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溶解性污染物(潜心20年揪出水中污染物)(1)

图为:徐顺清教授在东湖边调研

楚天都市报记者王进良 黄士峰 通讯员王潇潇

●对话人物

徐顺清,196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及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主要研究领域为环境流行病学、环境毒理学。

●对话背景

水,被誉为生命之源,人体内80%都是水分组成。人不吃食物可以维持20余天,但如果不喝水,最多只能维持7天左右。那么,看起来无色无味的水中,有没有对人体健康有威胁的物质?它们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的风险有多大?

1月8日召开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徐顺清教授团队潜心研究20年完成的“水中典型污染物健康风险识别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7日,楚天都市报记者采访了徐教授。

1 监测发现污染物 推动武汉“湖改江”

记者(以下简称为记):祝贺您和团队获得了国家大奖。这个项目获奖的优势在哪里?

徐顺清(以下简称为徐):这个项目属环境污染与防治领域。水中污染物是影响水质安全的最重要因素,掌握水中有哪些污染物对人体健康的威胁最大,是保障饮用水安全与水污染治理的前提条件。

我们这个项目采用全生命周期毒理学研究,发现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风险,用内暴露评估与健康效应检测相结合,研发了定量评估人群健康风险的关键技术;用生物毒性检测与化学分离鉴定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健康风险的水中特征污染的筛选技术。

研究成果突破了健康危害识别、人群健康风险评估、特征污染物筛选三大技术难题,被国际组织和发达国家机构用于健康风险评估和标准修订。

记:通俗点怎么理解?

徐:通俗地讲,我们每天的生活都离不开水,水看起来无色无味,好像很纯净。其实,包括自来水在内,里面还是含有一定的污染物,这些污染物有哪些,它们对人体的健康有没有威胁?通过我们20年的研究,发现是有的,只是原来没有发现。我们研究的成果,就是能够识别水中一些典型污染物,然后着力解决它,让大家能够喝到安全的饮用水。

记:是什么由头促使团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呢?

徐:上世纪90年代前后,武汉东湖地区水质退化,在口感等方面与长江水制成的自来水相比有明显不足。我们通过生物监测,发现当时东湖水质污染较重,但是具体有什么污染物并不清楚,风险多大也不清楚,便建议自来水厂暂停把东湖当做水源地,并推动了省市两级政府实施“湖改江”工程,即将当时东湖水厂供水范围内的居民饮水水源,由东湖改为长江。

2 采集样本数百万 为制定国标提供依据

记:这个项目您和团队潜心研究了20年,艰辛可想而知,它主要的难点在哪里呢?

徐:首先是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借鉴,一切无规可循,因为当时国际上对水中污染物的认识不是很足,这一切都要靠我们自己去研究。

再者,要采集大量的人群样本很难,耗时很长。采集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的样本,说起来很轻松,但真正拿到确凿的证据很难很难。做科学要十分严谨,不能靠拍脑袋。20年来,团队跑遍了长江、汉江、淮河、东湖和太湖,考察了各类水源水质和自来水厂的出厂水质,在实验室培养了几代小白鼠,在调查现场跟踪了一批又一批样本人群。

采集人群样本很不容易,当时大家的环保意识和健康意识不像现在这么重视,很容易引起对方的担忧和抵触。团队只好想尽各种办法,甚至找关系厚着脸皮要来样本数据。后来,我们跟当地疾控等部门合作,尽量减少误解和阻力。

做学问没有一帆风顺的,但团队一直没有放弃。最终,团队创建了6种水中典型污染物快速检测技术和4种健康效应标志物的检测方法,发现了水中典型污染物新的健康风险,为制定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记:为制定国家标准提供依据?

徐:是的,我们的大量研究成果,给国家制定生活饮用水标准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我们识别出的其他流域的特征污染物,被列入《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为该流域的水污染原因筛查、治理指明了方向。

此外,水中含有内分泌干扰物,有些西方国家虽有一些标准,但由于对其危害认识不是很充分,定的剂量标准偏高,不是很科学。后来,美国和欧盟修改标准,都引用了我们的研究结果作为重要依据。

3 一开始没想去报奖只想多留时间做学问

记:研究了20年,如今获奖心情激动吗?

徐:说实话,因为报奖过程比较繁杂,一开始我并没想去申报,就是想多花时间做点学问、做点研究就完了,后来是在同事们建议下试试。

记:是什么支撑你们默默坚持这么多年的?

徐:研究有乐趣,不过少了些刺激。有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按要求暂时不能发表论文;再者,预防医学不像临床医学,一时看不到“治病救人”的显著成绩,也容易让人没有成就感。

团队很清楚,环境健康是敏感话题,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负面影响,而且健康的问题是不能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我们的研究就是为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耐得住寂寞,把更多的研究成果转化为社会效益,才是真正地为民服务。

记:介绍一下团队的主要成员吧?

徐:团队中有一批教授和专家一直在坚持做这项研究,正是两代十多人的不懈坚持,才取得了现在的成果。

20年过去了,最早参与研究的周宜开教授现已年过古稀,鲁文清教授也已过花甲,当年的毛头小伙吴康兵也已过了不惑之年,我的老师包克光教授已经去世了。环境对于人体健康的作用是长期的、慢性的,做这样的研究就需要长时间的积累,我们团队成员就必须要有耐心有定性有好的心态。只有长期耐得住寂寞,才可能有水到渠成的成果。

4 下一个攻关项目研究环境对孕妇儿童影响

记:刚获得了大奖,您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徐:新的目标依然在环境健康方面,团队已经开始做一个长期的出生队列研究,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对敏感人群的影响,主要是对孕妇和儿童健康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老,其实病也一样,很多病根可能是在娘胎里已经种下了,其中环境对它的形成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们就想研究病因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项研究有可能也要持续很多年,或许我退休了还看不到成果,但我坚信团队其他人依然会继续研究下去,它总有显现出巨大的价值的那一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