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一座诗意灵动的山水之城(合川多古韵风骨承千年)(1)

独钓中原

合川一座诗意灵动的山水之城(合川多古韵风骨承千年)(2)

涞滩古镇

合川一座诗意灵动的山水之城(合川多古韵风骨承千年)(3)

陶行知

合川一座诗意灵动的山水之城(合川多古韵风骨承千年)(4)

于成龙

合川一座诗意灵动的山水之城(合川多古韵风骨承千年)(5)

周敦颐

合川,因嘉陵江、渠江、涪江三江汇流而得名。

在蒙古铁骑猛攻下坚守36年的钓鱼城,铸就了合川人坚忍不拔的人文品性;涞滩古镇悠远宁静的背后,竟是众志成城的峥嵘与热血;周敦颐、于成龙、陶行知、卢作孚等,在这里书写了一段又一段传奇……

合川历史文化之厚重,让我们丝毫不敢倦怠,回望2300多年的时光,我们试图追寻合川一路走来的每一枚足迹。用文化讲好合川故事,用故事串起人文珍珠,乃行本文之素衷。

钓鱼城 “独钓”中原36年

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蒙哥做梦都没想到,自己会折在巴蜀之地的弹丸小城之下,还丢了性命。

他更没有想到,他丢的这条命,甚至对当时的欧亚战场格局乃至世界历史产生巨大的“蝴蝶效应”。

1243年,结寨筑城

1235年,宋蒙(元)战争全面爆发。

南宋一路溃败,直到6年后,蒙古大汗窝阔台死去,内部政争不断,攻势减弱,南宋才获得喘息之机,对各个战场的防御进行调整、充实。

次年,余玠入蜀主政,依托险峻的山隘筑城结寨,创建了山城防御体系。三面环水、地势险要的钓鱼城,便是其中之一。

1243年,余玠采纳播州(今遵义)贤士冉进、冉璞兄弟建议,遣冉氏兄弟复筑钓鱼城,移合州治及兴元都统司于其上。

当时的钓鱼城分内、外城,外城筑在悬崖峭壁之上,城墙系条石垒成。城内有大片田地和四季不绝的丰富水源,周围山麓也有许多可耕田地。

自此,钓鱼城正式成“城”,并具备了长期坚守的必要地理条件以及依恃天险、易守难攻的特点。后来,合州守将王坚又进一步完善了城筑。

1258年,兵临城下

1251年,蒙哥继大汗位。1257年,蒙哥汗决定给风雨飘摇的南宋最后一击。

他的策略兵分三路:忽必烈率军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儿等攻两淮,分宋兵力;良合台自云南出兵,经广西北上;自己则亲率蒙军主力攻四川。最后三路会师,直捣宋都临安(今杭州)。

次年,蒙哥大军三道入蜀相继占据剑门苦竹隘、长宁山城、蓬州运山城、阆州大获城、广安大良城等,迫近合州。

蒙哥汗遣宋降人晋国宝至钓鱼城招降,为宋合州守将王坚所杀。

钓鱼城之战由此展开。

1259年,“上帝折鞭”

1259年2月,蒙军猛攻镇西门,不克;3月,蒙军攻东新门、奇胜门及镇西门小堡,均失利;4月,登上外城,与守城宋军展开激战,被击退;5月,屡攻不克……

钓鱼城守军在主将王坚、副将张珏的协力指挥下,击退了蒙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蒙哥汗率军入蜀以来,摧枯拉朽,从未如此碰壁,执意继续攻城。

6月,蒙古骁将汪德臣战死,城依然不破。久屯于此,又值酷暑季节,蒙古人本来畏暑恶湿,水土不服,导致军中暑热、疟疠、霍乱等疾病流行。

据《元史》记载,蒙哥汗于6月也患上了病,而拉施特《史集》更明确说是得了痢疫。另《马可·波罗游记》和明万历《合州志》等书则称蒙哥汗是负了伤。

7月,蒙军自钓鱼城撤退,行至金剑山温汤峡(今重庆北温泉),蒙哥死亡。

蒙哥之死产生了巨大的“蝴蝶效应”。第一,岌岌可危的南宋政权又延续了整整20年;第二,忽必烈继汗位后,4年时间建立元朝,蒙古帝国分裂;第三,横扫欧亚大陆的旭烈兀西征撤军,被蒙古铁蹄蹂躏的欧亚各族得以休养喘息。

