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一家锅边店吃早餐,由于是周末,也有许多家长带孩子出门吃饭。

其中有个小男孩,很活泼,与大人们的互动也很有意思,让我想到了“两小儿辩日”:孔子遇到两个小孩争辩,讨论太阳是中午时候离人近,还是日出时分离人近。一个说因为太阳刚出来时大,近大远小,所以日出时离人近;另一个说中午热,所以太阳中午更近,因为靠近了才感觉热。

刚听到两小儿的想法,我也觉得难以分辨。孔子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没有忽视小孩子的想法,也没有随意否定他们的观点,孔子认真地听完了两位小孩各自的理由,并实事求是地给出了不能判断的答案,尽管两个小孩因此嘲笑了他的知识并不渊博。有多少人愿意这样倾听别人的观点和论证,并承认自己的短处呢,尤其是在小孩面前?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谁的观点(小儿之辩兼听则明)(1)

如果你只听到一个小孩的话,以当时人的智识,就很可能相信其中一方;但如果你因此拒绝了另一方的声音,那反而才是损失,成了思考的仆从。

说回早餐店里我遇到的小男孩,他的爸爸来带他吃早餐,碰上了一个相熟的阿姨。那个阿姨就问小男孩:你学校最近打疫苗没有呀?

小男孩回答:打了,有好多人打的时候都哭了。

阿姨笑着说:女孩子可以哭,男子汉可不能哭。

这句话在我们这些人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小孩子却有一种求根问底的精神:为什么呀?好多女孩有哭,也有女孩没哭的。

阿姨急匆匆地给出了回答:总之,你记住,作为一个男子汉,什么时候都不能哭。

小男孩有些不服气,又带着些疑惑:我们班也有男孩子哭了呀?

阿姨没有回答。

这时候,小男孩的爸爸端着锅边回来了,小男孩开心地吃了起来,也不管刚才的问答了,对话就此告一段落。

我却是心里有百般滋味:阿姨的回答,多少有些牛头不对马嘴。她想教育小男孩,想让小男孩不哭闹,出发点是好的,可惜,孩子的世界里,也需要充足的原因和论证,才能使他们信服。

小孩子的思维方式很直接,反而是更接近智者的思考方式的,先判定论据,再判断观点,你要说服别人接受你的观点,你就得拿出相应的证明。

你有说话的自由,我有相信的自由。

阿姨可以承认,不是什么时候都不能哭,也可以给出自己的原因:你要是想做一个勇敢的小孩,你就不能在打针的时候哭出来,你要坚强,给其他同学当榜样。

为什么男子汉就绝对不能哭?他们并不总是勇敢和坚强呀?但事实上,这个社会对男生的期待确实是“不能哭”,大多数人也持有这样的观点,或者说,偏见。

不得不承认,我们的“偏见”正是我们努力习得的。越努力,“偏见”越多。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谁的观点(小儿之辩兼听则明)(2)

这里的“偏见”不是贬义词,是一个中性词,指每个人的看法。正是因为每个人都有各种各样的“偏见”,这个世界才需要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遗憾的是,我们往往有这样的“习惯”:我们习惯相信我们所相信的,往往忽视了别的声音,面对别的声音的质疑,我们选择避而不见,造就了更大的偏见。偏见人人都有,如何打破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海纳百川,兼听善思。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是谁的观点(小儿之辩兼听则明)(3)

你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但我相信,每一只马都有到水边的权利与义务。

同时,我不否认,你永远叫不醒装睡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