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和预防(哪些原因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1)

截至目前,还没有发现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键基因和关键脑部病变

在医疗工作中,医生最难回答的问题,大概就是病人或家属关于得病原因的问题吧。比如,我或我的孩子是不是因为“考试失败”“学习压力大”“感情受挫”“被欺辱”等等原因,得到精神分裂症?

我们理解病人和家属的心情,得了如此严重的精神疾病,我们总要找到一点原因吧。

医生可能会说精神分裂症很大的可能是遗传、基因或脑发育不良造成的疾病,这种说法总是让人难以接受,因为我们怎么能接受得精神分裂症是命中注定的呢。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们也介绍过关于双生子的研究,“单卵双生”的双胞胎,他们的基因基本上达到99%的相同,他们同时患精神分裂症的几率,达到50%以上。他们接受的是同样的养育环境。比“双卵双生”的双胞胎(基因相似度低)发病率高3-6倍。

这种研究,进一步证明了基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原因中的重要性。但是同样带来一个问题,为什么“单卵双生”的双胞胎还有50%的孩子,没有得精神分裂症呢?

既然精神分裂症很大可能是遗传、基因或脑发育不良造成的疾病,为什么有的人却没有得病?

这就是破解精神分裂症得病原因的难题所在。科学家至今没有找到100%影响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键基因和脑部病变。

科学不能靠猜测得到研究成果,它要通过无数次的重复验证,才能得到确切的结果。所以,时至今日,当大家问起为什么会得精神分裂症时,科学家和医生的回答依然是“很可能”“大概率”是某某原因。

既然不能找到精神分裂症是遗传、基因或脑发育不良造成的绝对证据,那么社会心理因素自然就又一次被提升了研究。虽然目前的研究认为,社会心理因素在发病原因中所起的作用很小,但他们的作用又是毋庸置疑的。#精神分裂的原因有哪些?#

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和预防(哪些原因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2)

因此,科学家提出了“应激易感性假说”。

“应激易感性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是病人的早期经历和后续应激的相互作用下,引起的疾病。

早期经历包括病人的遗传基因、产期并发症、早期疾病引起的脑部发育问题等等。

后续应激包括各种负性生活事件、社会阶层、移民、人格因素等等。

“应激易感性假说”认为每个人都有一个精神分裂症发病的阈值,这个阈值是由我们的遗传基因、脑部发育等决定的,当后续的应激事件没有达到这个阈值时,就不会发病,如果超过了这个阈值,就会引起疾病。

比如说,张三的精神分裂症发病阈值是10,当他经历了一次创业失败,如果这个创业失败的打击事件严重程度是5的话,那么就不会引起发病。如果他经历了一次虐待事件,这个事件的严重程度是10的话,就会引起精神分裂症。

每个人因为遗传基因、脑部发育等的不同,他的发病阈值就不一样。李四如果他的发病阈值是5的话,那么张三经历创业失败不会发病,但李四经历创业失败就可能会发病。

这就是“应激易感性假说”的基本推测。

那么,既然假设我们可能患精神分裂症的原因是早期经历和后续应激的结果。早期经历(遗传、脑发育、产期异常等)无法改变。

我们就要探究哪些后续应激可能带来影响,引发精神分裂症。

1、生活事件:这是患者和家属问得最多的原因,当我们得知自己得了精神分裂症之后,往往下意识就会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找原因,就像我们得了感冒,就会想前一天是否受凉、是否被周围的人传染一样。

那么对于生活事件与精神分裂症发病的关系研究也很早就被科学家注意,但长期的研究并没有发现令人信服的证据。

在1968年,一项科学研究,根据标准化程序收集了50名明确是新入院和首发的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资料,发现他们在急性发作前3周的时间里,“独立事件”增多,包括搬家、就业或事业、家庭危机等等。但是这些生活事件和“抑郁症”“神经症”“自杀企图”等事件比较,并没有特殊性。

在1978年,精神病学家帕克尔研究后认为,生活事件发生后的半年时间里,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危险性增加1倍。无论初发患者还是复发患者都存在这种情况。

但是帕克尔同样也指出,在半年时间里,如果有生活事件发生,抑郁症发病危险增高6倍,自杀的危险性增高7倍。躁狂症的发病率同样增高。

同样的社会调查有过很多,但目前依然没有证据证明生活事件和困难在精神分裂症中起的作用,同样的,也没有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比正常人遭遇更多的生活事件。

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和预防(哪些原因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3)

2、居住地和社会阶层:贫困的家庭更容易得精神分裂症吗?这大概也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因为我们无论是从影视剧上还是新闻中,总是会发现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家庭非常贫困。科学家也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阶层做了相关的调查研究。

1958年,美国社会学家霍林西德等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居住地进行研究发现,芝加哥地区的社会最低层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和患病率最高。

台湾地区的社区精神疾病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表明,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与社会经济和教育程度呈反比,以无职业或技术性很低的人群患病率最高。

这些研究,刚开始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

但是后来,在196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阶层较他们的父辈要低,这证明了精神分裂症患者大多数是在患病后导致的社会地位发生变化,而不是因为贫困导致的精神分裂症。

但最近的调查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和出生扶养地关系密切。2001年的一项针对几个国家的人群研究发现,大城市的患病风险比小城镇或郊区更高。

3、移民:美国曾做过这方面的调查,如1932年对明尼苏达州的挪威移民调查显示,他们比挪威国内初次患精神分裂症的比例高2倍。这可能与移民更加无法定居,和新环境会促使发病有关。

但关于移民的研究也有相关的争议,因为有证据表明,美国精神科医生主要为白种人,对于其他国家移民文化的了解差异,可能导致“误诊”,另外,美国大麻滥用、药物滥用和种族歧视,也可能促使移民比原始国家更加导致患病。

4、独居、未婚:社会上有人认为,独居、未婚和朋友很少,可能导致精神分裂症。虽然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患精神分裂症的病人更多的是,独居、未婚和朋友很少,但根据调查显示,这是因为很多病人在发病前就存在相关的性格、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问题,有些病人在童年期就已经出现。因此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独居、未婚,大多数主要是为了加强社会隔离,减少与社会接触,进而减少社会刺激导致的。而不是因为独居、未婚等因素导致发病。

5、文化:文化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的重要性微乎其微,主要是因为随着全球诊断标准的统一化,调查研究的标准化后,科学家发现,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还是东西方文化,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左右。

总之,目前公认的精神分裂症是一个复杂的、具有多种行为和认知方面的症状,并且由遗传和环境多方面影响导致脑发育异常的一个疾病。

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影响早年的神经发育,出生后环境因素的暴露诱发精神分裂症发生。

目前尚有许多问题需要回答,如其中哪些环境风险因素是真正致病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与遗传的混杂?这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我们也期待科学研究能够早日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推进精神分裂症治愈率的进步。

以上就是本期的内容,如果您喜欢的话,请点击左上角关注轻松心理知识),这样您就能及时收到我分享的更多心理学知识。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本文系本站用户原创文章,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精神分裂症如何治疗和预防(哪些原因可能诱发精神分裂症)(4)

参考资料:

[1] Michael Gelder《Shorter 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 FIFTH EDIT ION》

[2] 陆林 《沈渔邨精神病学Shen YuCun's Psychiatry第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