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戊午年即公元1858年,咸丰皇帝即位的第八年。
这一年,陈玉成和李秀成在天京周围多次与进剿的清军血战,互有胜负。
这一年,东邻日本与美、俄、荷、英、法分别签订通商条约,德川庆喜成为幕府的继承人。
这一年,普鲁士的威廉一世正式成为摄政,并于1861年登基为王。
这一年,法国的拿破仑三世遭遇刺杀,侥幸没死,同年拿破仑三世还与意大利的加富尔商讨联合对付奥地利的阴谋。
这一年,英国议会通过“印度法案”,取消东印度公司,将印度事务置于英国政府直接管理之下。
这一年,埃及成立了苏伊士运河公司,发行两亿法郎股票。
这一年,俄罗斯通过《瑷珲条约》获得了黑龙江以北所有土地。
对于以上这些或多或少影响了后来世界历史进程的事件,在大清朝疆域内并没有引起轩然大波,反而是一个票友的科考成绩成为了那一年朝野关注的焦点。
这个票友叫平龄,隶镶白旗的满人,平时喜欢串个戏票个角什么的,那年他去参加了顺天府的乡试。
顺天府就是北京,乡试就是举人考试,中举的话就等于拥有了当官的通行证。
结果这个平龄一举中了个第七名。
哎呦,看来这个票友是个学霸啊,学业、兴趣两不耽误,难不成就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吗?
然而打脸的是这个叫平龄的旗人确是个十足的学渣。
一俟发榜,士子们就开始沸沸扬扬地议论开了,一传十,十传百,结果整个京城都轰动了,都说戏子中举,必有猫腻。
顺天府——北京城才多大点儿地,倒有多少官儿啊,于是就有御史上书言事,要皇帝下旨彻查科场。
当时的皇帝——咸丰,每天喝着鹿血,正是有气力没处撒的时候,于是马上任命载垣、端华、陈孚恩等重臣组成检查组彻查天子脚下、首善之区的科场案。
这载垣、端华都是皇族,后来咸丰帝咽气的时候指派的八大顾命大臣之二。
这位陈孚恩是咸丰老子道光年间的重臣穆彰阿座下心腹弟子,这个检查组班子可是够硬的了。在他们背后还有一位撑腰者——肃顺——就是在老电影《火烧圆明园》、《垂帘听政》中的这位。
肃顺也是皇族,和郑亲王端华是亲兄弟,后来咸丰指定的顾命大臣中的意见领袖,后来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发动辛酉政变,肃顺被推到菜市口问斩,时年45岁。
此人虽是满人,而且死在洋务运动之前,但正是他摒除满汉之限,鼓动咸丰任用汉人,诸如曾国藩等,甚至亲自提拔了左宗棠等一干能臣。他常常告诫满洲昏聩们:
“咱们旗人浑蛋多,懂得什么,汉人是得罪不得的,他那枝笔厉害得很。”
当然,也有人说他跋扈刚愎。
这次科考案正是他“严禁令、重法纪、锄奸宄”,“乱世用重典”的思想明证。
专案组成立后就从平龄的卷子查起,当时考生手书的卷子交上去后,必须得有专门的人用朱笔誊抄一次才能送去考官过目,目的是为了避免考官通过笔迹认出考生。但是就有人贿赂了这个誊抄的人,将平龄狗屁不通的卷子改头换面成一篇过得去的文章,再买通主考将他中了个第七名。
不但平龄的卷子改了,还有很多人的试卷都改了。
还查出了卖关节的舞弊案。卖关节其实就是做记号,在文章的某些特别的地方使用特定的字。比如某段最后用“而已”做结,第某句的第一个字用“夫”什么的。此中玄机只有卖的考官和买的考生知道,当卖关节的考官看到有关节的文章时,就知道是客户甲方的卷子了,于是就会推荐上去,其他的主考官或者碍于面子,或者有利益分润,于是买关节的人就会高中。
考生罗鸿绎就是这样的客户甲方,他买的是考官浦安的关节,同时又走了主考官——文渊阁大学士柏葰的仆人靳祥的门路。
柏葰,巴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一生仕途顺畅,曾任工部、刑部侍郎、正黄旗汉军副都统等职,为官以清廉著称,所以这次咸丰才委任他做顺天府的主考官。
可惜这么个清官家里却有个贪仆。
原来柏葰已经将罗鸿绎那篇狗屁不通的文章打入另册了,老仆靳祥因为收了浦安的好处,又把文章捞了出来,劝柏葰何必驳了浦安的面子呢?
昏聩的柏葰一时糊涂,就把一个280多名考生的卷子给撤了,让罗鸿绎中了举。
柏葰确实没有收贿赂,只是收了十几两的下级同僚的孝敬,但就是这点孝敬银,却被肃顺抓到了把柄。
肃顺和柏葰有隙,这下可逮着机会了,于是就劝咸丰帝用重刑,咸丰还挺犹豫的,毕竟柏葰并没有受贿的证据,而且又是当朝一品,有清一朝,还没怎么杀过一品大员呢!
但是肃顺却说:“科举是国家选拔人才的制度,应该严格执法、明正典刑!”
咸丰还在犹豫,又爆出了专案组成员陈孚恩的儿子作弊的新案情,还牵扯出副主考程庭桂父子来。
于是咸丰觉得兹事体大了,于是终于下旨——杀!
于是一品大员柏葰被押往菜市口斩立决,同时出斩的还有浦安、罗鸿绎、李鹤龄等人。
据说直到最后时刻,柏葰还在指望咸丰收回成命,刀下留人。
朝堂上,咸丰本来还真指望朝臣中有人出班奏请,自己顺坡下驴,但是朝臣都慑于肃顺的淫威,没人敢替柏葰求情,于是吉时一到,人头落地。
副主考程庭桂被判发配,其余涉案受到惩戒者达90多人。
一时兴起大狱。
但是也正是因为此次大狱,清朝的科考风气大变,直到科举被废为止,再未发生大规模的舞弊事件。
但是,案子还没完,几年后,肃顺倒台,也被斩于菜市口后,慈禧垂帘,这时就有人出来为柏葰喊冤,想帮他翻案。
但是慈禧又怎么可能编排自己老公的不是呢?批示说柏葰虽罪不当死,但也并非无罪。
于是死了也就死了。
这就是一个票友去科考,结果一位一品大学士被砍头的咸丰戊午科场案。
——闲话公案,细勘历史——
文 | 阿宝嘎历史
欢迎点击关注,点赞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