1279年,千古塑魂

根据记载,蒙哥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求占领钓鱼城后,必循旧例屠城,“赭城剖赤,而尽诛之。”

蒙哥死后20年,1278年年底,钓鱼城已经成为元朝版图内唯一一个依然遥奉南宋的孤岛。

1279年1月,钓鱼城最后一任守将王立以“不杀城内一人”为条件,打开城门投降,而守将自刎殉国。忽必烈遵守诺言,赦免钓鱼城全城军民。

在史料记载之中,蒙古人在征服世界的所有战役中,凡遇到抵抗的城市均实行屠城,只有钓鱼城用36年的不屈抵抗,让蒙古人放下手中的屠刀。

涞滩古镇 众志成城

涞滩古镇,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悠悠渠江水如同一条玉带环绕着千年古镇,水道蜿蜒曲折,如同草书的“来”字,“涞滩”由此得名。

防水患,10年筑家

清乾隆年间,百年不遇的大洪水突如其来,洪水淹没了所有临边的房屋和田地、曾经繁华的小镇就这样变得满目疮痍,狼狈不堪。

乡贤张奇杰看到这一幕感到悲痛万分,他把大家集结在一起,倡议大家把房子建在500米之外的鹫峰山上面,重新建造一座小镇。

涞滩人一呼百应,大家齐心协力要为子孙后代们修建一座美丽的家园。在那个年代,没有任何的大型机械,镇上也就几十户人家,他们只能靠自己的身体来建造这个家园。

这样经过10年的时间,100多间青瓦建造的房屋拔地而起。

御匪患,众志成城

水患防了,新的问题又来了:附近的匪患也猖獗了起来。

镇上三面都是悬崖峭壁,只有一面是平台开阔的地方,正在人们一筹莫展的时候,镇里有一位姓戴的读书人给出了建议,在这个只有一面平坦的空地修建一座瓮城,四周用城墙环绕。

为了保护家园,人又聚集起来,开始第二次的大型修建。

一块块重达两三百公斤的条石,被大汉们抬到了山顶,垒砌成高大的城墙。又一个10年过去了,到清同治元年,涞滩人终于修建起了一座坚固的瓮城和长达1300多米的城墙。因为是大家齐心协力修建的,所以在瓮城的大门上,既没有刻瓮城,也没有刻涞滩,而是刻的“众志成城”。

到现在,已经过去150多年了,城门上的四个大字依然清晰可见。

渡灾年,众筹社仓

涞滩人搬上山之后,不怕洪水,但他们的田地还是无法幸免。如果遇上洪水灾年,很多人会吃不起饭。

为了解决此事,所有涞滩人又聚集在了一起,决定在二佛寺建一座粮仓,每家每户定期拿出一些粮食储存起来,一旦遇到灾年,随时可以开仓赈济。

4年之后,第二次洪水淹没了农田,颗粒无收。这时,粮仓终于起到了重要作用,没有任何一个人挨饿逃荒。在古镇人的维护下,社仓就这样延续了数百年。

就这样,涞滩的人们生活稳定,富足的人们在古镇中建起了九宫十八庙,包括集学校和孔庙功能为一体的文昌宫等,为全镇人民提供生活生产服务。

陶行知创办育才学校

郭沫若、夏衍、翦伯赞、何其芳、田汉、吴玉章、艾青、贺绿汀、戴爱莲……

这些一连串闪耀在中国历史星河中的文学家、音乐家、历史学家、舞蹈家,他们的名字都可以在重庆一所乡间学校的教师历史名单中找到。

这就是抗战时期,由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的育才学校。1939年8月初,育才学校落址合川草街古圣寺。

开办之初,育才学校主要招收来自全国15个省的革命烈士遗孤和难童。后来,招收全国各省市的学生,以及来自朝鲜义勇队将士的后代及德国籍学生。后期,也招收本地学生。

育才学校的办学宗旨是“教导学生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自觉觉人的小先生;手脑双挥的小工人;反抗侵略的小战士”。

