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前课的第N种解法(十四)

本期我们将继续秉承着对于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态度,独家解读一下诸葛亮《马前课》第十四课。

第十四课 未济 中下——占得此课,易数乃终,前古后今,其道无穷。

诸葛亮不出家门怎么知道天下事 诸葛亮马前课详解十四(1)

根据卦象所示,火水未济。亨,小狐汔济,濡其尾,无攸利。简单解释:亨通。小狐狸快要渡过河,却打湿了尾巴。看来此行无所利。

占得此课,所谓“占得”只不过是作者故弄玄虚而已,卦都是依据内容后加上去的。

易数乃终,作者也就知道这些,因为第十三课后,再编造下去,真的就是未来了。

前古后今,这是一句真话,第十四课前面真的都是古,后面的就是作者所处的年代,自然是今了。

其道无穷,这里的“道”或许是指革命理想吧!

有朋友问为什么不讲讲《马前课》的卦,其实课文中的卦,都是作者按照所编写的内容后添加上的,以对应课文的内容,增加它的可信度罢了。我们来看看第十课至第十三课的卦,就一目了然了。

第十课 蹇 中下——豕后牛前,千人一口,五二倒置,朋来无咎。

水山蹇。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解释:利西南行,不利东北行。利见贵族王公,获吉祥之兆。

1911年,辛亥革命从湖北开始,云南作为最早响应的省份之一。10月30日,在滇军将领蔡锷、唐继尧的领导下,发动了“重九起义”。次日,光复昆明后,宣布脱离大清国。12月2日,起义联军最终占领南京,控制长江以南地区,中原及东北地区仍然在清廷手中。此后与权倾朝野的袁世凯谈判,才有了让清帝逊位的机会,从而成就了刚刚建立的民国。

第十一课 离 中下——四门乍辟,突如其来,晨鸡一声,其道大衰。

离为火。利贞,亨。畜牝牛,吉。

解释:吉利的占问,通泰。饲养母牛,吉利。

民国建立后,在袁世凯威逼利诱下,宣统皇帝逊位让国。根据南京临时政府与清政府议和代表商定的有关清帝退位的条件,大清相当于被民国饲养的“母牛”。以下为部分条件:

大皇帝辞位之后,尊号不废,共和国待君主之礼永远相待。

大皇帝辞位之后,月月所用四百万元,由共和国专款拨用。

大皇帝辞位之后,迁居故宫外之新建居住之场所永居,照顾皇族之人员照常留用,不再新招太监,宫女。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室宗庙,陵寝,永远奉祀,由共和国选设卫兵妥慎保护。

皇族未完工程,如制妥修,其奉安典礼,仍如旧制,所有实用经费,均由共和国特别支出。

大皇帝辞位之后,其皇族原有之私产,由共和国特别保护。

诸葛亮不出家门怎么知道天下事 诸葛亮马前课详解十四(2)

第十二课 大过 上中——拯患救难,是唯圣人,阳复而治,晦极生明。

泽风大过。栋桡。利有攸往,亨。

解释:屋粱压得弯曲了。有所往则有利,通泰。

民国建立,孙中山出任临时大总统时,大清皇帝还在位,大清国尚未灭亡。不过即将“梁倒屋塌”,最终清帝选择“让出屋子”, 屋粱弯了,可是屋子没塌。无论对于民国还是大清,结果都是好的。

第十三课 大畜 上中——贤不遗野,天下一家,无名无德,光耀中华。

山天大畜。利贞,不家食,吉。利涉大川。

解释:吉利的贞兆。不食于家,食于朝廷,吉利。筮遇此卦,有利于涉水渡河。

孙中山辞职让位袁世凯,不再掌权。但由于袁世凯的独裁,孙中山再次出山,参与同盟会改组,担任理事长,领导二次革命反袁,失败后逃往日本,准备再次反袁。

《马前课》根本就不能预言未来,它的有效性仅限于编造者所处的年代,是以过去的历史为轴线,以朝代特征为内容,愚骗当时的民众罢了。

在第一期中曾经提过《马前课》的预言,出自1915年出版的《中国预言七种》。书中的标题是《蜀汉诸葛亮丞相马前课》,下面标注“白鹤山僧守元解释”。这几个字也作者不是随便写的,“白鹤”取自道教“男乘白鹤,女跨青鸾”的讲法,代表仙(圣)人将至。“山僧”指住在山中寺院中的僧人,代表远离尘世的人。“守元”,守护新开始,“元”代表刚刚建立的政权。意思就是:有一位圣贤将要出现,他虽然远离朝堂,但一心守护刚刚建立的政权。完全与第十三课的内容吻合。

“老僧生于嘉靖十年,今年八十有六”。“嘉靖十年”并非是“嘉庆十年”的笔误。“嘉靖十年”另有含义,“嘉”美好,吉祥的意思。“靖”取“靖难”之意,指安危定难,使国家的局势稳定。“十年”暗指辛亥革命(10月10日)。“今年八十有六”,86相加等于14。

老僧生于嘉靖十年,今年八十有六,过此以后,不敢妄议。”的意思:

民国因辛亥革命而生,推翻满清,安定局势。如今已是1914年,未来的革命形势,还要看接下来的发展。

诸葛亮不出家门怎么知道天下事 诸葛亮马前课详解十四(3)

至此,《马前课》全部解完,它根本不是预言。它与《梅花诗》一样都出自民国初期的革命党。《马前课》的问世时间应该早于《梅花诗》。这两篇所谓的“预言”,还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内容都与“古诗”有关,《梅花诗》与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梅花》可谓巧妙相应。而《马前课》与唐代诗人李贺的《致酒行》所描写的境地完全吻合。不知是巧合,还是当时作者真的是受诗人们的启发,才创作出这些“预言”。

下一期总结一下《马前课》。

【马前课的第N种解法】连载中,欢迎大家点赞,评论,收藏,您的支持是我们继续的动力,谢谢大家!

本文出自“马前课的第N种解法”由头条号“昇斗闲人”原创,发布于头条号平台,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