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大约二十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班里有个数学老师,二十五六的年纪这位老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每次上课,都要拿一根细细的小竹竿,一方面讲课的时候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若是有人回答不上来他的提问,他就用这个来打学生的头,出手毫不留情学校里很多地方都长着这样的竹竿,取材非常方便,他也不用担心一根打坏了没有新的来替补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这样乱来了,而那个年代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学生挨了打,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四字简短标题?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四字简短标题(告别标题满五个字)

四字简短标题

告别

大约二十年前,我上小学五年级。班里有个数学老师,二十五六的年纪。这位老师教学方法简单粗暴,每次上课,都要拿一根细细的小竹竿,一方面讲课的时候用,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若是有人回答不上来他的提问,他就用这个来打学生的头,出手毫不留情。学校里很多地方都长着这样的竹竿,取材非常方便,他也不用担心一根打坏了没有新的来替补。现在的老师已经不敢这样乱来了,而那个年代很多老师都是这样,学生挨了打,也没觉得有什么不妥。

那个年代我所在的镇上中小学教师的待遇很不好,不仅工资低,而且经常会发不下来。这是个奇怪的现象,一方面,学校一直在宣扬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学生从上学起就被告知的一个观念是: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并且有诗为证:“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的这句诗在很长一段时期一直被作为教师的形象流传。当时还有一个观念,那就是按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人的工作只是社会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一面这样说,一面又把教师捉出来宣布为最光辉的职业,让其它职业都光辉不起来。可是尽管如此,工资依然时常发不下来。联想到李商隐那句诗,教师就被赋予了一种凄惨而悲壮的形象。这两者之间简直存在着某种狼狈为奸的关联,大概的意思是,由于你们职业的光辉性,即使不给你们钱,你们也应该好好干。这种伎俩哄小孩子尚可,作为成年人的老师毕竟还是要生活,于是在一个毫无预兆的日子里,这位老师就辞职了。

消息很快传到了班里。我不太清楚具体是怎么传过去的,可以确定的是,任何时代的任何群体,总是会有一些人跟上面走得特别近,可以得到些私密的消息。后来发生的事经过很多年我都不能忘记:班里几乎全体出动,在几个学习较好、跟老师比较亲近的学生带领下找到老师,纠缠着不想让老师走。为首的几个开始哭了,这情绪感染了后面的人,大家纷纷跟着掉了眼泪。我在后面对眼前的情景感到困惑,在我印象中,这位老师除了上课拿小竹竿打学生之外,似乎也没做别的事,我对他丝毫也没有留恋的情感,可是大家竟然如此不舍。老师似乎也很感动,红着眼睛表示自己虽然离开了心还是跟大家在一起的,说以后有时间会回来看大家。当然,如同我后来遇见的所有说着再见的告别都是一去不返,直到我们小学毕业考入初中,这位老师再也没有回去过。

这件事后来一直存在我脑中,像多年前的一部旧电影,时常会找出来放一放。最主要的原因是,当时多很多人都哭了,我却哭不出来,在很长时间里,我给自己下了个性情太凉薄的结论,并时常为此感觉不安。后来我渐渐长大,看到很多比我更凉薄的人以情感作伪装四处招摇,不安的感觉也就弱了些。直到有一天,同样是一个毫无预兆的日子,我忽然想到,或许那天很多学生的哭,也有着不易言说的因素,与其说是出于老师的离开,不如说是出于某种观念和形势。这样的解释对于才上五年级的孩子似乎有些复杂,但这是多年的生活经历带给我的一点启示。

那是一个集体主义一息尚存的年代。课本里白纸黑字地写着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人们对于社会、集体、他人的情感都有着与今日不同的理解,主流观念告诉我们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多年以后,这些观念也是一去不返,已经没有人再提。而在当时,五年级的孩子是多么容易被这些影响,并且相信,一个老师的离去,无疑是集体的一个缺失,有必要为之一哭。但是任何时代,总是有人缺少为集体而哭的觉悟。这当然是不好的解释,好的解释是这位老师确实做了些感动学生的事,以至于在离开的时候让孩子们感到不舍。

这是我少年时经历的一次告别,或许我算不上是经历者,只是个旁观者。时隔多年,只能记得这样一个大概。我这样写下来,好像这位老师除了拿小竹竿打学生然后辞职了之外,再没有做过别的,有给老师抹黑的嫌疑,事实肯定不是这样的。只是经过了这么多年之后,我真的只记得这两件事了。这两件事关联在一起,就像教师的光辉职业跟工资关联在一起一样,有种反讽的意味。反讽是不能多说的,说多了会失去一些东西,我已经说得太多,那么就到此为止。

后来我们毕业,走出了那所镇上的小学,我再也没有回去过,如同我曾经的数学老师一样。当时班里有五十多个同学,他们的名字如今我一个也不记得了,当年他们散出校门后各自去往不同的方向,我永远也不知道,他们后来去了哪里,如今又在做着什么。

,