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臣氏发展史(前一百年)

屈臣氏集团官网介绍屈臣氏自1841年初创始于香港。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1)

截图自屈臣氏官网

但据可考证的资料,屈臣氏的创业史可以追溯到鸦片战争前20年1820年代。一位新教传教士和一名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在澳门开了一家西医诊所,并配套开了“澳门药房”。因为合伙人病故及回国等原因,“澳门药房”只持续了5年便停业,直到另一位英国东印度公司医生到来后才得以复业。时年,因为清政府闭关锁国的通商规定,广州十三行成为唯一合法的外贸口岸。诊所1228年开到了广州,分店取名“广州大药房”。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2)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汽水刚发明时是作为药品推广的

而此时,诞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碳酸饱和水制造工艺开始全球推广,刚问世的汽水当时被强调了医疗价值并逐步开始工业化生产,在西方多在药店售卖。而当时洋行的外国人有汽水需求,在1832年广州大药房也开始建立了一座小型汽水厂——这应该是中国汽水的鼻祖

鸦片战争结束后,清政府被迫打开国门,大量西方传教士涌入,西方医学也随之而上。各地的教堂、教会医院带来了西医和西药。尤其是,香港成为殖民地后,大批军队、商人、冒险家、传教士涌入,造成人口爆炸的同时,加上香港气候炎热潮湿,当时卫生状况糟糕,西医缺口猛增。“澳门药房”便将分店很快于1841年开到了香港,名为“香港大药房”随之也带来了汽水厂。

一位祖籍苏格兰的Thomas Boswell Watson医生,1845年加入澳门诊所,并于1845年到香港大药房。香港大药房业务十分成功,但刚刚年过30的他,因水土不服身体状况欠佳,计划回国,临走之前,他将自己在香港大药房的股份留给了一个专攻药学的侄子。此人名为Alexander Skirving Watson,缩写为A.S. Watson。依靠专业所长,他很快成为药房首席药剂师,短短几年时间后,就得以与两名药剂师同伴接管了整家药房。在1862年,他叔叔去世两年后,打着A.S. Watson标签的药物便出现在了市面上。

值得一提的是,Watson若以汉语普通话音译,当为“华森”,但按粤语发音,则将“华森”二字译作“屈臣”。随着业务的繁荣,A.S. Watson标签在香港成为知名商标,这位屈臣先生便趁势将香港大药房的名号在1871年改为了A.S. Watson & Company,粤语翻译即是屈臣氏大药房。

药房早期在华扩张期间主要依托制售戒烟药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并扩大了市场影响力。19世纪80年代左右屈臣氏药房开始对自身经营方向进行转型,主要制售化妆品、滋补药品以及各类西药成药。随着行业的变化发展,到19世纪90年代中期屈臣氏药房转型涉足汽水行业,主要生产蒸馏水、“荷兰水”及其他饮品,1898年屈臣氏药房分行业经营西药与汽水,药房下设汽水部专门负责汽水的加工生产,1905年又设立屈臣氏汽水厂独立经营。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3)

19世纪50年代,荷兰籍货轮第一次把碳酸饮料运到了上海,“荷兰水”这个名字也被沿用下来。

至此屈臣氏企业形成了以屈臣氏大药房与屈臣氏汽水厂为主的综合型企业。并通过三次转型发展使屈臣氏企业在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达到鼎盛。屈臣氏的事业范围方向,一为中国内地,一为海外。随后跟着洋人步伐,在东南亚发展迅速,并在大陆许多大城市都开设了分店。其中,中国大陆到19世纪末,屈臣氏分店已多达30余家。其中以上海分店规模最大,有一座位于今四川北路一带的汽水工厂,产量颇大。史料称“至于名下售卖物品,更是丰富,除了药品、汽水之外,化妆品等后来世屈臣氏的主营产品也大量上市,甚至还卖起了时髦的照相机等物,俨然一个百货商店,而并非只是药店。”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4)

驰名汽水屈臣氏

随着民族资本的逐渐兴起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以屈臣氏为代表的外商企业受到打击,1916年屈臣氏汽水厂因此被迫转让给华商,成为我国首家由民族资本经营的汽水企业,并在人员、技术、研发、管理等方面处国内领先水平。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5)