学校设普修、特修两种课程,分社会、文学、音乐、戏剧、自然、绘画、舞蹈7个组。此外,还要求学生不但要具备烧饭、种园等16种初级常能,同时还应具备开车、打字、速记、翻译、领导等7种高级常能。

育才学校是私立学校,办学经费及几百名师生的衣食住行全靠陶行知一分一文地募集。在育才学校最困难的时候,周恩来不仅到学校给师生作报告,还从南方局的办公经费中,节省出400个大洋,资助育才学校渡过难关。后又托人给陶行知送来一件延安南泥湾军民大生产时自制的毛衣,陶行知从中受到启发,组织师生开荒种地,生产自救,终于挺过一个又一个难关。

育才学校在古圣寺7年,前后共招生600多名师生。其中,有300多人加入党的组织,有43人参加川东地区武装起义,有20名师生成为光荣的革命烈士。

一代廉吏于成龙

1667年(康熙六年),51岁的于成龙由广西罗城县令升任合州(今合川区)知州。

于成龙刚到任时,就接到重庆知府要鱼要虾的通知。可此时,合川刚经历遭受了毁灭性的灾难,土地荒芜,工商业凋敝,全州仅剩507户1013人,财政总收入也只有白银15两。

他立即回复知府说:“老百姓已经穷得走投无路,这样不是竭泽而渔吗?你没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日子,怎么还反过来搜刮他们呢?”好在这位知府并没有为难他,也没有给他小鞋穿。

当时清政府规定,官员招待领导,必须自掏腰包,而这些钱自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如征收钱粮时弄手段、判案时收取贿赂等。

对此,于成龙立下新规定:上级领导到合州一律不设宴,我们只管饱。他对自己也是严格要求,如果下属设宴招待,他不仅不吃,还要给予严厉批评。

另外,他还裁去了可以公费报销、但开支很大的州官“仪仗队”,只买了一匹不能耕田的老马代步,出行仅带一个随从。于是,合州百姓常常看到一个衣着破旧的州官骑着瘦弱的老马在乡野里奔走。

经过深入调查,于成龙很快掌握了合州人口锐减、土地极度荒芜的原因,并采取了“禁止原主认业”、政府提供资助、将恶霸游街示众等一系列奖励垦荒、惩治地痞流氓的措施。

1669年(康熙八年),于成龙升迁湖北黄州府同知。他在合川主政的两年,成为合川经济社会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为了纪念他,合州人民曾在药市街设立公祠。《合州志·宦绩》中记载:“于成龙……居官清正廉明,多善政,州人号于青天。”

周敦颐办州学

公元1056年(北宋嘉佑元年),周敦颐到合州任职。那时,合州虽有1万多户人家,却无全州学府。他想把州学办起来,改变当地文化落后的状况。

合州城外,嘉陵江畔,有一座小山。站在山顶往下望,江水悠悠,白帆点点,风景很美。周敦颐向人们一打听,知道这是合州乡绅张宗范的私家花园。他决定登门拜访,共商州学之事。

张宗范崇敬周敦颐的人品学识,爽快地答应了他的请求,把私家花园捐献了出来。州学办起来后,周敦颐请张宗范主持学政,广招学生1000余人。

他遍请天下文人学士前来讲学,大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等都曾应邀前来。一时合州学子读书蔚然成风,人才辈出,连年出进士。

张宗范成了北宋乡绅的楷模,他十分自豪,兴之所致,就将无名小山取名为学士山。他还请来能工巧匠,在山顶修筑了一座八角亭。

八角亭建起来后,张宗范有心请周敦颐题写一块匾额,开始是想写“八角亭”三字。周敦颐却挥毫写下了“养心亭”。写毕,他说:“人,贵在养心也。”

在周敦颐的苦心经营下,合州州学声名大振。养心亭建成后,周敦颐遂搬到养心亭内居住,时常去给学生讲学。他在亭外种植了一畦莲荷。

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品格,给予他灵感,据传他正是由此而生写《爱莲说》的创作欲望。他在此间潜心研究理学,还写下宋代理学的开山之作——《养心亭记》。

周敦颐合州任职5年,清廉正直,威望极高,曾写一首清贫诗:“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香醪味,举箸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贺娜 图片由合川区委宣传部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