步入军旅,首战即随征高句丽,并得到唐太宗赏识拔擢。而他首战就能够得到本身就是军旅神人的李世民欣赏,则来自于自身的不凡。贞观十九年三月,唐郎将军刘君昂在辽东安帝战场被高句丽军围困,薛仁贵疾驰救援,“跃马径前,手斩贼将”,震慑敌军,由此崭露头角。这里有个细节,说明薛仁贵不仅仅是勇猛且有心计。当时唐军服饰为黑色,骑兵的玄铁甲也为黑色,薛仁贵却别出心裁地白袍白甲白马,这在万马千军中定然非常醒目,加之其在战场上的神勇之举,策马立于山坡现场观战的李世民想不注意到他都难,于是这场战斗就成了薛仁贵建功立业的起点。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12)

真正让薛仁贵扬名立万的一战是在同年六月,唐军于安市城与高延寿、高惠真统率的二十五万高句丽军大战。此时还是普通士卒的薛仁贵依旧白衣长戟,腰挎双弓,大呼冲阵,杀得对手溃不成军,唐军随后大举跟进,斩首两万有余。驻跸山大战后,高句丽举国震惊,无数城池守军、百姓望风而逃。唐太宗对这个“奇装异服”的士兵也极为好奇,亲自召见薛仁贵并升其为游击将军、云泉府果毅,赐马二匹、绢四十匹及俘虏十人为奴。在后来退军途中,李世民又给予薛仁贵极高的评价,称“不喜得辽东,喜得薛仁贵”,加其为右领军中郎将,镇守宫城玄武门(这个宫门,就是李世民当年政变起家的关键地点,对其信任和栽培之意尽在此举)。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13)

初唐时,在今天新疆、内蒙古一带有一个叫回纥少数民族,属于铁勒的一个分支,与唐朝一直保持友好交往的关系。但是老国王婆闰死后,儿子比粟毒却一反常态,不断侵扰唐朝边界,抢掠财产,骚扰百姓。当时当家的唐高宗闻讯,命令郑仁泰为主将,薛仁贵为副将,兵分两路深入草原征讨回纥。郑仁泰的部队运气不好,深入草原后没遇到回纥人却因遭到暴风雪而损失惨重。薛仁贵所部约万人深入西域后,遇到了回纥主力,当时回纥九姓铁勒拥众十余万,屯扎在天山迎战。这天,数十名铁勒骑兵来到唐军营前挑战。薛仁贵带着数十名骑兵向敌军飞驰而去,行进中他于马上连发三箭,三员铁勒将领相继被射落马下,其余铁勒骑兵吓得魂飞魄散,全部下马投降。薛仁贵率部趁势追击,后期赶到的郑仁泰也指挥全军乘胜疾进,占领了天山。随后薛仁贵率一万四千名骑兵,脱掉铠甲轻装前进,继续越过大漠,一直追至如今蒙古境内的仙萼河,擒获铁勒首领兄弟三人,原先盘踞天山一带的回纥九姓突厥至此衰亡不足为患。从此,唐军军歌中就有了一句:“将军三箭定天山,壮士长歌入汉关。”想想看,在这样勇猛的将军统率下,将士们击败凶恶的对手,建功立业后口唱军歌平安入关返回汉地,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幸福?而能够追随这样英雄人物征战,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幸运?!

知道什么是真正的英雄(英雄的另一种境界)(14)

公元683年,薛仁贵去世,享年七十岁,册赠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其一生,从三十岁参军开始,一直到云州之战后病逝,为唐朝整整征战了四十年之久,期间东征高句丽,西平九姓铁勒,大战吐蕃,击破突厥……几乎是连胜。大唐军神之称,不是白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