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他创造了人类航海史上的诸多记录,至于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干这么一件劳民伤财的事,至今是一个谜,虽然七下西洋消耗巨大,但不可否认其对明朝军事、外交、贸易等方面所作出的贡献,不过令人遗憾的是,明朝一直奉行禁海的国策,以至于明朝在海上的优势没能领先世界太久,郑和第七次下西洋途中死亡,明朝的远航活动也就此结束。

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1)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巨大,中国乃至全世界,近百年来对这项活动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之所以研究了那么久,一方面是对其意义的肯定,另一个原因则是可供研究的史料太少,从而导致研究过程困难重重、进度缓慢,说到这里大家一定会有疑问,郑和下西洋这么重要的活动,怎么可能没有详细的史料记载呢?且听笔者道来。

《明史》中没有详细内容记录,有一种可能就是清朝在修明史时,这部分史料已经不存在,以至于他们对这一段历史也无能为力,对于这一种可能,我们在明朝相关的文献中,似乎也能找到一点蛛丝马迹,那就是传说的明朝刘大夏私自烧毁了郑和下西洋资料。

事情经过大概是:明宪宗想要再次开启下西洋的活动,但以刘大夏为首的朝中大臣坚决反对,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谏也。”而刘大夏为了断绝宪宗皇帝的想法,竟然私自把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的资料隐匿起来,最后还一把火把所有的资料烧掉,这样一来就没人能找到,皇帝久寻不获,也就只好断了再次下西洋的念头。

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2)

一代名臣刘大夏

刘大夏反对下西洋的那段话,史书中确有记载,但说刘大夏烧毁资料,最早出现在万历年间的《客座赘语》一书中,这离刘大夏烧毁资料已经过去了100多年,因此有杜撰的嫌疑,而且明朝法律中明确规定,如果官吏遗失“事关军机钱粮”的资料,轻则丢官,重则要命,如果刘大夏敢私自烧毁资料,那无疑是自寻死路。

之前有一篇文章,笔者专门讲了《明史》,其中说到明史被清朝修了94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到乾隆时期才定稿,这就引出了另一种可能,那就是被清朝皇帝删除了郑和下西洋的这部分内容,而这位皇帝最有可能就是定稿《明史》的乾隆皇帝。

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郑和下西洋的详细资料)(3)

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被很多戏称是一部长篇小说,而且是一部被清朝皇帝反复修改的小说,清朝修《明史》,有一部分删减毋庸置疑,这是出于清朝统治者的私心,乾隆皇帝当年编修《四库全书》时,足足销毁了1000万份明代档案,仅保存了可被使用的3600余件,大多还是明朝后期的档案,明朝中前期的档案一概不留。

当定稿《明史》之后,乾隆皇帝下令把所依据的所有档案史料付之一炬,让后人无法考证,《明史》就成为唯一和权威。乾隆皇帝之所以要烧掉郑和下西洋的资料,主要是不愿意向世人展示明朝在远航方面的功绩,正如修撰《四库全书》时仅保留明朝后期档案的目的一样,既掩盖了明朝明朝中前期的繁荣昌盛,又重点强调明末腐朽、后金崛起,证明清朝得天下的合理性。

此文为看点(历史天天看)原创内容,特此声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