淞沪会战时期,屈臣氏广告。按通行的做法,屈臣氏只是购买美国可口可乐公司的糖浆,在中国灌制而成。

就在屈臣氏的事业蒸蒸日上之时,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华商屈臣氏汽水厂遭受破坏,1942年屈臣氏大药房被日军接管并成立“屈臣氏药厂股份有限公司”为日军侵华提供服务。而在香港,1941年12月13日,在日军的炮火声下,屈臣氏为其百年诞辰“庆生”。差不多两周之后,香港守军投降,日军进驻并接管屈臣氏非酒精饮料制造厂,重新命名为日本海军饮料制造厂。日本的侵略让屈臣氏损失惨重,直到1945年日军投降后,屈臣氏才陆续收回其经营权,各分店重新在香港恢复营业。抗日战争结束后屈臣氏大药房在大陆也经营困难仅剩上海一处分号。

屈臣氏发展史(第二个一百年)

原华商屈臣氏上海部分,因公私合营社会主义改造,后续发展在本文第三部分进行描述。日本投降后,1945年日本战败之后,屈臣氏的原东家才收回产业,因战争期间损失惨重,随着大英帝国的衰落,这家英籍外企的命运也开始变得不那么明朗,收回经营权的香港屈臣氏并没有立即“重回巅峰”。

1963年,香港和记企业收购了屈臣氏的大部分股权,帮助屈臣氏进行土地的开发与建设,屈臣氏的资产也因此越来越多。

1972年,屈臣氏甚至并购了全港最具规模的连锁超市之一百佳超市。其后几年,屈臣氏继续购买土地和并购工厂,逐渐成为香港财力惊人的企业集团。这里还有一个小故事是,1973年,屈臣氏曾收购一家玩具公司,后推出一款名为雪山的雪糕,雪山雪糕之后被出售给联合利华,成为和路雪的一部分。

和记企业在与香港黄埔船坞公司合并后成为我们所熟知的著名的跨国企业和记黄埔,并在1980年被李嘉诚收购,屈臣氏也自然被纳入和记黄埔集团。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6)

屈臣氏强大的现金流是李嘉诚组织旗下产业的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背靠和记黄埔这棵大树,屈臣氏也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1987年,正式在台湾开店,1989年,重新进入内地,在北京开设第一家分店。得益于精确的市场定位和强大的门店渠道,屈臣氏在内地的发展也可圈可点,2012年至2014年的三年间,屈臣氏门店数量一度爆发式增长,到2014年底在国内已经有了1700多家店铺。

有了雄厚的资金支持,屈臣氏又开始大举海外并购,将商业触角伸向全球。2000年,屈臣氏西征欧洲,收购英国Savers连锁店;2004,成功收购德国保健及美容产品三大巨头之一的Rossmann;2005年,李嘉诚斥巨资近55亿港元收购法国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股权,这是屈臣氏首次在欧洲大规模的扩充自己,同年屈臣氏收购总部设于圣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SpektrGroup。这项收购让屈臣氏的全球业务伸展至俄罗斯,进一步巩固了其成为全球最大个人护理、美容零售商的目标。之后,屈臣氏资本铁骑继续横扫欧洲,在06年,屈臣氏把乌克兰唯一全国经营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DC的65%股权收入囊中。

至整理本文时,登录屈臣氏集团网站介绍:屈臣氏集团于1841年在香港创立,现已发展成全球知名的国际保健美容零售商,在27个市场经营超过16,000家商店。每年,超过五十三亿名顾客在我们全球12个零售品牌所开设的实体店铺以及电子商店上购物。在亚洲及欧洲经营约8,000家店铺,其中超过1,500家提供专业药房服务。屈臣氏在中国内地49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4,100家店铺和6,300万名会员,是国内为大众所熟知的保健及美妆产品零售连锁店。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7)

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

接着上文说,解放后屈臣氏大药房股东从中国撤资回国,华商屈臣氏汽水厂公私合营并入北京市食品厂,并推出“北冰洋”品牌。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8)

