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析词句。

(1)赏析类。

1.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

整体模式:指出修辞手法 分析 表达效果

A.比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如……。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突显了对象的勃勃生机)

B.拟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词赋予了对象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的情态(表达了作者……的情感,突显了对象的勃勃生机)

C.排比: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怎样的情感,增强气势,加强语气。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D. 反复: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反复使用,强调了对象……的特点/怎样的情感。

E.设问: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提出……的疑问,自然地引出下文,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F.反问:运用了反问的手法,加强语气,增强情感。

G. 反语:运用了反语的手法,实际上是自嘲,讽刺了……,表达了……

H.对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和……进行比较,突出了……的特点,表达了……的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例题(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背满分答题公式)(1)

加油

2.从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

五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A. 人物描写

描写方法:

正面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

侧面描写:环境描写、他人的言行。

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以小见大、讽刺、对比。

整体答题模式:

指出描写方法十分析 效果(塑造人物形象)

示例:运用了动作描写,通过使用“压”“推”等动词,生动形象(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修书的过程,表达了我对书的珍爱。

B.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

a.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突出时令特征。

b.渲染了……的氛围,奠定了……的感情基调。

c.烘托了人物……的心情/暗示了人物……的身份、命运。

d.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e.如果环境描写在后半部分或者结尾,则需考虑是否存在前后照应、

首尾呼应的作用。

f. 解释文章主旨。

3.从加点词的角度赏析句子。

A.分析词语。即指出词性或解释词语的意思,有的词两者都需要,如:颤栗。颤栗是动词,是颤抖、发抖的意思。

B.指出词语效果。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现了……。

C.如果加点词是拟声词或叠词,需指出个性特点。即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读起来朗朗上口。然后再去指出词语效果。

含义类题

题型: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A.解释词语。(使用两个近义词或者阐释性的句子来解释)

B.结合语境解释该词。(在文中指的是……)

C.该词表现了……

示例:“与世隔绝”是和世界、和外界阻断隔离的意思,在文中指的是我因为患上二期肺病被长时间隔离在病房中,不能和外界联系,该词表现了我患病期间的孤独和痛苦。

理解类题

题型:谈谈对某个句子的理解。

A. 解释句子。

B.分析该句子表达的情感。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及例题(初中语文阅读理解必背满分答题公式)(2)

努力

二、分析人物形象

(1)概括人物形象特点题。

题型:文中的某某是一个……的人/文中的某某有……的性格特点。

模式:点析结合。

分点作答,有点有析。

示例:

1.善良,乐于助人。文中的奶奶在地震发生以后主动地搭建帐篷,帮助受灾群众。

2.乐观坚强。奶奶在地震发生后,每天穿旗袍,给人们带来希望和好的心情。

3.疼爱孙女。遭受地震重创后,奶奶在我身边安慰我,帮助我走出恐惧。

(2)塑造某某人物形象的作用。

1.这是怎样的人,是否对其他人物形象有衬托作用。

2.解释文章主旨。

3.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4.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5.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行文结构紧凑。

(3)人称作用题。

1.第一人称:给人真实可信之感,拉进读者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便于抒发作者的感受和看法。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

3.第三人称:全知全觉,包括人物隐秘的内心活动,能反映广阔的生活面,叙述灵活自由。

三、句段作用题。

题型:第一段有什么作用?结尾的妙处是什么?文章写什么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句段作用题从内容上和结构上两方面来考虑。

1.开头。

内容上:交代了……,写出了……,突出了……,表现了……(如果有使用手法,要分析手法,如对比,突出了……)

结构上:为下文叙事/抒情作铺垫

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中间。

内容上:写出了……,表现了……(如果有用插叙,必须要分析插叙的作用。插叙的作用:回忆了……,解释了……的原因,与下文形成对比或照应)

结构上: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下文……情节作铺垫。

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内容,引出下文……内容。

3.结尾。

A.戛然而止,留下空白,言有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B.出人意料,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C.如果是写人的结尾,一定要考虑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点/暗示了人物……的内心变化,使人物形象更鲜明。

D.人物形象一突显,就要考虑揭示文章主旨。 E.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紧凑。

F.形成情节反转,使情节跌宕起伏,增强文本的可读性。

G.富有戏剧性,增强讽刺力量或幽默效果。

H.总结全文,富含哲理,意蕴深长,耐人寻味,引发读者思考。

标题的含义

考虑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带入到文章中看具体所指。

深层含义:如果是具体的物,一定要考虑象征义。

如果和文章主旨有关,考虑主旨义。

具体答题过程中,可写成:……既是指……。又是指…

#创作挑战赛##语文##写作干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