北冰洋汽水

周总理过问,指导华商屈臣氏化身为“北冰洋”。

北京市北冰洋食品公司的前身可以一直追溯到1936年,那时还叫北平制冰厂,是北京市第一家人工制冰企业。卢沟桥事变后,被充作日军专用仓库。后制冰厂恢复运转,但是经营惨淡,于1948年前后倒闭。1949年,制冰厂收归国有,改叫北京新建制冰厂,并招聘了10多名原来厂子里的老工人。1950年6月,制冰厂正式注册风靡了半个世纪的“北冰洋”商标以及雪山白熊的商标图案。当年就出产了自己的第一批产品——果味冰棍。第二年又增添了雪糕、冰激凌等品种,并在这一年改名为北京市食品厂。1954年,经过当时市政府批准,“北冰洋”正式在安乐林路安家。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过问下,上海的屈臣氏迁入京城同北京市食品厂合作。屈臣氏从上海向北冰洋带来了数条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体化灌装流水线。虽然设备年头有些久远了,但是在当时的北京,那可是第一家用现代化的作业生产汽水的。也就是从那时候起,北京的市民在抱怨炎炎夏日的同时,还能够得到北冰洋汽水送来的凉爽。同时,上海方面还派遣了一批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技工来到北京协助生产。

北冰洋在北京及北方地区曾经风光无两,曾经国宴的指定饮品就是北冰洋,那个时候,可以说这个饮料风靡大街小巷,甚至直接就卖断货。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9)

北冰洋出现在国宴宴席上

之后,北冰洋汽水被老百姓越来越熟知,全国各地的经销商纷纷前来拿货,据当时原厂附近的大爷大妈们说,当时最火的时候,很多辆大卡车都在外面排队等货。几乎每天都是如此,每批货基本就靠抢,出来几箱拉走几箱,特别壮观。工厂里的工人也是三班倒,从不见机器停过,成了名副其实的“全国第一汽水”。

遗憾的是,北冰洋并没有抓住机会,迅速扩张,从北京走向全国。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北冰洋是装在玻璃瓶里的。玻璃瓶在长途运输过程中易碎。另外,当时的冷链物流条件也不支持北冰洋向外销售。北冰洋到20世纪90年代开始没落, 1994年,伴随着招商引资的大潮,已经私人化的北冰洋也引进了外商,其中最出名的北冰洋汽水被分配给了百事,然而,期待再次创造辉煌的北冰洋不但没有带来期望中的销量,还成了百事的垫脚石。在得到了北冰洋一半以上的股份后,百事拿到了决策权,他放弃北冰洋的商标牌子,转而投向自己的百事品牌,没过多久,百事-北冰洋在内三家公司就关门大吉了。

2011年,经过不断交涉,北冰洋汽水重回北冰洋食品公司的怀抱。9月14日时,北冰洋汽水重新问世。就是我们日常现在买到的北冰洋了……

关于屈臣氏还有一些故事

1.孙中山与屈臣氏的不解之缘

十九世纪初的义诊及送药行为曾为屈臣氏赢得良好的社会形象,更让人惊奇的是,屈臣氏还曾为孙中山在香港就学时提供过奖学金。

李嘉诚一碗水(李嘉诚的屈臣氏与北冰洋汽水)(10)

国父孙中山

1887年,一名叫孙逸仙的年轻人以第一名的成绩考进西医学院,由于大一时医学技术科成绩相当优异,因此,在他大二的时候就获得了屈臣氏奖学金。

2.屈臣氏与历史名人

1883年,上海分店出了一本广告册,名为《惠济全书》,其中重点并非宣传贩卖药物的奇效,而是刊印十七位清朝大员题赠给西药房的匾额。哪些清朝大员呢?李鸿章、左宗棠、曾国荃、沈葆桢……且看那李鸿章所题匾额,四个大字为“妙手回春”;左宗棠则为“仙术佛心”;沈葆桢为“慧心仁术”;曾国荃为“海西仙药”……

3.屈臣氏与西医传播

屈臣氏的人成功,使得原本就有一些国人在教会医院或者西药房做学徒,历练一段时间后,目睹西药市场的红火,也有了出来开西药房的念头,到清朝灭亡前,上海有华商西药房近30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